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网络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伤口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2018-09-11 23:28

让一些人想不到的是,近日发生在杭州的“网红打孕妇”事件正在走向失控的境地。如沉渣泛起的网络暴力,甚至出现了向现实蔓延的势头。

尽管孕妇杨女士的伤情尚需医院进一步诊断确定,但这名网红打孕妇的行为违背了做人的基本良知,击穿了道德底线,理当受到谴责。网友呼吁公安机关彻查案情,也是希望让打孕妇的网红付出应有代价,用法治来塑造文明。

但是,如果网络舆论本身就不文明,甚至发展到谩骂、侮辱的程度,就会对当事人构成暴力,对社会也是一种不良的示范。为了发泄对这名网红的愤怒,一些网友发起人肉搜索,找到了其详细住址;不少网友上传了自己声讨责骂这名女网红的截图,一些言语明显属于人身攻击;还有人在网上购买花圈、寿衣等殡葬用品寄给当事网红。

这名网红作出缺德的行为,按照通俗的说法是属于“人格问题”,但在法律上,其隐私权、名誉权等基本人格权利依然受到保护,不容网络暴力伤害。泄露当事人详细住址等隐私信息的人肉搜索,已经侵犯了公民的隐私;而网络上没有底线的谩骂,是对其名誉权的损害。这些制造网络暴力的网友,已经踏入了法律的禁区。

网友对击穿道德底线的行为保持敏感、及时发声,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正义感。但是用非正义的手段无法实现正义,网络暴力只会加重社会戾气、损害法治信仰。如果网络暴力频发却得不到有力遏止,会让我们离文明社会越来越远。

在情感上,人们难以同情遭遇网络暴力的网红。但是,网络虽然是虚拟的,网络暴力和其带来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我们只被情感操控却淡忘了法治规则,就会对社会造成莫大的伤害。

尤其应该警惕的是,网络暴力都是被不理性的情绪激发出来的。前不久,四川省德阳市一名女医生及其丈夫,同两名男孩在游泳池内发生冲突,之后事态进一步发展。起初,网上汹涌的舆论中,有不少网友谩骂女医生及其丈夫,网络暴力成为导致女医生自杀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在女医生自杀之后,指向男孩及其家人的网络暴力又迅速滋生。

网络暴力并非无药可治。对侵犯公民隐私信息、侮辱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网络暴力行为,按照法律规定都可以进行处罚,其中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者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对网络暴力多一些警觉,打消“法不责众”等消极心理,为网络舆论厘清规则和边界,才能防止网络暴力伤人、杀人。

一个走向文明、现代的社会,不需要快意恩仇的网络暴力来铲除不平。即使网络暴力指向了可耻、可恶的社会现象或个人,也不值得叫好。只有法律和公权力机关才掌握固定的正义标准和适用标准的执法程序,网络暴力的制造者只不过是在正义的幻象中把网络导向法治无存的“丛林社会”。

当我们被误认为“恶人”,或者由于自身的认知、性格等局限而做出了失范的行为,谁又能在汹涌的网络暴力面前免于伤害?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