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江门手工艺人陈煜湛:方寸之间浓缩传统乡村生活
江门日报
2021-07-21 22:16

风柜、水车、农艇以及憨态可掬、拉着犁的水牛……栩栩如生、微缩版的农具、家畜,让人仿佛回到乡村,品味传统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近段时间,网络上关于一位老人手工制作传统乡村生活生产工具的视频吸引了不少人关注。日前,记者通过视频拍摄者找到了制作这些手工艺品的老人——陈煜湛。

陈煜湛老人今年70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曲尺里人。“年轻时下乡,很喜欢乡村生活,后来又回了城镇工作生活。”他说,“前些年,有一天突然想起当年乡村的生活,就陆陆续续做了这些工艺品。”

陈煜湛和他的微缩农具。

难忘当年乡村生活

陈煜湛家是外海城镇居民,17岁时到生产队下乡。“下乡后,生产队安排我做保管员。”他说,“别的保管员一般不会再下田做工,我到了农村,特别喜欢那种生活,在做好保管员职责内的事后,还会经常到农田去,学着犁地、抽水、划船运粮等。”

直到1979年回城,陈煜湛在乡村生活了10余年。“那段生活经历一辈子难忘。”他说,“乡村的环境好,村里人又朴实。特别是当年的生产队队长李润堂,其做事认真负责、关心集体、铁面无私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后来,我回到了城里,但是我们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有断,我还和他的孩子成了好朋友。”

下乡前,小学毕业的陈煜湛在家曾无事可做。“小学时上过两年图画课,对画画、手工感兴趣。”他说,“在家里没事干,我就学着别人做凳子。开始做得不好,后来慢慢做得有模有样了。”

在下乡期间,因为懂一点木工,有时候农具坏了,生产队的负责人就会找陈煜湛帮忙修理。“遇到简单的毛病,我很快就可以处理好。遇到不会的,我就去琢磨,木工水平慢慢提高了。”他说。

1979年,陈煜湛回城到外海木器厂工作。“主要是做维修,还是和各种农具打交道。”他说,“一直到我退休,可以说都和农村有着联系,那种感情一辈子难忘。”

工艺品展示传统乡村生活

在陈煜湛家的储藏间,堆满了用于门窗、桌椅等修复的木材。退休后的陈煜湛为了补给家庭生活,一直坚持做木工。每天他都要工作几个小时,帮助他人修复坏了的门窗、桌椅等。

“尤其是红木家具修补,他的技术很好,不少人找他。”熟悉陈煜湛的周伯说,“外海五大祠里的不少旧家具都是他修复的。”

陈煜湛说,大概10年前,在帮助别人修补农具时,当年乡村生活的经历突然涌上心头。“我就想,自己可以做些小的农具工艺品作为纪念。”他说。

陈煜湛做的第一件农具工艺品是一艘农艇。“在过去,农艇是水乡农村最常见的工具,专门用来运稻谷等。”他说,“当年下乡时,我也经常划农艇。”

作为“宝贝”,陈煜湛一直珍藏着这艘参照真实农艇、按1:10比例缩小的工艺品。“跟其他人的一些做法不同,我这艘农艇不是用一块木头去雕刻,而是按照真实农艇的制作技艺,利用榫卯结构拼装而成。”他说。

此后,陈煜湛又陆续制作了风柜、犁耙、鸡公车、禾桶、水车等各种传统乡村生产生活工具,每件作品都栩栩如生。

“和农艇一样,在做的时候,我就考虑到,虽然是工艺品,但是一定要跟真的一样,该动的地方就要能动,该拼装的地方就要拼装。不仅是摆设品,还能让人动手去体验一下这些农具是怎么使用的。”他说。

陈煜湛的儿子陈荣键说,他很喜欢父亲的这些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以前的农村生活,通过这些作品,也能让我感受到乡村人的团结力量、集体精神。过去农村劳动靠人力,不是机械化,需要集体的力量来支持。”他说。

因为制作精巧,又能给人动手体验,近年来,陈煜湛的作品曾多次参展。也有不少人觉得这些作品很有意义,希望购买。但是,陈煜湛都拒绝了。“做这些工艺品是因为我喜欢乡村生活,想念那段下乡的日子,我没有想过靠这些工艺品来赚钱。”陈煜湛说。

数十年的坚持,陈煜湛的手工技艺越来越高。“我计划利用陨石来刻《清明上河图》,石材在前两年都准备好了,《清明上河图》也描了下来。”他说,“等我忙过这段时间,就准备着手开始做。”

(原标题《70岁的手工艺人陈煜湛:方寸之间浓缩传统乡村生活》)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王雯,新闻网-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