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闻新鉴|晶报:中国多地传递的百年著名报业品牌
2021-01-20 10:34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罗俊杰

中国近现代报业始于19世纪初叶,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在中国报业的历史上,《晶报》是一个极其受欢迎的报刊名称。自1919年在上海诞生首份《晶报》以来,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苏州、沧州献县、香港、深圳等地诞生过多份《晶报》。现在,其他《晶报》均已结业停刊,只有深圳《晶报》仍在正常出版发行。

这个报刊名称的由来,最初是因为民国上海《晶报》创刊时“三天出版一期”,三日为“晶”,加上又创刊于3月3日,所以主办人员就干脆将其取名为《晶报》。后来,尽管该报改为日报,即每天出版发行,但是仍继续叫《晶报》。

民国时期,在上海《晶报》的开拓和影响下,晶报渐渐成为一种报纸类型,就如同日报、晚报、商报一样,晶报的意思是指“三日刊”,即“三天出版一期”。当时,全国各地的《晶报》,大多是指这个意思。至于后来的香港《晶报》和深圳《晶报》,一开始就是日报,他们对于报名的由来则另有解释。

上海《晶报》(1919-1940年):小报之王

民国时期,上海出版了许多小型报刊,其中有所谓“四大金刚”之说,也就是小型报纸中4份最具代表性的报纸,《晶报》就是其中之一。“四大金刚”的排序为《晶报》《金钢钻》《福尔摩斯》《罗宾汉》。《晶报》在“四大金刚”中出版最早,发行量也最大。

1919年3月3日,《晶报》正式创刊于上海,这是中国报业最早的《晶报》。此前,它是《神州日报》的附送品,随《神州日报》免费附送,但也单独发售。自立门户之后,《晶报》销量日益增加,在上海仅次于《申报》和《新闻报》。

该报主持者为余谷民,别署大雄,有时署名宝凤、神狮。他是安徽人,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大共和日报》和《神州日报》记者。1927年春,余大雄将《神州日报》转让给其友蒋裕泉接办,自己则全力经营上海《晶报》。

上海《晶报》之所以取名为“晶”,主要是因为该报最初三天出版一期,加上又创刊于3月3日,“晶”字又刚好是由三个“日”字组成,所以得名《晶报》。在由署名“臞蝯”撰写的上海《晶报》发刊词《晶报叙言》中,称《晶报》的得名由来是:“于文,三日为晶。本报之刊,每阅三日,与读者一相见。今兹揭业之始,又适为三月三日,故本望文生义之例,名之曰:‘晶’。”

这种三日刊的出报模式,开创了上海乃至全国报刊史的先河。上海《晶报》的诞生,开创或者说定义了一种报业类型:三天刊发一期,也就是“三日刊”,同时又是所谓的“小报”。此后,这类三日刊小报曾在沪上风行一时。

当时,上海《晶报》每月订报费用为一角,而订一份大报每月为九角。因此,报贩就利用这一点,极力向订户推介《晶报》,建议订户付一块钱订阅大报的同时,再附送一份《晶报》,这样就不用找零。大多数订户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同意这样办,于是《晶报》的销路就打开了。

上海《晶报》的新闻来源,并非正规渠道,既不雇用记者,也不依靠通讯社,其稿件多出自上海洋场文人之手。除长篇小说外,大多不支付稿酬。余大雄善于交际,认识很多人。他主持《晶报》时,不惜脚力,时常奔走于各位作者之门,所以有“脚编辑”之称。其先后特约张丹斧、袁寒云、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林琴南、邵飘萍、欧阳予倩等写稿,张光宇、叶浅予等作画,阵容很强。这些作者,当时都颇有声誉。此外,在刊载上述名家文章时,上海《晶报》标题做得很讲究,版式编排生动活泼,所以很受市民欢迎。

尽管上海《晶报》被定义为“熔新闻、文艺、知识、娱乐为一炉”的综合性小报,但是在大多数人眼中,其内容多为风花雪月。该报初期偏重文艺,后来重心逐渐向社会政治方面转移。除了受时事影响之外,其风格常随着主要撰稿人的兴趣而转变。1935年,余大雄曾将上海《晶报》的历史划分为四段:第一期,注重小说、剧谈和花事;第二期,变为打笔墨官司;第三期,袁寒云、周今觉加入后,颇注重考古;第四期,毕倚虹、包天笑、钱炯炯执笔后,渐多批评时事。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晶报》每逢报庆周年纪念当日,都会在报纸上套印一组“三个红圈相叠(每个圆圈中间有一点)”,此为该报的报徽,取意为象形的“晶”字。

1923年10月,《晶报》在上海的销数已“占了第三名的位置”。上海报贩街头的叫卖吆喝声中,“小晶报”与“老申报”相比肩,上海《晶报》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与其他上海小报类似,上海《晶报》的读者主体多为中下层市民,如大中学生、普通职员、店员等。不过,上海《晶报》的影响力并不仅限于此,它也得到一些政府要员、各界闻人或海上寓公的喜爱,常有许多名人为其题字。1932年10月,《晶报》改为日报。1933年11月6日,为庆贺上海《晶报》改三日报为日报,上海市市长吴铁城题词“小报之王”。

就上海《晶报》的报人而言,他们并不甘心上海《晶报》被定位为“小报”。他们在创刊词中就表示:“本报无似,窃愿竭文字之能力,为吾国中万事万物扫除障翳,使渐入于光明之域,故名吾报曰:‘晶’。”随后,他们在创刊6周年的几篇纪念文章中也表示,该报的办报宗旨是:“……晶报上却都是有趣味而确实的记载,常常有各报所不肯载、不敢载、不及载的纪事,晶报独能披露……”“上海近来的各报,在物质上渐渐进步,在精神上却渐渐退步……我望晶报从事于精神上,勿沾染上海各报馆的恶习。”“……疾恶如仇的晶报,非要将他的假面具揭去不可。今后的晶报,还要竭力带动于这种工作,扫除社会上的口蜜腹剑的恶魔。”一方面,矛头直指大报,大有与大报分庭抗礼之意;另一方面,也标榜自己的办报宗旨与其他报纸不同。

不过,该报由三日刊改为日刊以后,内容大不如前。抗日战争暴发后,余大雄出局,该报由钱芥尘接办。当时,上海《晶报》在民族战争中艰苦挣扎,举步维艰。这一时期的上海《晶报》,命运与上海租界的环境息息相关。由于环境险恶,上海《晶报》曾多次易手,还经历了3次短暂停刊。上海沦陷,日军进驻租界后,该报的寿命也就告终了。1940年5月23日,上海《晶报》停刊,存在历时21年。

香港《晶报》(1956-1991年):左派报纸

1956年5月5日,上海等地的《晶报》停刊十多年后,在资本主义的香港诞生了一份新的《晶报》。其前身是《明星日报》,首任社长为钟萍。该报改名为《晶报》后,钟萍任督印人,社长由泰国华侨王以达担任,著名爱国报人陈霞子担任总编辑(后兼任社长)。

从版式来看,香港《晶报》为对开,跟上海《晶报》的“小报”版式不一样,与现在的“大报”版式差不多。从该报20世纪80年代的版面来看,跟香港大多数报纸一样,刊发的新闻篇幅较为短小紧凑,多采用主副标题,直接明了地点出新闻要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左派报纸如《新晚报》《香港商报》《晶报》等,都曾有过一个黄金时代。这些报纸的成功,与当时中国共产党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政策密不可分。在开明政策的指导下,当时香港左派各报都加强了社会新闻的采访和报道;筹办多姿多彩的副刊;组织丰富的读者活动,在努力宣传爱国主义的同时融入当地。这些实践适应了当时香港左左右右的报业结构,和“轻政治、重娱乐”的读者特性,造就了属于这些左派报纸的黄金时代。

当时,香港左派承办了搬到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还创办了《新晚报》《正午报》,和走大众路线的《香港商报》,以及为统战而办的《晶报》。此外,还有外围的《香港夜报》《田丰日报》《新午报》等。为了吸引读者,多份左派报设立马经版(赛马版)。当时香港、澳门社会赌马、赌狗之风盛行,马经、狗经是报纸吸引港澳读者的重要版面,而《晶报》则拥有全香港第一流的马经、狗经写作团队。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香港《晶报》销量逐年上升,到1967年日销量逾10万份,居香港报纸发行榜的前二三位。可见,尽管香港《晶报》是一份左派报纸,但是最初的时候,该报在商业上也挺成功的。因此,该报曾被称为是一张“办得颇成功的侧面爱国报纸”。在当年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一份报纸能同时兼及二者,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香港报人叶积奇曾在文章中表示,当年香港报坛最厉害的社论主笔有《晶报》的陈霞子、《明报》的查良镛、《信报》的林行止。可见,香港《晶报》总编辑陈霞子在香港报坛拥有较大的影响力。陈霞子担任总编辑长达23年,从该报创刊一直做到1979年逝世,对该报影响很大。他认为,香港《晶报》要办好,必须把握住两个方面:一是港闻,二是社论。所谓港闻,就是新闻的本地化。作为香港报纸,要着重报道好香港发生的新闻。而香港《晶报》社论最大的“卖点”就是贴近劳苦大众,为劳工大众反映问题。同时,其他港报的评论多用文言文,而陈霞子则大量地引入白话文,使广大市民喜欢看,争相购阅。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受内地“文化大革命”浪潮的影响,香港《晶报》走上“极左路线”,新闻报道及社论逐渐脱离读者。例如,在头版上刊登毛主席语录,甚至全文转载“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杂志)的社论。此外,甚至还把“赌”字从报纸上清除,取消了受市场欢迎的马经、狗经。这些措施,使香港《晶报》远离广大读者,销量也急转直下。“六七暴动”后,香港左派式微,左派报纸也销量大跌。

后来,尽管纠正了上述违反市场规律的做法,但是在报业竞争激烈的香港,《晶报》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市场地位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香港《晶报》只剩下不到3万的日发行量,而且还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91年3月14日,香港《晶报》几经挣扎之后,终因经营困难,正式宣告结业停刊。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后,香港《晶报》经常派人过来参加深圳政府部门举办的活动。例如,1983年5月24日,《深圳特区报》举行庆祝创刊一周年大会;1984年7月7日,深圳市体育发展中心邀请香港体育界、新闻界人士前来座谈,香港《晶报》均派代表参加。

1990年5月13日,深圳市刚刚建成的旅游景点——“锦绣中华”,接待了开业以来人数最多的旅行团,即香港《晶报》读者1000人旅行团。这是香港《晶报》为庆祝创刊34周年,与香港中旅社联合组织的“晶报读者1000人‘锦绣中华’一天旅游”活动。参加人数之多,在当时国内旅游界是极其罕见的。

从1956年创刊,到1991年结业停刊,香港《晶报》办了约35年,是截至目前,所有《晶报》之中办报时间最长的。

深圳《晶报》(2001年至今):阳光媒体

谁也没想到,在香港《晶报》停刊结业10年后,在深圳河的此岸,竟然再度诞生一份《晶报》。2001年8月1日中午,由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创办的一份新型新闻综合性日报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创办人、首任总编辑是陈寅。该报使用的是原《投资导报》的刊号。现在,深圳《晶报》是深圳报业集团(2002年底由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和深圳商报社合并而成)旗下四大主报之一。

深圳《晶报》的办报理念是“阳光媒体、非常新闻”。主张面向市民、面向生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家庭,以守望社会道义为己任,凸显时代风格,烙印深圳特色,用全新的新闻视角、新潮的版式风格,每日向广大读者奉献国内国外新闻,最新服务、娱乐信息,是都市新主流媒体。创办之初,该报每日出版四开32版以上,彩色印刷,中午出报,初期随《深圳特区报》配套发行,并进入零售市场。创刊一个月后,即从2001年9月1日起,深圳《晶报》由中午出版改为早晨出版,以顺应市场需求。

当时,深圳《晶报》创办者公开表示,将以传播国内外民生新闻为特色,突出深圳本地新闻,关注天下大事。其中,本地新闻力求抓住民众关心的热点,深入采写,将新闻事件全景展示,以视点独到见长;国内新闻注重民生民情,精选信息;国际新闻则努力在风云变幻中,把握焦点、主角,切入纵深,图文并茂;体育新闻突出反映欧美体坛动态。娱乐新闻凸显个性品位,大俗大雅;首辟资讯服务版,为读者提供体贴到位的服务;副刊引入新闻理念,所载话题牵涉生活社会诸多层面,围绕新鲜有趣的事件,品味生活。此外,作为一份崭新的城市报纸,《晶报》导入国际平面媒体前卫版式,追求清新明快、疏密有致的风格。

草创之初的深圳《晶报》,锐气逼人,很快就异军突起。深圳《晶报》创办一个多月后,2001年9月11日,举世震惊的“9·11”恐袭发生,深圳《晶报》于次日推出24个版的特别报道“美利坚被炸”,独到的办报理念和新颖的报道手法,让晶报一时洛阳纸贵。2001年10月8日,《晶报》推出只报道两个新闻的报纸:一个是中国足球打进世界杯,用了24个版的篇幅报道;另一个则是美国攻打阿富汗,用8个版面对这场战事作了详细解读。初生的深圳《晶报》,以这样特立独行的方式,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深圳《晶报》创刊之后,以其全新的办报理念、鲜明的报纸特色、翔实的独家报道、追求个性丰富多彩的版面风格,很快就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发行量特别是零售量节节攀升,仅诞生5个月就一举突破日发行量50万份大关,并且很快就创下单日发行60万份的辉煌成绩,一跃成为深圳报业市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创造了中国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中国报业的“晶报现象”。

近年来,随着媒体行业的变化,深圳《晶报》也在积极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初,在现任总编辑胡洪侠的带领下,深圳《晶报》开始探索政务融媒体运营服务,“深圳福彩”微信平台成为深圳《晶报》运营服务的第一个政务微信微信公众号。到2019年最高峰时,深圳《晶报》运营服务政务微信微信公众号约150个。

2015年9月28日,深圳晶报传媒有限公司揭牌,阳光媒体创新转型再出发。2017年3月,晶报五环体育文化传媒(深圳)有限公司破壳而出,这是中国首个由报纸联合社会资本打造的“体育+文化+传媒”概念的新型体育产业公司。2018年国际护士节期间,由《晶报》与深圳市卫计委合作拍摄的《戏精女护士》视频“爆红”网络,全网总点击量突破1个亿,成为一个现象级的视频产品案例。2019年1月22日,《晶报》与南航合作,打造“晶报阳光航线”,开通深圳至陇南的往返航线。2019年5月28日,晶报APP正式上线。2019年12月12日,晶报APP正式迭代,功能更加强大。

如今,深圳《晶报》已创刊约19年。尽管媒体行业风云变幻,但是深圳《晶报》仍然在全媒体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继续维系着《晶报》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国报业著名品牌。

其他《晶报》(民国时期):形式多样

上述三份《晶报》,即上海《晶报》、香港《晶报》和深圳《晶报》,是众多《晶报》中出版发行时间最长的3份,都在18年以上。其中,上海《晶报》存在21年;香港《晶报》存在35年;深圳《晶报》距今约19年,并且仍在继续出版发行。

而民国时期,除了影响力较大的上海《晶报》外,全国各地尚有多份《晶报》:

一是上海市的《大晶报》。该报为三日刊,由冯梦云创办,存在时间为1928年5月21日至1936年7月19日。初看这个报名,可能许多人会误以为是针对当时上海滩的“小报大王”——《晶报》,所以特意取报名为《大晶报》。其实,尽管这个报名确实是针对另外一份报纸,但却并不是针对《晶报》。原来,《大晶报》的创办者冯梦云,此前主持过《小日报》。其脱离《小日报》后创办《大晶报》,取这个报名就是为了与《小日报》对峙,且有将其压倒之意。该报创办之初,文字多是冯梦云个人作品,插画则由徐进担任。其特约撰述很少,平日多靠外稿供给。该报一度一纸风行,是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小报。值得一提的是,《大晶报》的创办人冯梦云,是小报界的弄潮儿,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期间,在小报的每个发展阶段,他都作出了贡献,先后编辑创办的报纸有《小日报》《大晶报》《铁报》《太阳报》《小说日报》,又曾任《文汇报》营业主任。他对报纸的编辑、广告、发行、排印、校对等岗位,样样皆通。《大晶报》基础打好之后,冯梦云又创办了“大晶印刷所”和“大晶书局”,形成三位一体的商业集团。

二是上海市的《常识晶报》。该报为三日刊,每期8开4版,主要刊发生活常识,创刊于1928年11月14日,创办人不知是谁,由常识晶报社出版发行,出版地在上海鱼行桥赵家宅(另有一说法是在爱多亚路174号)。该报存世时间很短,仅约3个月时间,就于1929年2月13日出了第30期之后结业停刊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伴随着都市化的深入,出现了一大批“生活与消费类期刊”。其中,生活常识类小报也逐渐被看好。1927年11月9日,6开小报《常识》问世。这份小报专门刊发介绍“吃、穿、行”等常识的文章,深受市民欢迎,一创刊便非常畅销,印数达8000多份。受此启发和影响,小报界接连创办了许多普及生活常识的小报,例如《上海常识》《过年常识》《社会常识》《美的常识》《大常识》《新常识》《普通常识》《住的常识》等,而《常识晶报》就是其中之一。据悉,这些常识类小报刊登的文章十分实用,切合市民的需求,如“废物利用”“过年须知”“怎样保护目光”“养花的方法”等。还有些文章,将生活方式进行物质化处理,对住、行、玩进行提导。此外,还会刊登一些上海历史掌故方面的知识,颇有生活趣味。

三是上海市的《今报》。创刊于1946年6月15日,同年11月30日出版第169号后停刊,社址在上海中正中路838号。这份报纸的创办人员自称从1945年8月底就开始筹备,是把已停刊多时的上海《晶报》易主过来的。该报最初本拟继续叫《晶报》,但是在登记注册的时候,当局不予以通过。随后,他们又拟改称《津报》,但是这报名又像是天津的地方报。最终,他们选定报名为《今报》,仍是与《晶报》读音相近。同时,他们决定在《今报》报眉印上“原名晶报”字样。其中,“晶报”二字较大,“原名”二字较小,分居“晶报”二字两边。此外,该报还设有“晶报今钞”栏目,重刊上海《晶报》旧文。其实,这些做法都是该报想借助上海《晶报》在抗日战争前积攒下的品牌影响力,以达到扩大销路和影响力的目的。事实上,从人事或风格来看,该报与上海《晶报》并无直接联系。可惜,这种取巧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广大读者并不买账。因此,该报昙花一现,不到半年就宣告停刊。因为该报的缘故,导致有些研究人员误以为上海《晶报》在抗战胜利后曾短暂复刊,所以将上海《晶报》的停刊结业时间误为是1946年。

四是北京市的《跳舞晶报》。创刊于1931年4月17日,社址在北平(现北京)东城南池子官豆腐房4号。初看这个报名,以为其社址是在“十里洋场”上海滩,没想到却是在当时的旧都北平。因为资料较少,该报何时停刊结业,无从考证。目前存报有44期。该报4开4版,印制精美,图文并茂,头版头条是“舞话”栏目。各种各样的舞场资讯消息是该报的主打内容,每期均刊有“舞场消息”。此外,该报还刊有不少当红舞星靓照。总体来说,该报不仅报名含有“跳舞”二字,而且各个版面均是与“跳舞”相关的元素。因此,翻阅该报,宛如是在观看一场舞蹈盛宴。

五是天津市的《天津晶报》。创刊于1929年4月10日,社址在新车站(今天津北站)昆纬路骏骥里10号,发行人是陈眉翁(公)。另在上海宝山路升顺里16号设有办事处,由陈季德、朱伊人担任负责人。《天津晶报》初创时为三日刊,每期4开4版,随报附赠《小晶报》一份,每期2版。该报出刊半年的时候,发行量已逾3万份,其中本市销售2万份,外埠销售1万份。自1934年8月1日起,该报改为日报,每期增至1张半,另附不定期增刊。该报每期4个版,第一、第四版均为广告,第二、第三版是副刊。这家报纸的特点是模仿上海《晶报》,并与上海出版的《晶报》在内容和版面设计上颇多相像。

六是江苏省苏州市的《小晶报》《吴县晶报》。民国时期,苏州报业经历了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地理空间转变过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五四”“五卅”等政治运动影响,苏州报业发展迅速,先后出版的报纸有30多种。其中,出现了两份“晶报”,一份是1928年至1930年出版发行的《小晶报》,社址位于苏州市东中市70号;另一份是1930年至1937年的出版发行的《吴县晶报》,社址位于苏州市桃坞大街116号(注:苏州市吴县现为吴中区)。这些小报,不刊登国内国际新闻,只刊登市民喜闻乐见的小道消息,所以一度颇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七是河北省沧州市献县的《晶报》。该报存在时间约为1933-1935年,为献县国民党党部及县政府所办。其取名为《晶报》,一方面是取其“晶莹光明澄澈”之意,表示该报光明磊落,所言之事有根有据;另一方面,该报为三日刊,而“晶”字恰好由三个日字组成,暗寓三日出刊。该报四开四版,主编是魏昆泉,由献县铅印局印刷,社址也在那里。该报第一版为国内、国际新闻;二、三版为本县各方面的动态,如商业、教育等方面的消息;四版为文化动态,以诗歌、楹联、谜语、射覆等为主要内容。因为该报较为“接地气”,所以颇受献县县城的民众及小知识分子欢迎。1935年以后,因为献县县长更迭频繁,任期长的不过半年,短的三几个月,所以导致献县《晶报》无人过问,经费无着,只能停刊。

如上所述,百年来,中国先后共有不下10份各式《晶报》在各地出版发行。这期间,《晶报》这个报业品牌曾经两度中断,分别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晶报》结业停刊后,和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晶报》停刊结业后。不过,《晶报》沉寂的时间并没有太久,每次在老的《晶报》结业停刊后,经过一段时间(大约十年),它又会在另一个城市重生。百年来,《晶报》就在这不断地关停,又不断地在异地重生的过程中完成品牌传递,成为中国报业中历史悠久的著名品牌。

【本文配图均为笔者收藏和提供】

(作者罗俊杰系深圳报业集团晶报记者)

参考文献

[1]笑天.民国时期上海滩上的著名小报——《晶报》[EB].新浪博客,[2014-06-05]

[2]季宵瑶.近代上海小报的话语策略与自我定位——以1920年代上海《晶报》为个案[J].新闻大学,2006(01).

[3]庄向阳.香港《晶报》:曾领香港报坛风骚[J].青年记者,2018(12).

[4]唐军.“锦绣中华”接待香港千人旅游团[N].深圳特区报,1990-05-14.

[5]孟兆臣.中国近代小报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熊杰.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M].2008.

[7]张雪根.民国舞衫歌扇的《跳舞晶报》[N].联谊报,2015-10-24.

[8]侯福志.《天津晶报》模仿上海《晶报》[N].今晚报,2019-11-11(12).

[9]李斌.报馆进城:民国苏州报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10]宋益三.献县文史资料(第五辑)[M].政协献县学习文史委员会,1995.


实习编辑 苏心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