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现场 | 为时代立言,为改革助威 ——访“猴年新春八评”作者杨广慧、王初文、陈锡添、钱汉江
2021-01-14 12:01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深圳特区报记者 谢仕亮  王森  赵强  邓辉林  金文蓉

篇       名:猴年新春八评

类       型:评论

作        者:杨广慧 王初文 陈锡添 钱汉江

发布单位:深圳特区报

奖项名称:全国改革好新闻二等奖

广东评论写作组特别奖

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深圳首届新闻奖特别奖

获奖年份:1993年

1992年2月20日至3月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主旨的八篇编辑部文章,这就是著名的“猴年新春八评”。可以说,“猴年新春八评”和随后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真正打响了《深圳特区报》的知名度。

“敢闯”,将南方谈话的声音传向世界

1987年5月27日,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湿的杨广慧,走进了深圳市委大院。十天前,他接到通知,从中宣部调任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初到深圳,他就感受到了特区一股“特”劲儿:“我感受到的就是打破一切体制的框框,实事求是,认为这个制度要改进就改进,别人不敢试验我们可以试验。我们敢试验,有对有错,错了就改。”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发表了南方谈话,其中在深圳的谈话,指导性、针对性都非常强。当时,改革开放遇到挫折,社会上甚至一度出现了“特区还能不能办下去?”的声音。小平同志的讲话传到深圳特区报编辑部,大家倍感振奋。把小平同志的谈话精神,通过巧妙的手法传递出去,鼓舞特区建设工作的士气,成为了参与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圳宣传工作者们的愿望。

随行参与了南方谈话,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松营向杨广慧建议,虽然上级指示不能报道,但是不是可以将邓小平谈话的重要内容以评论形式进行宣传。春节前夕,用评论传达小平同志讲话精神这一建议,通过市领导向深圳特区报社作了传达,拉开了“猴年八评”的写作序幕。

杨广慧提出,“八评”不应该以个人写作的“小作坊”形式生产,而要成立写作组,发挥大家的智慧,好好地总结小平同志谈话的精髓,更有力度地把谈话的精神展现给世人。市委同意成立学习宣传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的协作组后,杨广慧担任组长,全程参与了写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

在审稿程序上,杨广慧在市委常委会上提议,由他一人负责审稿,拿不准的地方再向集体请示。杨广慧有两层考量。一方面,是根据自己的报道经验,要保持系列评论的文风,最好让一个人修改,这样做也能保证效率。另一方面,此前“皇甫平”文章虽然引起巨大反响,但也引发一些争议,写作“八评”的确要承担风险。“如果文章一炮打响了,那是市委集体的功劳;如果写砸锅了,市委领导没有审查,是我杨广慧审的稿,那是我个人的责任。”

杨广慧认为,干部要“敢闯”,就要追求“出业绩、出经验、出理论”这三点,“符合这三点,不管当不当官都是人才。”为了“八评”一炮打响,杨广慧向写作组提出五点要求:思想上要有新意;理论上要有深度;文章要有针对性;篇幅是千字文;不要授人以柄。后来又增加一条,文章要有点文采。遵循这一方针,“八评”精干有力,直击要害,将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出来。

“八评”中,《要敢闯》成为新闻史上的经典名篇。可以说,在没有上级指示“打包票”情况下,“八评”横空出世,也是“敢闯”精神的一个体现。包括杨广慧在内的新闻宣传工作者,生动地践行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当年“猴年八评”宣扬的“敢闯”精神,现在仍是特区的精神财富。杨广慧认为,特区要继续“特”下去,“特不特,不是创造了多少GDP,而是在于当排头兵。不管GDP怎么变化,只要敢于试验就是特。”

“精神是虚的,以实践为载体,不通过实践物化,那叫魂不附体。把口号喊到天上去,也没有用。”杨广慧说。“求真务实,产生实际效果才行。”这是他对于深圳未来的期许。

成功是一种偶然,但其中蕴含着必然

1992年春节前夕,市委副书记厉有为、副市长林祖基等市领导到《深圳特区报》拜年,慰问职工。当时市领导就向报社提出,既然不让报道小平同志的谈话,那能不能用评论的形式把小平同志谈话的精神传达出去?这实际上是向报社作了一个指示,下了一项任务。

因为陈锡添是随访小平同志的唯一的文字记者,所以报社让他去完成这一任务。那年春节他一天也没有休息,先拟出了几个题目,接着写出了其中两篇评论:《经济建设要搞快一点》《改革开放要敢闯》。后来标题改短了:《经济建设要搞快一点》改成了《要搞快一点》,《改革开放要敢闯》改成《要敢闯》。

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五天的时间,讲话内容很丰富,但“猴年新春八评”的选题有着很明确的标准。首先要着眼于能够体现小平同志讲话的主要精神,所以必须选取小平同志讲话中最核心、最重要,同时又是全国上下最为关注,也最迫切需要知道的重要内容。最终依据讲话精神敲定八个题目:《扭住中心不放》《要搞快一点》《要敢闯》《多干实事》《两只手都要硬》《共产党能消灭腐败》《稳定是个大前提》《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八个题无一不切中时局要害,这组评论及时、准确、全面、生动地传达了小平同志谈话精神,先声夺人,对当时澄清错误认识、冲破思想枷锁,扭转时局起到了助推作用。

“猴年新春八评”刊发后引起极大的反响。《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第一篇,还详细摘要转发了另外三篇。内地许多报刊及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纷纷转发,台湾、澳门和各国驻香港新闻机构、通讯社也纷纷转载“八评”;日本共同社、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都向报社索要“八评”传真稿。陈锡添回忆道,这组新春系列评论刚刚发出第一篇,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就打来电话,让报社把将要发表的其余评论的初稿传给邹家华看。

陈锡添认为,这组评论能产生巨大影响,首先与当时的形势密切相关。在当时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时代背景下,“姓社姓资”的争论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头脑,改革开放几乎止步不前,人们“闯”“试”的勇气消减了,深圳的改革也引发了一些不同声音。中国又一次面临改革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抉择。这一组评论,传达小平同志谈话精神,正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情况澄清错误认识、冲破思想枷锁,对扭转时局起到了助推作用。其次,与杨广慧部长等领导的改革意识、担当精神、宣传工作水平有关。他提出的成立评论写作组、集体讨论修改等工作机制,也非常合理有效。另外,还与《深圳特区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关系。当时报社每年都要寄50多份《深圳特区报》到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为此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报社,信中列出了一个名单,告诉报社这些报纸都分送给了总理、副总理、秘书长、副秘书长等人,来信还对深圳特区报社表示感谢,并勉励报社把报纸办得更好。

对今后怎么写好新春系列评论,陈锡添也提出了建议。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每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每年初全国、省、市两会精神,可以为新春评论写作提供指针。当时八篇评论的标题,几乎都是用的邓小平同志的原话,今后评论写作中也可以像这样大胆一些。其实,新春系列评论写作没有一定程式,而是要从新的形势出发,在中央大政方针和深圳的结合点上做好文章。

“猴年新春八评”丰富了评论文体的形式与内涵

“猴年新春八评”写作小组的组长由王初文担任,并不仅因为他是当时负责评论性文章的《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更主要是因为“他的文笔好,文风又符合领导的要求,写出的文章可供大家参考,以统一文风”。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从这一细节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深圳市委领导和《深圳特区报》的一干新闻人,是多么迫切希望能够将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传达到四面八方。

可以说,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是由《深圳特区报》的“猴年新春八评”最先透露出来的。“猴年新春八评”的诞生,对于新闻评论这种文体来说,本身也是一次带有“深圳特质”的创新。“猴年新春八评”丰富了评论这种文体的形式与内涵。

王初文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从“八评” 看商品经济条件下新闻评论改革》的论文发表在《岭南新闻探索》1992年第2期上,及时对“猴年新春八评”的新闻评论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现在来看,“猴年新春八评”对评论的创新与革新,对今天的新闻评论写作与生产仍有积极意义。

首先,新闻评论,顾名思义,通常是先有新闻,后有评论。但“猴年新春八评”突破了这种限制,先通过评论的形式,将小平谈话的消息“全真”地透露、传达出来,这是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其次,“猴年新春八评”的标题几乎都是小平的原话,这种具有鲜明话语特征的标题,一看就知道评论不是凌空蹈虚,而是有新闻实据的。这样的表达技巧,胆识与智慧并存。

“猴年新春八评”集体写作的生产方式不算创新,但在如何解决集体写作文风不统一的问题上有了新做法。“猴年新春八评”不仅由写作小组组长统一文章风格,在审稿上也坚持由一名领导来把关,保证了文章风格前后不走形。这样的新做法,既体现了能力,也彰显出担当。

再就是为“猴年新春八评”发预告,既彰显评论的重要性,也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猴年新春八评”的生产方式与流程,在《深圳特区报》现在的新春评论写作中也大部分得以继承和保留,是《深圳特区报》的优良传统与“传家宝”之一。

把握重大历史机遇,继续凝聚思想共识

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视察之后又奠定了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和“排头兵”的地位,在这片“试验场”中,《深圳特区报》又处在最前沿地带,深圳经济特区在全国的地位,造就了《深圳特区报》非凡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深圳特区报》总能保持特有的政治敏感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善于在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上捕捉和发现改革的信号,并不遗余力地大力传播“试验场”的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经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鸣锣开道,一直扮演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鼓与呼的角色。而评论在其中,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特区的改革实践总结提升到思想和理论的高度,对全国改革开放舆论发挥举旗引领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参考镜鉴。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不巧的是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否认,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冲消了深圳对特区建立40周年庆典的热情,但《深圳特区报》对特区建立40周年的宣传报道和评论不能降温减挡。”钱汉江指出,毕竟过去40年深圳的改革探索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是一个既成事实,我们依然要做好梳理,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的高度。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期,以及在城市面临重大历史机遇期,报纸都应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当前深圳面临“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正在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加速跑”。钱汉江认为,作为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党报,《深圳特区报》更应继续通过评论来不断激发改革开放热情。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并掌握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工作部署,立足新形势,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在中央大政方针和深圳的结合点上发力,努力为破除改革创新发展障碍提供思想指引和理论指导,为深圳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鼓与呼。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时刻了解干部群众的实践和思想实际,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持续凝聚改革开放共识。

对于如何提升党报评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钱汉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一流的报纸,就应该有全国乃至全球视野,要突破地域界限,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地。对于国内外重大的、受众普遍关心的热点事件,《深圳特区报》的声音不能缺席,要有自己的观点。新闻评论就应该关心大局,胸怀天下,不应有这样那样的禁区,因为除了极个别特别敏感的事情以外,只要地球上的甚至是外星上的事务,任何我们的眼力、听力、思想力所及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评论。尤其要抓住那些别人讲了又没有讲清楚的事情,大家只知其一而不知全貌的事情,大众存在认识误区亟待权威声音来廓清迷雾的事情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受众答疑解惑。要以真实的报道、客观的声音、冷静的剖析、热情的投入,及时发声,为时代立言,为改革助威,书写一份报纸的担当和责任。

《深圳特区报》一直以来,以“报业改革的先行者和积极的探索者”的形象名闻于业界,在报纸经营、新闻制作、管理制度上屡出创举,在中国最早将市场机制全面引入报刊体制内,稿件评级制度、薪酬制度、采编分离、首席记者制等传媒界耳熟能详的名词,很多都是从《深圳特区报》这一“母体”孕育、“发明”和推广去的。“今天,直面媒体发展新变局也亦然”,作为老报人,钱汉江坚信:《深圳特区报》定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方法、手段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继续担负起舆论引导先锋的责任,再创发展新奇迹。

经典回看

扭住中心不放

——猴年新春评论之一

深圳特区报编辑部

猴年春早,万象更新。

新的一年,深圳百业争荣,但最重要的是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把经济进一步搞上去,在讲求效益的基础上能高速度就高速度。

十多年前,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正是因为改革开放,狠抓了经济建设,才有了今天这样大的发展,才提前进入小康生活,才引起世人瞩目,被誉为“一夜城”。

中央要深圳经济特区当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我们就更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大发展,并日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才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样子。积数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全面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路线不能变,也不会变,至少要管一百年。一百年以后,再让世人看看深圳、看看中国吧!

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我们是经受了考验的。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之后,国内外的一些舆论曾经担心,中国又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了。事实怎样呢?我们仍然以坦荡的胸怀向世界敞开大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一刻也没有放松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个中心不能变;变了,中国就会倒退,就会几亿人没饭吃,中国就会大乱,也会影响世界的安宁。我国那场政治风波之后,为什么社会更稳定了?说到底,就是“民以食为天”。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带来的必然是人心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稳定。总之,经济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事实告诉人们,一些曾经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政局顷刻发生了巨变,有的一下子就垮了,解体了,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没有搞好,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不出来,群众不满意。中国则大不一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一直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放,致使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人心稳定,民族团结,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当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发展距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还差得远呢!必须扭住中心不放松,向前跑,跑得再快一些。

其实,只要我们现实一点看问题,就会发现,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源,都与经济这个基础有关,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把经济搞上去。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各种问题都迎刃而解。

总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是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所要求的,也是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和在国际上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所需要的。所有关心国家前途的人,都要十分关心经济建设。所有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或干扰这个中心。

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原载1992年2月20日《深圳特区报》)

专家点评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刘劲松:

《深圳特区报》从1992 年2 月20 日到3月6日,连续发表八篇猴年新春评论。

这组评论以敏锐的嗅觉,开阔的视野,恢宏的气度,及时、准确、全面、生动地传达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在中国改革的历史关头,回答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开了许多人心中的疑团,因而见报后好评如潮,反响巨大。

《扭住中心不放松》是“猴年八评”的开篇之作。这篇评论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真挚恳切,像“必须扭住中心不放松,夹着尾巴向前跑,跑得再快一些”,说的是大道理,讲的却是大白话。“猴年八评”的标题主要取自小平同志的原话,文中也承继了小平语言风格,运用朴素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道理和力挽狂澜的勇气;评论立意鲜明,直击要害,运用事实论据说明道理,用深圳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有力地论证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

社论被誉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要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发展新趋势,并且以对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任的精神和敢开“第一腔”的勇气,传播新的思想观点,表达公众的心声,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猴年八评”能够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把准了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其政治敏感唱响了主旋律,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编辑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