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落叶缓扫 新意难得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2018-11-27 07:42

进入秋天,不少城市的马路上、绿化带里、公园内常常铺满落叶。近年来,成都、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纷纷出台“落叶缓扫”的政策,给市民提供观赏秋冬落叶景观的时间和空间,获得点赞,但与此同时,落叶缓扫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引发关注。

以前,不少地方是把落叶当成一般垃圾,要求环卫工人及时清扫路面、草坪、公园道路上的落叶,如果清扫不及时还会扣罚环卫人员工资。在这些地方,无论什么季节,地面空无一物才算洁净。呆板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见不得飘落地面的静美秋叶,无论是金黄的银杏叶还是殷红的枫叶。这些地方的市民想观赏一地锦绣灿烂,或想体验“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苍凉,只能上网搜图;想重温翩翩少年在落叶中行走的飘逸,非要白日做梦。

而有的地方,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上却没有这样的“洁癖”,而是甘愿让落叶在地面“多停一会儿”。早在2009年,成都市城管局就宣布,尝试在中心城区的12条街道和6个广场进行保留落叶的环卫试点,成都因此成为全国首个实行“落叶缓扫”的试点城市。如今,许多地方都实行了“落叶缓扫”,即在有的街道延迟数日再清扫落叶,有的区域则不再扫叶,按自然规律实现“叶落归根”。从之前落叶在各个城市市容环境中没有立足之地,到今天一些城市陆续为落叶景观打开空间,这种转变之中的创新型治理思路难能可贵。尤其是率先在全国实行“落叶缓扫”的城市相关部门,不拘常例、敢于创新的气质更加值得点赞。

无独有偶,近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下发通知,要求全市在秋季绿地养护工作中,科学利用管理林下地被植物,让野花野草等地被植物成为北京秋天一道靓丽风景。无论是“落叶缓扫”还是“不拔野花野草”,都是城市管理中的创新举措。如今,中国“千城一面”情况较为明显,许多城市长着相似的面孔,问题就在于城市治理少了创新精神。如果每个城市都能多一些创新,又何至于此?

从路面“空无一物”的洁净,到适度允许“落叶满阶红不扫”,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不再是机械地受环卫考核指标的支配,而是更加注重人情味,更容得下诗意。在铁板一块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中切开口子,允许在部分街道、广场等地方实现“落叶缓扫”,这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规定比之前“一刀切”的规定弹性更大,也使得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更加精细化。

“落叶缓扫”不是没有隐患。比如有人提出,满地落叶容易起火;落叶干枯后被车辆碾碎飘到空中,会污染空气。于是有人拿出了宜昌的精细化治理办法以作借鉴——“只捡垃圾叶不扫,天晴不扫雨后扫,看相不佳及时扫,厚薄不一均匀扫,堵塞下水迅速扫,易燃易腐彻底扫。”宜昌管得确实精细,但即便一些地方还做不到这般精细,只要能管住安全,也就是不小的进步。

“无边落木萧萧下”“秋雨梧桐叶落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等景象,虽裹挟着萧瑟,但它是天行有常、四时有法的表征,是包蕴哲理的美景。在天高气爽的秋日,赏秋叶兴秋思,是一种享受。感谢那些“秋叶缓扫”的城市,为人们留住了一抹诗意。

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