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如何走向世界?纪文瑾带您领略中国石湾陶文明史
佛山日报 束维
2021-07-30 22:50

视频由关浩业制作。

“石湾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制陶史,石湾陶艺大师的成群出现揭开石湾陶艺的文艺复兴……”7月30日下午,佛山历史文化大讲堂第六期讲座活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佛山研究生院举行,《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书目《石湾窑研究》的作者、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理论研究部主任纪文瑾以“中国佛山陶艺文化”为题开讲,为一百多名师生带来一场生动而精彩的佛山历史文化大餐。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理论研究部主任纪文瑾主讲佛山陶艺的发展历史。佛山日报记者 吕润致 摄

此次活动由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主办,佛山日报社承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协办。当天,北京外国语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胡鹰,佛山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四清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理论研究部主任纪文瑾主讲佛山陶艺的发展历史。佛山日报记者 吕润致 摄

佛山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四清向在座人员介绍了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的编撰出版情况。他谈到,佛山历史文化丛书是佛山市委市政府规划的一项长期出版工程,自2016年出版第一辑10种图书以来,已经连续编撰出版50种图书以及适合国际传播并能代表佛山文化的中英文双语读本中英文版(第一辑),今年还将继续编撰出版丛书中英文版第二辑,书目有《中国佛山陶艺文化》,《中国佛山粤剧文化》。

李四清还谈到,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共同举办此次讲座,拓宽了岭南文化的国际传播渠道,使岭南文化在国际上得到有效的传播,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佛山故事做出新贡献。

北京外国语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副书记、副院长胡鹰说,佛山研究生院的学生来自海内外,举办陶艺讲座是为了让北外学子更好地了解与弘扬佛山优秀陶艺文化,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争当佛山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声者、传播者、守护者,将佛山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主讲嘉宾纪文瑾对石湾陶历史研究十多年,在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佛山传统陶艺文化、石湾窑、陶瓷雕塑史等领域撰写了多部专著。在讲座中,她从石湾陶业兴盛原因、石湾陶历史发展及如何欣赏石湾陶艺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石湾陶文明史。

纪文瑾说,石湾的历史是一部制陶史,“古时的石湾岗丘连绵,有着丰富的陶泥,是石湾最初的制陶原料——陶泥和岗砂的主要产地;石湾便利的水陆交通是石湾的兴起和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

“石湾陶的核心产区最早并不在石湾地区。”对此,纪文瑾谈到,据考古发现,最早是位于现在的南海区狮山镇小塘奇石村窑址,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南宋后期,产区逐渐向石湾大雾岗陶瓷基地转移;元代因水上要道变化,才转移到更靠近东平河的镇区,最后形成明清时期石湾镇区的窑业生产布局。

当天,纪文瑾带来了丰富的图文史料,佐证石湾窑的文明发展。她举例道,明清时期,石湾陶曾“走”进皇宫,石湾瓦脊作为岭南建筑的重要建筑构件,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地区;一些海外藏家及大英博物馆都收藏了石湾陶瓷作品……清末民初之后,石湾出现了陈渭岩、潘玉书、刘传为代表的著名陶艺家,他们就像“文艺复兴三杰”,为石湾陶塑增光增色,他们不少传世之作都被海内外文博机构所珍藏。

现场学生认真聆听纪文瑾老师的分享。佛山日报记者 吕润致 摄

当天聆听此次讲座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乏海外学子。在互动环节中,多位学生就“南国陶都与中国瓷都”的区别及当代石湾陶传承等问题,与纪文瑾进行对话。

现场学生提问。佛山日报记者 吕润致 摄

来自非洲赤道几内亚的Ernestina是本科大二学生,她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佛山美食、佛山武术,之前去祖庙参观留意过屋脊上的陶塑人物,不知来源和历史,听完讲座后,她对石湾陶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有机会再去南风古灶探寻陶都故事。

海外学子参加讲座。佛山日报记者 吕润致 摄

此次讲座佛山+、“佛山日报”视频号进行直播,逾5万人收看。

(原标题《石湾陶如何走向世界?纪文瑾带您领略中国石湾陶文明史》)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韩绍俊审核 冻结-党毅浩,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束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