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水务局:做好绿色发展“水文章” 答好生态文明“民生卷”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2021-06-28 19:06

夏日的茅洲河,游人如织。人们沿着碧道,游览燕罗湿地、碧道之环等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尽情领略“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别有一番怡然滋味。

谁曾想,这条让市民流连忘返的“生态河”,曾是人人避之不及的“墨汁河”。曾经严重的污染让茅洲河黑得发亮,周边居民“掩鼻而过、闭窗而眠、背水而居”。治理后的茅洲河脱胎换骨,水质达到1992年以来的最好水平,重现人水和谐美景。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茅洲河还被评为“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茅洲河的蝶变只是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为守护好一泓碧水,近年来,深圳市水务局聚焦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立足职责做好绿色发展“水文章”,答好生态文明的“民生卷”,让人民群众从水务工作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水资源:让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4月6日上午,随着停机30天的东江泵站机组再度轰鸣,清澈的东江水通过输水管道和隧洞缓缓流向深圳,标志着东江水源工程2021年停水检修任务圆满完成,并恢复向深圳供水。而为了让群众喝水有保障,老一辈深圳水务人已经为此奋斗了数十年。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经济、人口超高速增长,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大幅增加,但由于境内无大江大河和大型调蓄水库,深圳本地水资源严重匮乏,1991年发生的特大干旱让60多万人因水而困,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亿元。

为解决深圳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1992年,当时的深圳市水利局组织对深圳水源进行规划。1993年,深圳市水务局成立以后,老一辈水务人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穿梭在东江流域50平方公里内的山峦和河流,在荒山峻岭中勘察,收集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等原始资料。最终,从深圳市外引水、兴建东江水源工程的请示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1996年开始,数以万计的水务建设者开山凿渠、风餐露宿,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东江水源一期工程于2001年12月28日正式通水运行。

从此,来自东江的清澈水源通过全封闭输水设施翻山越岭、顺流而下,滋润着鹏城大地。一批又一批水务人接过老一辈建设者们的接力棒,始终牢记“为市民提供安全饮水”的初心,传承和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默默无闻的坚守精神,常年在工程沿线的站所、机房值守,在交通不便的荒郊野外徒步巡查供水线路,悉心守护好一泓碧水清泉。

如今,经过一期、二期建设,东江水源工程输水干线长106公里,有10条支线、13个分水点,形成覆盖全市的供水网络,年均供水量约占深圳市外引水总量的40%,满足全市近一半的用水需求,支撑全市1/3以上的GDP,通水近20年来累计供应优质原水近100亿立方米,为深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成为名副其实的供水“生命线工程”。

为保障城市发展和让群众喝水更有保障,“十四五”期间,深圳市水务局将以“城市双水源、水库双连通、水厂双水源、小区双保障、应急保障90天”为目标,加快形成东江、西江两江并举、“三纵四横”的供水布局,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将加快推动自来水直饮工程,让全市人民“打开龙头就能喝”,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水安全:为市民守护城市安澜

从上步码头乘船,沿着深圳河干流行往深圳河口,绿树、蓝天以及高楼、大厦,两岸风景接连映入眼帘,水鸟翱翔在红树林上方,鱼儿跃出河面溅起波澜。

深圳河,这条与所在城市同名的界河,沟通汇聚着深圳、香港两地8条支流,自东北向西南汇入深圳湾。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条河流接连见证着香港和深圳的崛起发展,却也日渐变成两地居民的安全隐患。她作为深港界河,原河道行洪能力仅为2至5年一遇,叠加海潮顶托,洪水经常泛滥成灾,成为困扰深港两地的“问题河”。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面对这种情况,1981年12月,深圳市政府与当时的港英政府就治河问题展开谈判,并组成联合小组展开工作。老一代水务人经过多年艰苦谈判,推动治理深圳河由想法到落地,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从一期到四期,终于让深圳河成为了市民眼中的“风景河”,不仅从根本上消除了过去困扰两岸人民的洪涝灾害问题,还同时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开创了不同制度模式、不同法律观念的两个地方政府联合治理界河的先河,工程建成后经受住多次台风暴雨的考验,真正实现了江河安澜。而为了管好水,为市民群众守护城市安澜,深圳水务人还在更多工作上敢于担当、敢为人先。

以深圳河治理为样板和案例,深圳市水务局相继完成了茅洲河等其他骨干河流及重要支流的防洪综合整治,主要河道防洪标准已达100-200年一遇;全面推进海堤建设,完成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一期、二期),经受住超强台风“山竹”“天鸽”等极端天气考验;持续推动内涝治理,近五年消除内涝点330个,有力抵御了出现在2020年的近十年最强“龙舟水”。

此外,深圳市水务局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流域管理工作机制,以“红色叶脉”党建品牌为载体,以4大流域管理中心为平台,联合辖区水务局、街道社区、民间组织等,将党员巡河、护河、管河与提供社会服务相结合,努力汇聚流域管理的合力,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充分的服务。

水环境: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3月22日,正值2021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之际,由深圳市水务局主办的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纪实图片展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95张图片还原了深圳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真实细节,充分展示了“十三五”时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历程和成就,生动展现了深圳之水从曾经的普遍黑臭到全面消除黑臭,从人们“掩鼻而过、闭窗而眠、背水而居”到“亲水乐水、开窗赏景、向水而生”的巨大变化。

作为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深圳市水务局坚持以高标准党建引领水污染治理攻坚,以硬干部硬作风硬措施坚决完成治水硬任务,由5名局党组成员牵头,组织200多名党员骨干,成立5个下沉督办组分赴5大流域开展技术指导、要素统筹、督查督办、综合协调等工作。工作过程中,通过成立下沉组临时党支部,党员干部戴党员徽章、亮身份,“把办公桌搬到治污攻坚一线”,“用脚步丈量河道”,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坚持“5+2、白加黑”,白天顶烈日冒酷暑,风雨无阻巡河,到“最脏、最差、最乱、最臭、最黑、最难”的地方找问题、查原因,晚上与区里研讨整改方案,并肩作战、协同发力,形成治水工作合力。同时,下沉组临时党支部还广泛与各区、各街道、各社区加强结对共建,与东莞、惠州加强沟通协调,当好市政府与基层、深莞和深惠之间、辖区之间、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红色纽带”,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宣贯、治污方案更加科学、工程效率显著提升。

经过4年的强力攻坚,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深圳水污染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在全国率先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获评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让曾经的生态之“痛”转变为如今的生态之美,为市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的福祉。因污染严重而停办多年的龙舟赛回到茅洲河重新开赛,留住居民龙舟竞渡的美丽乡愁。深圳河湾吸引了大批黑脸琵鹭等珍稀动物成群回归,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大沙河生态长廊成为“让河流回归城市”的生态河流典范,福田河、后海河等一大批河流蝶变为市民亲水乐水的打卡地、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换来市民群众的纷纷点赞。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市第七次党代会描绘了深圳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对水务工作提出了“超前布局城市生命线”“持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风险防御能力”“推动治水从巩固治污成果转向全面提质”等目标。深圳市水务局全体党员、干部将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做好“水文章”、答好“民生卷”,为深圳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水务保障。

(原标题《深圳市水务局以党建引领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做好绿色发展“水文章” 答好生态文明“民生卷”》)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吴剑林审核 新闻网-曹亮,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