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育从率先试点到先行示范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文 胡蕾 邱海彬 李忠/摄
2021-07-01 11:55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创举的生动案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定不移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到现代化城市教育的跨越。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教育将紧紧抓住“双区驱动”历史机遇,对标先行示范要求,勇当全国教育改革尖兵,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深圳小学生的“共读半小时”活动。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摄

党建引领 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多年来,深圳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确保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准、道路对、阵地稳。

党的十九大以来,深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完善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设置,试点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并理顺组织架构,注重选拔优秀党员干部担任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全市90.5%的公办和30.3%的民办中小学校实行书记、校长“一肩挑”,牢牢把握住党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权。制定出台全市公办中小学党建工作基本规范、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基本规范,全面推行民办中小学选派党组织书记机制,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明确制度要求。建立中小学“党建+督导”模式,对全市中小学划分督导片区,配备专职党建督导员,常态开展党建督导检查,推进中小学党建标准化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市教育系统有党委149个,党总支214个,党支部2393个,党员51437名。

40多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不断建立完善推动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规划凝聚人心,引领教育跨越发展。

201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掷地有声地提出“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深圳未来”。2016年,《深圳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获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近年来,深圳先后出台《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政策和措施,注重顶层设计,不断健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教育发展政策环境,形成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深圳的学校举行新年音乐会。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邱海彬/摄

迎难而上 保障超大规模城市适龄人口入学需求

深圳的中小学幼儿园招生人数连年增长,基础教育规模已超过北京、上海,接近广州。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学校(含幼儿园)2698所,在校学生225.23万人,比1979年的315所、6.5万人分别增长近9倍、35倍。其中,普通中小学782所,在校学生160.88万人;幼儿园1881所,在园儿童55.97万人。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位于光明区的深圳实验光明学校投入使用,宽敞明亮的教室,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一应俱全的功能场馆,蓝色为主色调的校园,大气靓丽,富有现代感的气息扑面而来。家长张先生欣喜地告诉记者,去年学校还是一个工地,没想到一年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所高规格、现代化的学校拔地而起。

深圳实验光明学校只是深圳学校建设的一个缩影,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表示,深圳教育要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学位保障是根本;没有学位保障,一切都是空谈。面对就学压力逐年增加之势,深圳一直重视学位建设,破解学位紧张的难题。官方统计显示,一直以来,深圳学位供给持续攀升:“十三五”期间,全市新改扩建198所中小学,相当于每年新改扩建近40所学校,每月超过3所之多,新增中小学学位数量较“十二五”时期增加一倍以上。近年来,深圳公办幼儿园建设步入快车道,全市实现了公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从2018年的不到4%提升到2021年的51.6%,普惠园(含公办)在园儿童数占比达到86.2%,各区均提前完成“5080任务”,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大幅增加。去年底,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打响了百万学位攻坚战。规划至2025年全市新建基础教育学位超100万个,包括新建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4.1万个、公办普高学位11.8万个,新增幼儿园学位14.5万个。

学位的高供给满足的不仅仅是深圳户籍的学生,早在2005年,深圳就出台了“1+5”文件(《深圳市关于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保障了来深建设者子女受教育的权益。2017年,深圳又出台《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入学门槛进一步降低。目前,全市约六成的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非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

即使上不了公办学校,孩子在民办学校,同样也能享受到政府的补贴。深圳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从2011年起,每年教育费附加15%用于支持民办中小学发展,市、区均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2年起,在全国率先出台学位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优质规范民办学校奖励政策。2012年以来,深圳市支持民办中小学发展资金支出累计超过110亿元,目前全市民办学校中市级以上学校占比超过90%。

深圳小学生举行地球日活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通讯员 柳柳/摄

立德树人 打造教育的“深圳标准与质量”

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提升教育质量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深圳以质量立市、强市,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努力打造教育的“深圳质量”,努力办好市民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去年11月,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项目中,深圳市中学组4个项目获最高奖“创新潜力奖”,占最高奖总数的五分之一。深圳学子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的优异成绩,与这座城市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努力与坚持密不可分。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改革,致力提升包括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审美、信息、国际、生活素养在内的中小学生“八大素养”。此后,深圳市教育局陆续出台中小学生艺术教育、体育、科技教育等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身心素养、审美素养和创新素养,并以此为抓手,全面开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一直以来,深圳在教育综合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将教育高质量发展纳入打造经济社会“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的整体规划。深圳作为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积极践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育人”的理念,形成以课程形态变革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深圳路径,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课改先锋学校,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效全省领先。针对需求强烈的课后服务难题,我市出台《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2021年春季学期起分批、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称赞,并入选成为教育部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

2020年8月,教育部批复深圳市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实验区,并于今年5月正式授牌,标志着深圳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启了智能时代下探索教育新形态、新模式的新征程,也是深圳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水平与创新实力全国领先的又一体现。

跨越发展 “中国好大学”版图正在重新绘制

去年8月,中山大学·深圳的校园正式启用,红墙绿瓦,颇具岭南特色的中大·深圳校园因师生们的到来而充满生机和活力。笔者梳理发现,“十三五”以来,深圳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高等教育交出一张令人瞩目的“增量”成绩单: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哈工大(深圳)、深圳技术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先后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深圳5年新增5所大学,创造出了高等教育的又一个“深圳速度”。目前,全市已开办高校15所,全日制在校生11.32万人,专任教师6999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占66%。我市正在高起点、高标准启动筹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师范大学等新高校。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深圳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仅需要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提升质量。近年来,深圳不断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开放多元经费筹措机制,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形成充满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高水平大学建设连获重要突破,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多所高校高考录取分数稳居全省前列,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国际国内权威的大学排行榜上综合排名迅速攀升,引发关注。

对于深圳而言,知名高校的不断增加、规模扩大,不仅仅意味着深圳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高校还是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深圳吸引创新人才、夯实创新地基、提升创新能力、完备创新链条的重要功能。随着深圳高等教育取得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趋凸显。如今,深圳高校的人才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已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培育的重要载体。全市高校现有全职两院院士超过30名,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超过500人。我市高校牵头建设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9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和5个重大基础研究机构。目前,深圳正努力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发力建设全国高等教育高地,随着深圳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中国好大学”版图正在重新绘制。

模式创新

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全国标杆

2020年12月,《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争创世界一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擘画深圳职业教育的发展蓝图。《意见》提出到2022年,深圳建成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世界一流水平、区域贡献卓著、彰显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和世界职教事业贡献“深圳方案”。

深圳始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瞄准“高精尖缺”,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模式”。特别是针对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等长期困扰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我市职业院校勇闯新路,努力打破企业与学校割裂的桎梏,跨越职业与教育脱节的鸿沟,将人才培养的“锚”定在产业最前沿和企业最需要的地方。

为激励企业提供更多更先进的实训实习设备,深圳率先在全国探索“政府出补贴、企业出场地、校企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建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19个。联合行业企业建立8个以专业为支撑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其中3个入选广东省示范职教集团建设项目,1个入选全国示范职教集团,带动全市上千家知名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

近五年来,全市财政投入职业教育260多亿元,全面落实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生均标准居国内前列。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紧缺专业助学金“助优”与国家助学金“扶困”资助相结合,全面实施“按需申请、应助尽助”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我市还实施中职生免费政策全覆盖,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助学金、奖学金和实习补贴3亿元。

近年来,深圳职业教育还聚焦开放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平台建设。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立职业教育计划亚非研究与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创新中心,充分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的国际组织体系,推动深圳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走出去”,向世界贡献职业教育的“深圳方案”。

人才强教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深圳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深圳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

40多年来,深圳始终坚持开放引进和分类培养相结合,努力锻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特别是近年来,深圳不断创新面向应届生招聘教师办法,通过扩大学校招聘自主权、完善招聘方式、扩大招聘范围等,中小学优秀人才引进加速,由过去的“零星式”转向“成批次”引进,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

2017年以来,我市招聘的9968名毕业生中,研究生学历的有6610人,占比66.3%;从部属师范院校引进优秀毕业生共4892人,占比49.1%,同时,加大从非师范院校引进毕业生力度,从“双一流”A类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2101人,占比21.1%。其中,清华北大毕业生显著增多,从2017年的6人提升到2020年的245人,占比达8.5%。目前,全市教职工共20.72万人,其中中学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比例达32%,全省最高。全市专任高校教师博士比例达58%,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深圳一直下大力气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拓宽教师成长路径,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率先向学校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针对不同成长阶段教师实施分类培养方案、提升工程,将民办学校教师等群体纳入职称评审范围。目前,全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人数均居全省第一。实施系列化“名师工程”,不断完善并扩大优秀校长培养工程、“海培计划”“名师工程”等,创建了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开展“年度教师”评选,发挥标杆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


编辑 李林夕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文 胡蕾 邱海彬 李忠/摄)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