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深圳:绿色“清明上河图”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文 李伟文 邱海彬 李忠 何龙/图
2021-04-20 07:49
收录于专题:深圳发展全景扫描


鹏城四月,天蓝水清,树绿花红。漫步街头,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环境,不禁让人心旷神怡,幸福感油然而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深圳秉承生态优先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深圳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花更艳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利”,增强了市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深圳河是深圳境内最大的河流,多年前,由于污染严重,河水黑臭,沿岸小区居民都不敢开窗户,苦不堪言。经过整治,如今河水清澈,空气清新,蓝天白云在水中倒映,风光如画,美不胜收。

“我在深圳河上工作16年了,亲眼看到了深圳河的变化。”说起深圳河的变化 ,常年在这里为水利部门采集水样的船工黎带胜最有发言权。他说,以前他吃住都是在船上的,后来河水污染越来越严重,臭味熏天,实在忍受不了,每天采完水样,不得不到岸上去解决吃住问题。“现在河水变清了,也不黑不臭了,鱼和鸟也越来越多了,我又搬回到船上吃住啦。”

从曾经的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到深圳水环境显著改善的典型,茅洲河水质的提升、环境的改善,受益最大的是两岸百姓。“以前河水又黑又臭,经过这里要绕道走。”住在宝安燕罗茅洲河边的市民罗公明说,现在茅洲河面貌一新,这里成了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近几年来,深圳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成为市民朋友圈争相转发的热门话题。空气质量改善,市民有目共睹,感受深切。

深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增强了市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家住景田的齐玉梅女士两年前退休从北京搬家到深圳常住。因女儿在深圳工作,此前多次来过深圳,但并没有打算在这里常住。“退休前的一个寒假我来深圳住了一个月,亲身感受到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已经跟欧美一些国家不相上下。天天能看到蓝天白云,别提有多养眼、多开心了。” 齐玉梅说,特别是小区周边建了多个社区公园,健身休闲很便利,环境越来越好,特别适合居住,于是她打定主意决定搬家。“在这么好的环境享受晚年生活,感到很舒心,很幸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生态环境改善没有终点,深圳生态环境建设瞄准更高的目标。新年伊始,市委就审议通过了《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和第一个五年行动计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生态环境质量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35年,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标杆城市。

南海大道“别样红”。

美丽深圳,未来更美丽!

央媒宣介深圳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深圳市六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美丽深圳”,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路径,确立“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发展目标,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深圳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引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央媒关注报道。

2020年12月23日,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我们的2020·幸福就在碧水蓝天间》中,茅洲河深圳段的治理成效被该栏目大篇幅报道,治水成效再获央视点赞。

半山公园带恩上湿地公园,一群出游的市民向无人机挥手示意。

擦亮蓝天、保卫碧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民生福祉。该报道由在宝安区茅洲河畔经营餐馆的朱德彬的切身感受,引出治理前的茅洲河黑、脏、臭的状况。而经过多年不懈治理,茅洲河从“墨水河”蝶变成“碧水河”。特别是宝安区开展“排水进小区、进企业”工作,严格管理末端的排污点,朱德彬的餐馆也完成了隔油池改造,拿到了排水许可证,生意做得更加红火。同时,良好的水质,吸引了一直在外地训练的深圳皮划艇队也搬回了深圳,从此有了家门口的训练基地。

今年2月13日,人民日报“绿色焦点”栏目关注深圳大鹏湾海洋保护。报道指出,保卫山海宝库,不仅要政府主抓,也需要社会“共管”。近年来,大鹏新区积极构建“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大平台,打造11家海湾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生态、关爱海洋的良好体系。

2020年4月16日,新华网刊登长篇通讯《为有源头清水来——深圳“驯水记”》,关注深圳治水成效。报道说,通过4年努力,深圳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并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从污水横流到水清岸绿,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全流域治理,深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上探路“先行”,走出一条超大型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绿色发展之路。

大批候鸟在深圳湾红树林湿地过冬安家。

2020年8月24日,新华网刊发报道《生态蝶变带来了什么?——绿色发展的深圳实践》。报道说,近年来,深圳不断落实环境治理工程,推动清洁能源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如今,深圳已建成各类公园超100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超40%;率先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居全球城市前列……2019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6万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00家。深圳供电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68.8%,万元GDP电耗由2010年的635.8度降至约339度。

“竞跑中国硅谷,预见湾区未来”南山半程马拉松,全方位呈现深圳市的人文科技与自然生态。

专家点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王金南:

深圳市近日发布了《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及行动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系统谋划了未来15年在全国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的总体战略,制定了“十四五”期间的任务施工图。这个勇担改革先行先试“冲锋舟”和“拓荒牛”的城市,将从新的起点再出发,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成为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领跑者和带动者。

深圳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为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奠定坚实基础。深圳秉承生态优先理念,在全市域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域创建,成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欧阳志云:

深圳在探索生态文明考核与城市生态管理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首先是率先提出生态控制线管控手段,在保障深圳生态自然空间之外,也为其他城市和全国生态保护提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深圳在全国开展城市生态调查评估工作,在全国也是第一家。通过这个调查评估为深圳开展GEP核算奠定了数据基础和工作基础。

深圳市是全国第一个探索GEP核算制度体系的城市。在全国有很多地方开展的GEP核算,深圳市是全国第一个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的城市。还在全国第一个实行“进监测、进规划、进考核”“四进”应用模式。据我所知,深圳也是全球第一个建立GEP核算制度体系的城市。

深圳建立GEP核算制度体现了作为全国改革窗口城市的担当和决心,也体现深圳对发展理念和科学技术上的敢为人先的勇气,善于将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城市的管理和城市发展。

三步走建设美丽中国典范

今年2月,深圳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及行动方案(2020-2025年)》,提出三步走建设美丽中国典范。

据悉,《纲要》共分为四大部分十七节,在发展目标上,提出了美丽中国典范建设“三个台阶”的目标愿景:

到2025年

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蓝水秀、现代宜居”成为美丽深圳生动写照,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20微克/立方米,景观、游憩等亲水需求得到满足,以碳排放达峰为核心做好工作安排,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到2035年

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绿色繁荣、城美人和”的美丽深圳全面建成,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15微克/立方米,生态美丽河湖处处可见,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完善,实现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

力争实现碳中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范式全球领先,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生态环境标杆城市。

在实施路径上,未来深圳美丽中国典范建设将重点布局高水平建设都市生态、高标准改善环境质量、高要求防控环境风险、高质量推进绿色发展、高品质打造人居环境、高效能推动政策创新和高站位参与全球治理“七大领域”,实施“六个标杆+一个窗口”的重点任务:

1 打造优美生态城市标杆

2 打造清新环境城市标杆

3 打造健康安全城市标杆

4 打造绿色低碳城市标杆

5 打造宜居生活城市标杆

6 打造改革创新城市标杆

7 打造全球交流合作窗口

(原标题《生态深圳:绿色“清明上河图”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编辑 刘彦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文 李伟文 邱海彬 李忠 何龙/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