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大步迈向产业高地生活福地
2021-04-27 09:31

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具有深圳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田园城市。

深汕特别合作区全力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图为百安村。

初步形成产业集聚的深汕湾机器人小镇。

“10多年前,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希望改写自己的命运。两年多前,我又回到了家乡,希望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为家乡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智慧城市研究院智慧交通项目负责人刘志辉说,回来后格外忙碌和充实,也见证了这块“飞地”在新型农村城市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和加速崛起。

刘志辉是土生土长的深汕合作区鹅埠镇上北村人,2005年考入211高校河海大学,2012年取得该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选调进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测绘四所。就在个人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刘志辉却放弃了副所长(主持工作)的优厚薪酬和事业编身份,加入深汕智研院。

孔雀东南飞,印证一座城市的兴起。从背井离乡到返回桑梓,如果说,刘志辉所代表的“返乡潮”是本地人为家乡投下的信任票,那么,深汕合作区常住人口的成倍增加、企业的争先入驻则是市场力量对这块“飞地”的认可。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有序发展‘飞地经济’”,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再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强调,“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央不断赋予深汕合作区新的历史使命,持续寄予这块热土新的发展期望。飞地拓荒牛们只争朝夕闻鸡起舞,两步并作一步走,一天当作两天用,以创新引领发展,用实干再造新城,在深汕大地这张白纸上,浓墨重彩续写新的“春天的故事”。

规划引领:对标世界一流下好“先手棋”

一张白纸好作画。深汕合作区坐拥468.3平方公里土地,1152平方公里海域,50.9公里海岸线,山、海、河、温泉、湿地汇聚,客家、福佬、疍家、畲族等族群融合共生,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历史人文璀璨夺目。

正所谓璞玉无暇,琢而成器。深汕合作区要在一片工业化根本没有起步的荒芜之地,高标准建设一座中等规模的滨海新城,如何破题?格局决定未来!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深汕合作区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学习雄安新区等地区的先进理念,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最先进的理念,探索新城的未来方位。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纲要》倾注了深汕拓荒牛和规划师的大量心血。《纲要》提出,深汕合作区以“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布局城乡空间总体结构。“一心”即围绕政务文化片区和高铁站片区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中心组团;“两轴”为东西向依托深汕大道,打造产城互动发展轴,南北向依托科教大道,打造科技创新发展轴;“三带”分别指南部以红海大道和滨海岸线为载体的沿海综合发展带,北部以圳美绿道和创智路为依托的沿山生态发展带,以及中部依托赤石河打造的一河两岸滨水特色景观带;“四组团”即环绕中心组团布局,东部组团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南部组团打造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西部组团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北部组团打造康养度假区。

2020年3月启动的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国际咨询,吸引了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37家投标设计机构(联合体)共90家设计单位参与。在岭南设计集团规划设计中心首席设计师田辛看来,这是一次全球顶尖团队的“群英会”。

“上山、下河、触海、入村,找当地居民聊天,找历史民俗文化专家访谈。”田辛说,他们与荷兰的NL Urban Solutions B.V.等设计机构组成联合体参赛,多次前往赤石河边实地走访,找寻灵感,反复打磨才形成《润泽之城》方案,最终夺得头筹。

“深汕合作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生事物,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聚焦如何创建一个全新的城市,对后发展区域的带动作用将日趋明显。”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说,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国际咨询规格之高、水平之高完全超出他的想象。

磨刀不误砍柴工。截至目前,深汕合作区已先后开展了包括50平方公里中心区、滨海地区、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等三场国际咨询活动,累计城市设计、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60多项。

高标准的规划为城市建设校准航向,也赢得了国内外专业机构的高度认可。其中,《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纲要》荣获全国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滨海地区城市设计项目(《新生共栖》方案)获得了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分析与总体规划类最高奖项——杰出奖。

产业高地:深耕四大产业平台推进高质量发展

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原材料通过自动化的生产线源源不断地转变成可供销售的先进防水材料。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和工人们有序、忙碌的身影,广东蓝盾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蓝盾公司”)副总经理吴建军感慨万千。该公司主打的新型高分子防水材料,具有环保耐久工序少等先进特点,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现已广泛应用于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深圳机场、深圳地铁等地标性建筑工程当中,是蓝盾公司剑指行业桂冠的新增长极。

走进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只见园区厂房林立,这里聚集了78家供地产业项目落户,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中国建筑防水企业10强之一的蓝盾公司便在此列。

据介绍,随着产量的稳步提升,订单源源不断而来,蓝盾公司在6条生产线的基础上今年将增加2条生产线,进一步扩大研发生产规模。“按照一季度的表现,预计今年营业收入将迎来翻番,达到1.8亿元。”吴建军信心满满地表示。

实体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深汕合作区作为珠三角优势产业向沿海经济带东翼延伸的战略支点,非常注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海洋产业。吉林大学智慧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崔军红表示,深汕合作区依山面海、拥有50.9公里长的海岸线和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且具有深圳通信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配套成熟的产业优势,发展海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深汕海洋智慧港充满想像空间。

深汕海洋智慧港位于鲘门镇三面环海的百安门片区,由区属国企深汕投控集团公司投资兴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2.78万平方米。项目以研发、商业、办公、展览、酒店为主题,秉承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及深汕合作区在鲘门打造机器人小镇的战略方针,以海洋科技与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水下机器人、无人船、水声通信、深海传感器、海洋大数据等关键装备和技术,吸引各大海洋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所及孵化创新中心等进驻深汕合作区,打造深汕海洋智库、深汕海洋科研中心与成果转化基地。

深汕海洋智慧港项目组长王盘洋介绍,目前项目实体施工基本完成,已完成消防验收工作,预计2021年下半年投入使用。深汕投控集团公司已开启预招商工作,与近百家涉海企业、科研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展开洽谈。同时,深汕海洋智慧港配套项目、区内首家五星级海景酒店——深汕湾格兰云天国际酒店正全力“冲刺”精装修施工,力争年中达到试营业条件。

当前,深汕合作区正重点建设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深汕海洋智慧港和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打造“一区一镇一港一网”四大产业平台,加快建立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打好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仗。

生活福地:补短板为长板全面提升民生福祉

把特区办在老区门口,让老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设立深汕合作区的初心。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作为深汕合作区首个对标深圳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今年以来接连发布了三条招聘信息,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

“2020年我校招募了小一和初一两个年级共159名学生,今年预计新入学人数为515人左右,几次招聘是为了满足学校2021年秋季教学需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助力深汕教育高质量发展。”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副校长刘曙昌告诉记者。

来自湖南的刘霞,是应达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人事副主管,在深圳工作多年,公司迁来深汕合作区时,她跟老公作为双职工都选择跟着公司走。公司为她安排的宿舍位于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的学区内。去年9月,她的两个孩子分别入学该校小一和初一,成为了学校首批学生。

“幸福来得太突然。”刘霞说,自己没有深户和房产,在深圳市区凭积分是很难让两个孩子就读热门名校的,没想到深汕合作区在学有优教上提前布局,建了很多好学校,去年仅应达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有7名适龄职工子女入读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汕合作区积极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圳市百外教育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签约合作,依托科教走廊规划了10平方公里的教育小镇,构建从基础教育、特色教育、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将教育短板变为育才、引才的长板和名片。

安居才能乐业。4月15日,海逸村(一期)人才住房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全面进入室内精装修、裙楼幕墙施工阶段。这是继深耕村后深汕合作区第二个全面封顶的公共住房项目。目前,深汕合作区有11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在同步推进。

为了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深汕合作区着力构建“双六十”人才保障体系,规定公共住房用地面积占比居住用地供应总量要达到60%,公共住房建设面积占比居住建筑总面积也要达到60%。

而按照深汕合作区住房规划,三年内,将规划建设8万多套人才安居房和公共租赁房。到2025年,全区将建设人才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超过14万套。按照职住平衡的布局规则,分散在全区各片区。

作为曾经的医疗洼地,深汕合作区只有四所卫生院,没有一所医院。“百姓得了稍微大点的病,常往邻近的惠东县跑。”四季村村支书陈木贤说。

2019年6月,经过百日建设,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试营业,去年8月实现正式运营,今年3月,留观区正式启用,目前,该门诊部在岗医务人员33名,其中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12名,已开设普通内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等13个科室。

更令当地居民感到欣喜的是,去年年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深汕人民医院)正式开工,这是全区首个三级综合医院,一期规划床位800张,按甲等目标建设。而深汕中医院等医疗机构也正在积极谋划之中。

“楼宇越起越高,道路越修越宽,文体休闲设施也越来越丰富了。”在深汕合作区工作已有三年的企业高管童鹏威,喜欢这里的山海风光。

作为深汕合作区首个“城市生态休闲会客厅”的赤河广场,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和网红打卡的乐园,二期项目今年2月已经启动建设。作为新城的“城市厅堂、艺术殿堂、创业学堂、度假天堂”,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的建设也迎来新进展,小漠文化艺术中心已完成桩基工程施工,有望今年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望鹏山公园、英达期瑞公园、香山公园等也在加快建设之中。

机制创新:知重负重在实干中探索突破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和深圳的第“10+1”区,开启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全新探索,也是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没有经验模式可资借鉴,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这里已经走上了一条升级赶超之路。

作为深圳全面主导建设的一块“飞地”,深汕合作区比国内其他“飞地”更为“特别”,除了以深圳市一个经济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外,还配备了完备的公检法系统。

继2019年1月深汕公安分局成立后,2020年7月和8月,深汕检察院、深汕法院相继揭牌成立。公检法系统的设立,是深汕合作区服务保障城市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时代使命的重大突破。

2018年底体制机制调整以来,深汕合作区不断聚焦“飞地治理”难题,大胆探索实践。2019年3月,深汕特别合作区11个新组建的区直部门集中揭牌。去年,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建筑工务署等14家事业单位成立,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目前,基层公务员划转工作有序开展,居民出生入户等5项户籍业务,实现正常办理。

202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汕合作区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作为深圳唯一拥有农村的区域,深汕合作区超过60%的土地属于非建设用地,其自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汕合作区土地整备局是首批挂牌的区直机关之一,去年,又成立了区属国企深汕土地资产运营管理公司。截至目前,区土地整备局已完成全区土地征收29.78平方公里、实地移交17.74平方公里,为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和民生项目上马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深汕土地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定位为城市土地资产运营服务商、城乡土地资源利用发展商,深耕土地主业,努力创新土地流转方式,盘活城乡土地资源,助力新城高质量发展。

深汕合作区是深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今年1月6日,深汕合作区农业农村和海洋渔业局揭牌成立,体制机制调整与乡村振兴再次迈出一大步。至此,深汕合作区有了“三农”工作的专职机构,进一步助推深汕合作区加快建设具有深圳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田园城市”“都市乡村”,争做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回望过去,深汕合作区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展望未来,深汕儿女以梦为帆,劈波斩浪,朝着建设深圳产业体系拓展、城市功能延伸的新兴城区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加速前行。(本版撰文:石义胜 林捷兴 孟子荷 王汉明)

(原标题《深汕特别合作区大步迈向产业高地生活福地》)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林夕 王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