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红色文化地图:深圳地区首个基层党支部在平湖山厦诞生!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刘芳菲
2021-04-21 13:20

95年前,一棵古老的荔枝树下,一群年轻的村民向着党旗庄严宣誓。中国共产党成立5年后,在三面环山、地理位置偏僻的深圳平湖山厦,诞生了深圳地区首个基层党支部。

无论是在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时期还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无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年代,近百年来,在党旗的引领下,山厦的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为平湖这片红色土地书写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见证烽火岁月的风云激荡

在山厦社区香山路25号,静静地坐落着一座富有岭南特色的祠堂。和普通祠堂不同,这里曾是山厦农会总部、山厦党支部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部队的临时指挥所。上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在广东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时,一些山厦籍知识分子或受中共党组织的委派,或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陆续回到家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中共山厦支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1926年5月,中共东莞县委组织委员蔡如平来到山厦,发动群众建立中共基层组织。经过上级批准,在严、叶祠堂内成立了中共山厦支部。为严守秘密,新党员选择在离村较远且较隐秘的一棵老荔枝树下宣誓,支部平时开会、议事则多以乘凉、聊天形式在农会总部不远处的一棵大榕树下进行。 从此以后,这座始建于1885年的老祠堂,见证了山厦革命历史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山厦人民百折不挠、丹心向党的不朽传奇。

青砖琉璃瓦、麻石天井、传统灰塑,如今的严、叶祠堂修旧如旧、古意盎然。木质大门上,由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题写的“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几个金色大字赫然醒目。历经百年沧桑,祠堂变得有些破旧,部分木料遭受蚁蛀,天井排水也时常受阻。为了纪念那段光辉的革命历程,从2005年起,市、区和平湖街道拨出300余万元专款,按原貌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并辟为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于2009年12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8月,被中共深圳市委授予“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基地。

纪念馆占地面积 360 平方米,由两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组成。走进大门,鲜红党旗下,由蜡像制作的党支部会议场景栩栩如生,两侧的墙上悬挂着一张张黑白照片,真实呈现了山厦党支部成立以来的革命斗争史和山厦子弟的抗日救亡史。馆内分为“革命薪火 山厦相传”和“抗日救亡 民族解放”两个主题展厅,按照时间顺序的叙事手法,通过油画、浮雕、高分子硅胶像、场景复原等方式,情景再现了山厦农会成立、山厦党支部建立、农耕民俗、奇袭南头大沙河战役、凤凰山伏击战等发生在山厦或山厦子弟参与的历史事件,并运用电子地图,直观描绘出战场的地形地貌。此外,纪念馆还配备了自动感应声控系统等先进的展览技术,当你置身于此,可以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烽火岁月的风云激荡。

“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山厦社区党委副书记林秀琼告诉记者,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计划对纪念馆进行扩建,增设展览内容,深挖红色资源,创新宣教形式,以更好的面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传诵英烈事迹,将军骨灰与战友同在

从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往南,沿着广九铁路线步行一公里左右,在林木青翠的小山边,矗立着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登阶而上,一方肃穆幽静的小天地出现在众人眼前。

“历次革命斗争中,山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志士建立了鱼水情谊,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17位同志贡献出宝贵的生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纪念碑上有这样一段话,字里行间传唱着先烈的英勇事迹,透露出对他们的敬佩之心。6米多高的碑身正面镌刻有17位革命先烈的名字,而最引人注目的“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9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则出自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之手。

据介绍,纪念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于1984年7月建成,2008年重新修葺。1943 年至 1944 年间,为抗击入侵华南的日军、建立敌后根据地,王作尧曾率东江纵队一部 在山厦、龙华等地活动,破袭广九铁路,打击日伪驻军,与山厦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王将军戎马一生,始终难忘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始终挂念着山厦这片土地。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时,他特意回到山厦,向烈士墓敬献花圈。当晚,心绪万千、夜不能寐,提笔写下了《重回山厦旧战场》,至今仍镌刻在纪念碑上。1990年,王将军逝世,按照他生前遗愿,其部分骨灰长埋于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旁,永远同牺牲的战友在一起。

“碧血碑前思战友,舍身报国英名扬。昔日残垣皆已变,今朝华厦是君乡……”解放后,为纪念山厦儿女在革命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1984年7月,山厦乡人民政府建立了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如今,每逢清明节,平湖街道的干部群众、中小学生、驻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都会来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下,送上鲜花、默哀鞠躬,表达对先烈的深切悼念之情。

山厦炮楼:演绎惊心动魄的谍报故事

时光荏苒,在碉楼的外墙上刻下斑驳痕迹;泛黄的墙体,掩盖了当年的洁净朴素;屋内光线暗淡,地面上堆放着木头、铁器等杂物,再也感受不到当年的风姿;只有繁复的雕花围栏,悄悄述说着那些悠远的过往……在山厦社区办公楼后侧西北端,有座名叫犁头寮的碉楼,而就是这座外形并不起眼的四层炮楼,曾经是中共山厦地下情报站和秘密交通点,在战争年代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谍报故事。

“这座碉楼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地理位置好,西面和北面紧靠山边密林,遇有情况便于快速撤离转移;东面和南面是山厦旧村,站在楼上可望见进出村里的几条路,方便警戒。”社区老人曾先生告诉记者。该炮楼建于 1907 年,占地面积约 84 平方米,由一碉楼一拖屋组成。现拖屋已毁,仅存碉楼,现无人居住。

在革命战争时期,山厦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掩护了一大批从事革命工作的仁人志士。其中,交通站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1939年底至解放战争结束,罗文枢、刘连科在山厦设立交通情报站,最初在冼九礼的山寮屋,后搬到井头岭军培仔屋,最后搬至犁头寮碉楼。

据记载,交通站当时有长、短枪各一支,主要是把在塘厦、石鼓、天堂围、清溪、平湖这几个地方送来的情报,通过交通站转送到部队。“山厦山多树多,每次国民党军队或日本鬼子进村,群众都可以通过情报交通站获悉,并提前撤到山里,使敌人经常扑空。”曾先生说。

当年,情报站就如一般的商铺开门迎客,热热闹闹做生意,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地下人员就会及时送达准确的情报,全力支持革命工作。尽管这个秘密交通站十分隐秘,但也曾上演过悲壮的故事:1948 年6 月7 日,国民党军队再次进村,村民全部向树山转移,护乡团交通员严丽华撤离时发现一份文件在交通站,不顾危险返回,谁知来不及撤离敌人已经进村。在交通站的柴草堆内,严丽华被敌人发现,最后壮烈牺牲。

“历次革命斗争中,山厦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生命捍卫着信仰,用青春热血镌刻着历史;而峥嵘岁月中的山厦记忆,分明就是龙岗这片红色热土的集中写照。”平湖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该街道将进一步学好党的历史,将传承革命精神转化为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奋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续写红色土地新荣光。

编辑 刘思凡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刘芳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