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市民政局局长廖远飞:立足新阶段 贯彻新理念 构建新格局 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2021-01-06 08:14

南海之滨,东方风来;鲲鹏击浪,万里无垠。40年筚路蓝缕,40年栉风沐雨,跟随着特区发展的脚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深圳民政事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基层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民政事业发展格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全面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情嘱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

廖远飞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少昆 摄

长歌未央,大潮奔涌。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圳市民政局将如何谋划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深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廖远飞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民政系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民政部门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谈“养老服务”:

努力打造“老有颐养”的深圳标杆

记者:不久前,深圳市养护院的改革探索实践经验被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优秀案例,其经验做法供全国学习借鉴。作为深圳首家市属公办护理型养老院,养护院有哪些创新举措呢?

廖远飞:深圳市养护院是市政府投资兴建的首家公办市属护理型养老院,是全国民政系统首个新型事业单位,自成立以来就担负着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探索的重任。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一条“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法人治理”的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路径逐步形成,为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输送了“深圳方案”。

深圳全力构建高水平的“1336”养老服务体系。图为深圳市养护院老人们的幸福晚年生活。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少昆 摄

概括地说,在保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养护院的创新举措主要有: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政社合力、多元参与,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二是创新用人机制,打破传统事业单位用人的局限性,完全社会化用人,不定级别、不设编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三是创新运营机制,既承担政府兜底保障职能,又面向社会开放一批以全成本定价的市场化床位,满足市民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四是创新服务手段,引入智慧养老技术,推行互联网+养老,以及辅助AI技术及智能终端产品。

记者:近几年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深圳构建了怎样的养老服务体系?接下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圳将在养老服务事业方面如何谋篇布局?

廖远飞: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要求深圳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养老等民生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把握老年人口发展关键“窗口期”,逐步探索了一条“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养老服务发展道路。

近两年,深圳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的决定》《关于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等法规政策文件,全面谋划、系统规范了深圳的养老服务工作。总体思路是,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化养老服务管理平台(1个平台),凝聚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做实政府保障基本、居家社区联动、机构专业照护3种服务,形成涵盖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6个层级的养老服务网络,全力构建高水平的“1336”养老服务体系。日前,市政府还专门召开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进会,部署新一年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市养老服务有关工作。

未来5年,深圳将实施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居家社区养老强基工程、家庭照护能力提升工程、医养康养结合促进工程、科技助老示范工程等17 项工程,开展社区长者服务站点建设、社区长者助餐推广、智慧养老“907”服务平台、家庭适老化改造等67 个项目,努力实现“老有颐养”。

谈“弱有众扶”:

广聚合力实现“弱有众扶”,致力提升城市温度

记者:深圳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弱有众扶”, 深圳目前是如何发挥兜底保民生的作用的?未来将如何广聚合力实现“弱有众扶”?

廖远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基本保障工作,多次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深圳市委市政府也对此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王伟中非常关注困难群众,强调要把困难群众的问题解决好,曾不打招呼、不带随从,前往市救助管理站了解检查救助保障工作,看望受助群众。市长陈如桂也多次到救助站调研,强调要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我们始终把兜住、兜牢、兜好民生底线作为重中之重。目前,深圳已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由相关职能部门实施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为补充,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 未来,深圳将加快构建广覆盖、有梯度、精准化的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推动“兜底型”救助向“发展型”帮扶转变,不断提升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质量和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引导慈善社会力量,通过打造慈善救助品牌项目、设立关爱专项基金等多种形式为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开展关爱帮扶,更好发挥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在帮扶困弱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引领社会风尚、提升城市文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有机衔接,在扶弱济困、守望相助上展现深圳窗口示范作用。

谈“民政公共服务”:

加快构建一流水准民政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记者:民政“9+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重点工作,建设12个民政项目,目前进展如何?

廖远飞:民政“9+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是我市补短板、惠民生的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政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把它纳为市重大项目加以推进,市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听取汇报,协调部署推进工作。包括市社会福利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市老龄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将在“十四五”期间陆续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届时,深圳将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设施齐全、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城市形象相匹配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民政公共服务。

另外,我们正在推进“智慧民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推动民政数字化转型,这是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该项目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建成连通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覆盖民政全业务的“智慧民政”信息平台,着力通过科技赋能,全面提升民政监管服务效能,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谈“慈善公益”:

积极打造慈善事业创新发展高地

记者:深圳被誉为最具有爱心的城市。深圳慈善力量如何助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未来深圳将如何在慈善创新发展方面先行示范?

廖远飞:近年来,深圳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成为很多深圳人的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历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排行榜中,深圳摘取最高级别的“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被誉为全国最具爱心和最慷慨的城市。

中国慈展会连续3年聚焦脱贫攻坚主题,精准定位、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民政局供图

特别是,在这场抗疫大战中,我市广大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慈善社会力量及时、主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汇聚起了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累计捐赠款物总额逾30亿元,占全国捐助总额的近十分之一。

还有,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深圳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一是广募扶贫资金。深圳积极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深圳慈善日慈善月”等活动,“十三五”(2016-2020)期间,深圳慈善捐赠总量达210亿元,募集扶贫济困捐赠款物近51亿余元,帮扶742个贫困村11万多名贫困人口。二是着力精准扶贫。通过深入实施社会工作援疆和“牵手计划”,助力新疆、湖南“精准扶贫”。三是举办中国慈展会。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聚焦脱贫攻坚主题,精准定位、精准发力,成效显著,其中,对接扶贫项目198个,对接金额达258亿元,扶贫产品实现订单采购逾28.2亿元。

下一步,深圳将积极构建现代公益慈善体系,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打造慈善事业创新发展高地。一是坚持以法兴善、依法行善。重点是开展慈善立法工作,完善政策体系,构建管理规范、健康有序的现代公益慈善体系。二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慈善”、慈善共同基金、慈善信托、公益创投、社会影响力投资等现代慈善运行模式。三是创新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的发展和监管,不断增强慈善行业的发展活力和公信力。

编辑 高原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