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深汕特别合作区多维发力建设“生活福地”
深圳特区报记者 石义胜 通讯员 孟子荷 王汉明
2021-02-22 08:12
收录于专题:2021年新春走基层

把两个小孩从老家接到深圳上学,是刘霞多年来的梦想,不是深户的她去年终于圆梦了,而且孩子还读上了公立名校。

来自湖南的刘霞是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应达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人事副主管,公司宿舍位于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的学区内。去年9月,该校招收首批学生,刘霞的两个孩子以80分的积分得以分别就读小一和初一。接受采访时,刘霞向记者感叹“幸福来得太突然”。

自成为深圳第“10+1”区以来,深汕合作区加快了“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老区变特区”的先行探索,全力打造成本洼地、产业高地、生活福地、人文胜地,多谋民生福祉成为重中之重。

打造人才港湾 构建“双六十”人才保障体系

在深汕合作区南门河和边溪河交会处,有一处河景小区——深耕村。深耕村是深汕合作区首个人才保障性住房,由深汕城投公司开发运营,共13栋高层建筑、2500套住房,去年9月全部封顶转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今年底可以入住。

“深耕村将成为全区公共住房的精品标杆。”深汕城投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沈开权告诉记者,深耕村采用装配式建筑及BIM技术,对工程质量进行细节把控;在项目设计上,大到户型设计,小到窗户防渗水,都站在住户的角度做了精心考量;在装修品质上,采用知名品牌的装饰材料和家居家电,可拎包入住,住房品质不亚于同等类型的商品房,同时通过精细协调、成本管控,把精装修成本控制在市场均价下。

对住房品质严格把关的背后,是深汕合作区凝神聚力打造“人才港湾”。该区在学习借鉴新加坡等国家地区住房保障经验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双六十”人才保障体系,规定公共住房用地面积和建设面积在全区住房供应总面积中的占比都要达到60%,规划到2035年,全区将建设住房约40万套。

目前,深汕合作区创业村、开元大厦的人才住房已投入使用,深耕村、深颐村、深乐村、海逸村4个大型人才住宅小区正加快建设,将提供上万套住房。今年,深汕合作区将制定出台公共住房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快推进11个住房项目,分布在全区各优质地段,品类从公共租赁房到高端商品房一应俱全,确保阶段性人才住房供给充足,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打造教育强区 构建全链条优质教育体系

“教育曾经是深汕合作区最大的短板之一,468.3平方公里、4个农业镇没有一所高中,中小学的办学力量也很弱。”蛟湖村村民叶美婵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带着孩子从东莞返回家乡,看中的正是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出身深圳名校,校领导及一批教学骨干均从南外深圳本部挑选而来,而面向全国新招的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2.6%,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占比56.5%。

除了西部组团的南外深汕西中心学校外,在深汕合作区各组团中,都已引进或正布局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科教走廊,深汕合作区规划了10平方公里教育小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签约确定建立分校,按照深圳标准高质量打造服务本地、辐射粤东的应用型高等院校。从基础教育、特色教育、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深汕合作区全链条优质教育体系已然初步成型。

打造医疗名片 引进北大深圳医院打造区域医学中心

“春节前夕平均每天约200人来做核酸检测,我们采取预约分时段的方式,做好检测服务。”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主任张宁波说,目前门诊部共设了13个科室,配备了35医务人员,其中包括4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随着医疗设施设备和骨干力量逐步到位,今年深汕门诊部将转向重点发展医疗业务,做好向深汕医院的过渡工作。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于2020年底开工建设,又称深汕人民医院,第一期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设置800个床位。竣工后,将成为深汕合作区首个三级综合医院,并以甲等为建设目标,打造粤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医学中心。从早前布局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务室到深汕门诊部,再到深汕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在大力支持深汕的过程中,见证了深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随着深汕合作区2021年工作要点的发布和实施,新的民生蓝图正在这片“生活福地”上徐徐铺开。

编辑 高原 审校 吴剑林 审核 曹亮 李怡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石义胜 通讯员 孟子荷 王汉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