深圳政协委员建言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建设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宁若鸿 徐兴东
2021-08-27 07:5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今年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作为主阵地,深圳如何发力?26日,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为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建设积极建言。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光侨路界面效果图。

不赶时髦不搞“包工头”式科研

科学中心要科学建设务实运营

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如何发力?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认为,首先要建立先行先试的科技创新政策牵引平台。他建议,要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的立法优势,针对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创新活动全链条、体系化地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新政策和新举措;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打造一批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范本,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制度和实践经验;要推动大湾区构建“政、产、学、研、用、资”一条龙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资源融通发展、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

“要克服科技界普遍存在的赶时髦、一哄而上、‘包工头’式科研等一系列‘通病’,深圳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要科学建设、务实运营。”市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建议,科研项目需经过充分科学论证,避免普遍存在的“小项目大评、中项目小评、大项目不评”怪圈;项目“怎么论证”要科学,从根源上杜绝跟班式研究、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小同行”评审、实施“揭榜挂帅制”。同时,要避免“包工头”式承包项目、层层转包;要让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签署“军令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此外,俞大鹏还建议,重点科研项目的领军人物、核心成员必须全职、全时“倾情投入”,不能兼职挂职,确保项目能出成果、早出成果。

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俞大鹏认为,科学中心发展需高度重视“自主可控”,建议提升深圳量子科技硬件实力和基础,推进战略性新兴量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打造深圳“量子谷”。

用好市场动力 引进知名企业参与建设运营大科学装置

“市场力量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动力。”市政协科教卫体委主任吴思康代表调研组发言时提出调研发现的这一结论。

深圳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因此,调研组认为,应该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建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参与建设。引进一批大的跨国企业、大的央企、大的民企参与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建设、运营、管理和成果转化,形成‘科研听命于市场’的体制机制基因。”

吴思康还建议,要引进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在科学城独建或与科研院校共建大科学装置(实验室),落户一批国际高端的科创主体。同时,创新“政府—机构”合作模式:“对政府和机构共建的大科学装置(实验室),既可以由政府提出,也可以由企业或机构提出,政府持股比例可以是10%-50%不等,具体运营模式可以是股份制、基金制,也可以是社团法人制、公司制。”吴思康说。

此外,吴思康还建议,探索专业化“委托管理”,成立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实验室)专管机构,明晰权责利,改变现有大装置研究成果转化率低问题,打造运营管理最高效的国际科学中心。

推动成果转化 建立可持续强激励的收益分配制度

“我国科技成果整体转化率较低。一般成果转化率不到10%,专利实施率不到5%,能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真正形成产业的不到3%,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差较远。”调研组调研发现,当前我国科技和产业存在“两张皮”现象。为此,调研组建议,建立最具激励的转化机制,打造成果转化全球领先的国际科学中心。

调研组建议,要加快修订《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转移条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细则,形成更加公开透明、易操作、可持续、强激励的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形成赋权形式、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配套制度。对此,市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高质量发展与新结构研究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李飞也持相同观点:“专利实施的最大动力来源,在于设计一套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李飞认为,当前,大量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难以转化,成为“沉睡专利”,应学习借鉴美国专利转化机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推行专利许可模式,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院所、发明人、企业三方共赢。

在专题协商中,多名专家、委员提出,应打造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吴思康认为,应支持建设一批企业化、国际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为全球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价值评估、专利保护、孵化场地、投融资对接、新技术示范应用、创业辅导和管理咨询。李飞则建议,要改变传统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模式,搭建专利开放许可新平台,促进科学中心高价值专利资源与市场、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和高效匹配。引入知识产权风险投资,在基础研发早期阶段,鼓励风险资本提前进入,对专利进行投融资,加强专利投资的尽职调查和投后管理,发挥专利的最大价值。在林祥看来,技术经理人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为此,他建议在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科技社团等单位培育技术经理人,助力科技成果的转化。

此外,调研组还提出,应探索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前沿领域,建立法律、科技、伦理评估委员会,实施更具弹性的包容审慎监管,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探索“沿途下蛋”畅通路径 系统化布局大设施产业创新体系

如何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势?市政协委员、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陈立建议探索“沿途下蛋”畅通路径。

刘陈立建议,深入探索“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实现原型产品到市场产品的转化;搭建概念验证中心,解决理论想法到产品原型过程中的技术验证问题;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实现市场产品的量产;以企业需求为牵引,依托大设施解决企业痛点,构筑上下游产业广泛的应用场景,形成产业集群。“通过系统化地布局大设施产业创新体系,营造‘鸡生蛋’‘蛋生鸡’,‘鸡’和‘蛋’都想留下的良好科技产业生态。”刘陈立说。

“深圳的大科学装置会极大程度聚集全球资源,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我们期望大科学装置随着开放式的创新,催生出标准化、信息化、规模化的配套科研设备,随着投资,随着示范和试产能够产业化并服务全球。”市政协委员、矽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昊也提出对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的建议:从过程中鼓励科学仪器的开源,以开源的方式让社会和企业的力量融入更多科研成果,将财政支持与科学设备的开源挂钩,奖励成功产业化的科学设备。同时从界面上加强科学设备的国际协作,结合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和国际创客周,设立高水平、常态化的开放科学仪器论坛,将财政支持与科学设备国际产学研挂钩,联合深圳的供应链优势发挥出整合效应。

广纳天下英才 构建积极主动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问题在本次专题协商中被多次提及,而国际人才更是讨论的焦点。

“深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纳天下英才,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市政协委员、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建议,深圳应抓住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契机,推动深圳从国内移民城市向国际移民城市转型,进一步树立深圳国际化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的申领流程,降低申请的难度,提供一站式申请的政务服务,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提供便利。并提供国际化的民生服务,提高海外高层次人才生活服务保障。

吴思康也建议构建更加积极主动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打造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国际科学中心,并提出了“国际顶尖人才猎头计划”“国际科技创新登峰计划”“国际人才薪酬计划”“国际人才优服计划”四项计划。

市政协委员、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从中外合作大学角度为人才工作“支招”。他建议,利用各中外合作大学的比较优势创建国际人才合作先行示范区,全方位引进世界各国一流人才,并依托中外合作大学的国际化优势,打造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大赛,吸引全球天才少年、卓越大学生研究生来深圳求学、开展科学研究,将争取世界一流青少年人才作为深圳人才工作的全新战略,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持续性和广泛性。

(原标题《市政协专题协商建言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建设  唤醒“沉睡的专利” 弥合科技产业“两张皮”》)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宁若鸿 徐兴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