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让“救命药”买得到买得起,须打破利益“小算盘”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2018-09-06 08:00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迎来了“对流”——更多“救命药”将进入目录,而所谓“神药”将被剔出目录。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确、成本效益比显著的187种中西药调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耗资巨大又没有明确疗效的所谓“神药”、辅助用药将被摒弃。

对民众而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说来轻松,兹事体大。

毋庸讳言,尽管我国医保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医保的作用是有限的。比如广大农村地区人群在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之后,大病报销比例随着医院级别提高而逐渐下降,而大病患者往往要到高级别医院才能得到有效治疗;城镇医保报销也有上限,同时不少药物和治疗费用不在报销范围之内。因此,价格较低、疗效较好的“救命药”,始终是患者的福音。

众所周知,国家推动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符合条件的药品会被优先纳入医保,所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纳入更多“救命药”,意味着医疗机构将更多地给患者开“救命药”,而且患者的经济负担将得到减轻。一言以蔽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有助于护好民众的“钱袋子”和“命根子”。

但是,让“救命药”买得到买得起,仅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还远远不够。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是针对目前市场上流通、民众能够买得到的药物,还有一些“救命药”是民众很难买到的。此外,还有一些“救命药”价格被暗中抬高,更有一些“救命药”民众用不起。解决好“救命药”的“买不到”“卖得贵”“用不起”等问题,才是让民众公平合理地获得“救命药”的关键。

“买不到”,对应的是药效相同但价格昂贵的其他药物;“卖得贵”,是因为“救命药”规格降低了价格不降甚或不降反升;“用不起”,是因为有的药比如进口抗癌药虽然一再降价但仍然价格不菲。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算好“健康中国”的大账,拆掉横亘在民众健康面前的利益“小算盘”。

药企不愿生产“救命药”,是因为无利可图或从中盈利微薄,这本来无可非议。拆掉药企的利益“小算盘”,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对“救命药”的生产,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国家为廉价“救命药”兜底,向生产“救命药”的药企提供专项补贴,还能为民众减轻负担,这种专项资金的设置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而“救命药”改头换面变相涨价等行为,则不具备合理性,监管部门应当挥出重拳,将《药品差比价规则》等规范药品价格行为的规定落到实处,防止暗中抬高“救命药”价格损害民众利益。

尤其让人痛心的是,用不起“救命药”的现象仍时有出现。我国已经对包括抗癌药在内的所有进口普通药品实行“零关税”,但即便如此,一些进口抗癌药的价格对民众来说依然高昂,即使有医保支撑也觉得“高不可攀”。而自主研发抗癌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所以企业并不愿把钱花在药物研发上。解决这一痛点,除了需要政府加大支持之外,还需要为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提供条件,以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来助其拓展市场,使潜心研发“救命药”的企业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让“救命药”买得到买得起,多算大账,才能拆掉“小算盘”,在各方利益得到兼顾的基础上为民众筑牢生命“安全网”。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