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珍珠海丨《我在中国的童年》:华人在美出版的第一部英文作品
珠海特区报
2021-07-21 09:05

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留学少年郎》展区,陈列着一本英文著作《我在中国的童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说明牌标明为“李理察捐赠”。这是华人在美出版的第一部英文作品,也是珠海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首次对参观者展出。近日,记者采访了珠海博物馆馆员唐越,探寻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留学少年郎》展区陈列着的英文著作《我在中国的童年》。

晚清留美幼童中唯一的作家

“李恩富是1873年清政府派出的第二批官派留美幼童之一,是120名幼童中唯一的一位作家,这本书是李恩富的著作。2005年4月2日,李恩富的孙子李理察把这本书的原版捐赠给珠海市博物馆。”唐越说。

李恩富,广东香山人,中学期间成绩优异,曾获得英文作文一等奖和希腊文作文奖,并以毕业生代表致辞。1880年,进入耶鲁大学学习。1881年,清政府召回所有学童,李恩富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回国后,李恩富被派到水师学堂学习。但他和其他6位同学都不喜欢水师学堂,就借着休假的机会一去不返。李恩富先到了香港,白天在律师楼帮忙,晚上教书,攒够路费后回到了美国,又通过演讲和为出版商打工的方式赚取学费,回到耶鲁大学继续完成学业。

1887年,李恩富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他不但一人独得3项荣誉,还代表毕业生致辞。他以犀利、辛辣、讥诮的词锋痛斥美国的《排华法案》,赢得阵阵掌声。美国多家报纸均有报道。

毕业那年,李恩富出版了他的个人回忆录《我在中国的童年》。该书出版后备受关注。

之后,他加入美国新闻界,用他的嘴和笔,为华人同胞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呐喊。他在美国各地进行演说和办展览,强烈谴责排华运动的种种不公。为此,他走了许多个州,四处漂流,居无定所。

后来,李恩富与一位白人姑娘结婚,有了两个儿子。

1927年,66岁的李恩富孤身回到了中国,从此再也没有回过美国。

展示19世纪的中国风貌

在珠海博物馆展厅中摆放的正是李恩富所著的《我在中国的童年》1887年美国原版。

“其实1887年只是美国第一版,准确说是第一个单行版。最先出版时间是1885年,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唐越介绍,当年英国《卫报》的评语是“不单是华人之作,更是文化人之作。其著作儿童读之有趣,成人亦然。”

同年,《我在中国的童年》全文在美国费城的一本杂志上连载,该杂志出版商正是李恩富刚回美国时的东家。两年后,该出版商又为他出版了单行版。

该书以李恩富的生活轨迹为线索,生动描述了当年作者是如何从中国南方小镇踏上赴美留学之路的。运用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写作模式、富有文学趣味性的文字描写了19世纪中国的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展示了19世纪中国人生活的真实面貌,客观地呈现了国人“注重礼节、珍惜时间、辛勤劳作”的形象。

珍贵原版捐赠给珠海博物馆

2005年4月2日,李恩富的孙子李理察向珠海市博物馆捐赠了李恩富的著作《我在中国的童年》英文原版。该书在留美幼童的研究方面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4年后,李理察又捐赠了自己的著作《Outside Rounds》。该书为李理察对留美幼童的研究和感想。

在留美幼童事件过去100多年后,中国仍然十分重视这段历史。李理察认为,这仍然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受美国早年排华的影响,李理察的父亲一直到其25岁结婚前夕才道出了他有1/4的中国血统。从此,他对留美幼童及爷爷的事情就特别关心。

“我的祖父就像一位中美关系的使者,我现在也想做这样的事。”2008年,李理察从美国来到珠海,参观有关容闳的学校时说道:“当我对我祖父的事情了解得越来越多,我才知道他当年在美国拼搏是多么艰难,他这个人是多么优秀和乐观,我与很多留美幼童后代们相聚在了一起,我们成为了一个大家庭,共同探究先人的故事。”

“我看到珠海就像一个大花园一样,还有很漂亮的博物馆。我感到自己就是中国人,是这里的人。”李理察说。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馆员唐越:

李恩富是留美幼童中很有影响的一位。他既是作家,也是编辑、记者和演说家,曾经商,甚至还入医学院学习。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书香世代的他,家国情怀萦绕于心。李恩富毕其一生都在为华人争取正当权益,为美国华人发声,给他们信心,温暖了无数华人子弟,堪称当代留学生的榜样。

李恩富的《我在中国的童年》原版捐赠给珠海博物馆之后,被退休的唐绍明(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王敏若(新世界出版社)夫妇翻译成中文出版,成为研究留美幼童重要的历史文献。其原版也成了珠海博物馆的重要文物展品。

(原标题《寻珍珠海丨《我在中国的童年》:华人在美出版的第一部英文作品》)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李林夕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