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东革命老区丨惠东革命老区振兴,摇身一变成为文旅“网红打卡点”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竹/文 齐洁爽/图
2021-07-15 00:07

“涓涓流不断,漾漾万年长。”这是一首称赞红军井的诗歌,这口井位于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水源来自山旁边一块巨型石下涌出来的一股清泉。红色文化是惠东的力量之源,正如这口源源不断滋养新一代惠东人的红军井井水。7月13日,“奋斗百年路·老区焕新颜——走进广东革命老区”采访团队来到此行第三站,惠州市惠东县高谭镇。在这里,记者用手感受了清亮澄澈红军井井水、踏进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走过马克思街和列宁街,看着高谭不断激活红色文化,摇身一变成为了红色文旅的“网红打卡点”。

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的红军井,井水清澈甘甜如当年

1927年10月,由董朗率领的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1200多人到达高潭镇中洞,后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红二师)。为方便军民用水,部队将原井口挖深,分上下两井:上井为半月型专供饮用水之用;下井为四方型,井深一米,专为洗漱、洗菜之用。从此,解决了部队与群众的用水问题。红军走后,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亲人,饮水思源,将这口井称之为“红军井”。

红军井旁,村民戴木贵经营的一家“红军茶”店铺生意正旺。“随着村里越来越重视红色文旅产业的开发,现在我们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最多的时候每天能有四五千人,一个月可以赚2到3万元。我希望我们能够守住这片土地,把红军茶祖祖辈辈传下去。” 戴木贵对记者说,5年前,在外打工的他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机遇便决定返乡创业。

年轻的“95后”书记——高潭镇中洞村党委副书记江明坤也是返乡工作的一员。他告诉记者,高潭中洞革命老区常年对外免费开放,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00天。“近年来,根据惠州市委、市政府在高潭‘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的部署要求,总共投入7个亿用于修复重建中洞革命旧址、景观改造、游客服务设施以及潮惠高速连接线建设等。在后续工作中,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史料研究、陈列展示、文物保护、设施建设的力度,真正发挥中洞革命老区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离开中洞村,记者来到了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它位于高潭镇下圩埔,与纪念碑、纪念亭共同打造成了一个纪念公园。陈列馆以革命基石(红色晶石)为主要设计理念,整体犹如两块坚硬的岩石,代表着革命精神。红色文化讲解员李学玲告诉记者,2017年陈列馆在原址重建,用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左右对称,庄严肃穆,高度 7.1米,寓意着党的生日。

在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不远处便是马克思街和列宁街。1927年11月7日,高潭区下圩埔召开“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大会”,并把马克思和列宁画像分别挂在老街和新街。9日和10日,高潭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关于高潭圩老街和新街分别命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的决定》。现在的马克思街和列宁街由此而来。

列宁雕塑与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交相呼应,尽显红色氛围

90年过去,尽管两条街道早已物是人非,但却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商业街。2017年5月,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打造,以革命之路为主要设计理念,对马克思街和列宁街进行了整体改造。地面采用青石板铺就,按照高潭革命历史时间排序,提取当年重大事件元素反映在铺装地面上,曾经破败不堪的街道如今热闹非凡。

惠东县高潭镇焕然一新的马克思街

“自从2017年两条革命老街改造以后,现在街面的商户多了一半以上,自驾游来到高潭的游客络绎不绝,如果遇上节假日、黄金周,甚至需要出动交警协调交通,我们都在感慨,没想到连高潭都会塞车!” 高潭镇副镇长林海平笑着向记者说道。

在高谭的一片红色热土之上,革命老区正在政府与居民对红色资源的修缮、开发中得到振兴。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高潭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2020年到高潭学习和旅游人数44.8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5.4倍;高潭镇GDP达6.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2万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18.61%和102%。

(原标题《走进广东革命老区丨惠东革命老区振兴,摇身一变成为文旅“网红打卡点”》)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新闻网-曹亮,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竹/文 齐洁爽/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