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春天故事 献礼建党百年|珠海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民生幸福样板城市建设
珠海特区报
2021-06-28 08:43

魅力之城,幸福珠海。率先实施12年免费教育、初步建成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民生微实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便捷高效、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在珠海这座城市可触可摸可感,诠释着幸福珠海的生动内涵。

回望来路,步履坚实。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以来,由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40多年间,珠海经济特区经济、政治、文化、民生各领域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市民在海天公园花海拍照留影。

迎来新机遇,迸发新活力。在《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中,珠海被赋予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的战略定位;上个月召开的珠海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围绕建设民生幸福样板城市,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光荣使命呼唤奋勇担当,广阔前景引领我们只争朝夕。站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新起点上,珠海需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继往开来、接续奋斗,为全省、全国创造更多建设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的“珠海经验”。

坚持以民为本:
为建设宜居幸福
新都市注入澎湃动力

4月23日晚,中国美好生活城市(2020—2021)发布盛典在成都举行,珠海名列中国十大“心仪之城”榜单之中。去年11月18日,珠海第五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是珠海民生事业长足发展的生动写照,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真实的舒心与安稳。

市民在海滨泳场游玩。

40多年前,珠海还是一个被称为“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的边陲小镇。珠海市民成女士对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交通不便的印象十分深刻。1992年,成女士大学毕业后到红旗工作,当时一座连接珠海东西部的桥梁都没有,“那个时候去市区开会要坐摆渡船,晚上还得住一宿。”

聚焦民生所需,在构建珠海东西部通道上首先打开突破口。1993年底,全长3.1公里的珠海大桥建成通车。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建设各种桥梁500余座,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463公里。

40余载风雨兼程,珠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陈出新,不断丰富民生福祉内涵。想民所想、急民所急的导向指引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核心理念。2月4日,全市“民生微实事”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召开,全面推进珠海“民生微实事”工作,在全市营造“聚焦民生、解决民需”良好氛围,进一步擦亮珠海民生幸福底色。

“瓜果田园风”的外墙喷绘、宽敞明亮凉爽的室内活动空间……“下洲助民驿站”位于斗门镇下洲村公交站旁,列入“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改造后,完善增加了共享阅览等功能,从闲置仓库变身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处。6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村民们正在学习剪纸等技能。村民表示,如今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兴趣小组可供选择,还开展了“430”公益课后托管服务,“为职工家庭解决了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看的燃眉之急。这样的民生微实事让我们十分受益,希望一直办下去。”

从破旧仓库升级“助民驿站”到废弃保安亭变身为桃园书屋……在4个多月的时间,一批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惠民项目“火速”落地见效,从一个个“小切口”展现珠海为民办实事的民生担当。

回看过往,珠海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对标先进地区、满足群众期待上还有许多不足。按照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全新要求,珠海更要勇于直面民生痛点、难点、堵点,办群众认可之事、满意之事、所需之事,建立起“群众说了算”的评价体系,从更深层次激发建设宜居幸福新都市的内生动力,让群众成为建设民生幸福样板城市拥护者、参与者、推动者,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筑牢民生底盘:
全力打造高水平
区域教育医疗中心

教育和医疗与群众息息相关,也是衡量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领域。

早在2007年,珠海率先在全国实行中小学12年免费教育,这一举措在当年就使超过16万名中小学生的家庭受惠。“十三五”时期,珠海市新增公办幼儿园51所、学位4.2万个,新增中小学校38所、学位5.1万个,为市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撑。

青少年在海天公园欢快地放风筝。

在高等教育方面,珠海同样取得了累累硕果。1999年,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走出了一条全国知名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的新路。20多年间,珠海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加快发展,助推珠海市高等教育形成良好发展格局。

去年7月份,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南院区正式启用。总投资12.25亿元的南院区建筑面积12.47万平方米,配备6间数字化一体手术室,随着南院区将逐步开放到800张床位,该院过去一床难求的状况可以得到缓解。

珠海经济特区在建立之初,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卫生服务机构。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66个,全市实有床位11207张。在加快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珠海还致力于探索和创新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让市民享受更为便捷和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如今,居民通过手机和移动服务终端就可在珠海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享受全流程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珠海市已经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急救、社区卫生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市镇、街全部设置了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城乡居民初步建立了“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珠海保税区北部生活片区,几栋高楼拔地而起,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一体化区域的人才住房示范小区——城市新中心保障房(人才公寓)项目。近年来,珠海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努力让全市人民住有所居。

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对照2025年基本形成支撑枢纽型核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的宏伟目标,当前的珠海在城市能级量级、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珠海迫切需要着力补齐补强制约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建设的短板,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打造高水平区域教育医疗中心,增加高质量和国际化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供给,统筹布局优质住房、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资源。

强化文化引领: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
体育服务体系

情侣路畔,珠海博物馆的玻璃外墙上,海平面与棕榈树的影子相映成趣。

去年10月份,珠海博物馆、珠海规划展览馆新馆正式启用。总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的“两馆”相邻而建,以城市文化新地标的身份成为珠海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气质的重要名片。

珠海博物馆。

近年来,珠海公共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末,珠海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区级及以上公共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9个、美术馆3个、电影城43家、文化站24个、村居文化中心318个。

与此同时,珠海市通过进一步完善主城区“十分钟文化圈”、西部地区“十里文化圈”功能和布局,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让文化创建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近年来,珠海实现了社区体育公园市域全覆盖,并改造提升市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全民健身综合训练馆,为市民日常锻炼提供更多选择。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需要高标准规划建设的“硬件”支撑,也需要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软件”支持。“珠海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各式各样的公益广告在珠海街头随处可见,倡导市民参与到文明珠海建设中来。今年3月1日,《珠海市文明行为条例》正式施行,从文明行为基本规范入手,以法治的刚性推动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刚”“柔”相济间,尽是珠海深化文明城市全域创建的具体体现。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近日,由珠海话剧团打造的实景沉浸式话剧《杨匏安》在北山杨氏大宗祠上演,动情演绎了革命先驱杨匏安的心路历程。为扎实用好红色剧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珠海立足本土红色资源,创作推出了沉浸式话剧《杨匏安》、粤剧《南粤破晓》、话剧《苏兆征》等一批重点红色剧目。

珠海国际赛车场吸引了不少国内外车手前来竞技。

文化艺术的活力与魅力,充分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当前,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马戏节、WTA、中国航展、国际赛车、北山音乐节、沙滩音乐节等活动已颇具影响力。中国唯一建设在海岛上的大剧院——珠海大剧院,作为珠海的文化地标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极大提升了珠海城市文化品位。2018年春节,珠海首次以分会场亮相央视春晚,熠熠绽放的7分钟,惊艳世界。

中国国际马戏节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国际马戏节目。

建设民生幸福样板城市,要塑造开放友好包容的城市文化。肩负着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历史使命的珠海,更加需要文化包容以广纳天下英才、凝心聚力发展,让一切要素资源迸发活力。在“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面前,珠海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打造面向青年、面向未来的特色文化地标与公共文化空间,让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魅力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伟大进程中持续闪耀、充分释放。

专家访谈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
制定新目标 找准发力点

珠海在民生社会事业方面,近几年取得了哪些新成效?民生社会事业对于珠海城市发展有什么意义?珠海未来在民生社会事业上应如何发力?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在袁持平看来,近年来,珠海连续多年被评选为全国宜居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足见珠海在民生建设上的投入力度之大。“总体来看,珠海在民生社会事业上综合发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幸福指数较高,生态宜居、人均收入等指标都比较靠前。”

在教育方面,珠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袁持平表示,珠海不断增加中小学学位,率先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同时,高等院校录取分数线位居全省前列,职业教育专业化、精细化建设不断推进,向社会输送了更多实用型人才。

在城市建设方面,道路绿化、沙滩、公园扮靓了城市环境,市民也有了更多的休闲好去处。“我长期住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居住地附近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阅读空间。”袁持平说,“这是珠海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打造优质生活圈的体现。”

“教育、医疗、生态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袁持平认为,民生社会事业对于珠海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良好的生态可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宜居宜业的环境,具有吸引人才的作用。“我们常说‘生活留人’,良好的民生环境是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的。同时,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座城市的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高层次人才的增加,可以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珠海到2035年,要实现建成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知名生态文明城市等发展目标。

“为什么省委、省政府要把这些任务交给珠海?因为珠海这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袁持平认为,当前,珠海城市环境、教育发展、医疗保障、人均收入等方面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较为突出。未来,在民生社会事业的发展上,珠海应当对标国际知名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制定新目标,找准发力点。

袁持平表示,在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应寻求进一步突破,创新办学模式,与一些国际名校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职业教育对支撑产业发展十分关键,珠海在职业教育上有一定基础,今后课程设置可以更加多元化,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去年2月,珠海被确定为第五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袁持平认为,珠海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可以在社区养老上率先发力,这有望成为一个产业的新增长点。

“城市交通拥堵是不少现代化城市面临的问题。”在城市建设领域,袁持平表示,珠海在路网规划上,可以考虑建设更多平行主干道,提供更多路线选择,以分散交通流量;同时,要提升公共交通的便利度,让更多市民选择公交出行,从而缓解拥堵问题。

数说发展
珠海民生事业工作亮点与成就

■1.“十三五”时期,珠海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比例超过70%。

■2.珠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6年的1484元上升到2019年的55219元,人均消费支出从1986年的1273元提升到2019年的40031元。

■3.全市职工人数从1980年的6.74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10万人,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08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2020年末,珠海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66个,全市实有床位11207张。2019年人均预期寿命为82.5岁,位居广东全省第一。

■5.2019年末,珠海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38.35万人、197.82万人、108.62万人、110.42万人、110.64万人,附加补充医疗保险“大爱无疆”项目投保104.6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居全省、全国前列。

■6.“十三五”时期,珠海市建成24个镇(街)居家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306处村(社区)居家养老站、168处长者饭堂。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区体育公园实现全覆盖。

■7.2020年,珠海新建人行立体过街设施15座、公共停车位8000个。新增43公里市政燃气管道,为2万户老旧小区住宅加建户外公共燃气管道。西部生态新城起步区46条新建道路通车,13个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工。

■8.2020年,珠海建成4个基层社会治理镇街试点和46个城乡社区示范点,升级珠海“平安+”市域社会治理指数,完成3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建成12宗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纵深推进“飓风”行动,违法犯罪警情下降13.8%。

(原标题《续写春天故事 献礼建党百年|珠海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民生幸福样板城市建设》)

编辑 高原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雪松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