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首例!87岁老人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刘芳菲 夏哲璇
2021-04-20 09:05

近日 ,龙岗区人民医院为87岁老人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这也是全区首例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术中影像。

"腹部太疼了!"日前,龙岗区人民医院的门口来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姓刘,今年87岁了,最近两周感觉腹痛难忍,在家人陪同下前来该院就诊。在住院过程中,医院发现刘奶奶心跳最慢低至30次/分,动态心电图提示其心脏停跳时间最长近3秒。

术后影像。

医生认识到了严重性,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刘奶奶平时也总是出现头晕、黑矇、乏力等症状。而且该院心血管内科彭俊副主任医师诊疗过程中,还发现刘奶奶有轻度贫血、高血压病2级、陈旧性脑梗死以及10余年的冠心病史,并植入支架一枚。经过计算,刘奶奶房颤CHA2DS2-VAS脑中风险评估的评分高达7分。

"这种情况是要安装起搏器治疗的呀!"然而考虑到患者脑中风风险比较高,植入普通起搏器暂停抗凝治疗发作血栓事件风险极高,此外,刘奶奶作为高龄患者,身体营养状态一般,植入普通起搏器易出现起搏器囊袋感染、切口不愈合等风险。

刘奶奶和医护人员合影。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避免这些风险呢?心内科手术团队经过缜密的方案分析,认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技术能更好地解决刘奶奶的问题。无导线起搏器,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导线的起搏器,又称“胶囊起搏器”,是当今全球体重最轻、体积最小的起搏器,仅重2克。由于其无需在胸前开刀制作囊袋、无切口、无伤疤,能有效减少创伤与感染风险。

与病人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手术团队最终决定为刘奶奶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 3月17日,杨平珍教授、彭俊主任和心内科介入团队成功将起搏器通过导管植入到患者体内。手术植入时,“胶囊起搏器”犹如被线牵住的电子小“风筝”,在通过血管送到患者左心室着床后,小“风筝”放飞并独立完成传统起搏器的各项工作。为降低房颤出血风险,附加左心耳封堵术降低心源性栓塞风险,减少抗凝药物相关的出血风险。

手术过后5天,刘奶奶未出现感染、胸闷、心悸、气促等不适,腹痛缓解,复查动态心电图示持续性房颤,间歇性起搏器心律,起搏器起搏、程控感知正常,未见大于2秒的停搏,予办理出院。

据介绍,Micra无导线起搏器作为全球领先的治疗技术,植入手术难度大,目前在医疗界还处在大力普及阶段,该院心内科介入团队成功完成龙岗区首例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将给龙岗区心律失常患者带来微创、高效的治疗新选择。

✍心律失常如何日常预防?

心律失常好发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冠心病患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等,日常预防要从以下几面入手:

①注意饮食。饮食要营养均衡,少吃油煎食物和高盐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②坚持运动。定期参加适度运动,增强心脏功能。

③作息规律。长期性熬夜会使心脏发生器质性病变,加大了“猝死”概率;每日要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

④戒烟少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壁,导致血管堵塞,酗酒则会伤害心脏和肝脏。

⑤学会释压。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放松心态,有效管理情绪。

无导线起搏器适应人群

①有心室起搏需求但依赖程度低的人群

②高龄患者,营养状态一般,易感染的患者

③静脉闭塞的特殊人群,糖尿病及伤口不易愈合的患者

④追求高生活质量和美观的患者

⑤不想因起搏器植入而影响职业发展的患者

(来源:龙岗融媒)

编辑 姚静霞 审核 谭凤希

(作者:刘芳菲 夏哲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