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专稿 | 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深圳号
308
意娜
意娜
05-08 14:44

读特专稿 | 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意娜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决定性地位,强调要发挥人民创造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在实践中成为文化建设的真正主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确保文化成果公平惠及全社会,这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华文明探源、历史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工作成就斐然,坚定了全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数字文化中国”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人民文化实践取得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宗旨;文明交流互鉴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平性的当代体现,为当今人类文明交往提供了全新的道义目标和伦理准则,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中国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作为发展文化事业的基本途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道德素养,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采用“热度指标”作为观测人民文化实践的手段。热度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目标愿景、文化价值、全球观念、思想理论方面,其核心关键概念都受到百姓认可,热度逐年攀升;主旋律文化通过各种文化载体的传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设施机构等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有机融合,成为中国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特征。

人民文化实践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

“人民文化实践”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传统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活动。这包括各种传统文艺、民间艺术、手工艺、节庆活动、习俗、传统食品、口头传统、自媒体以及其他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达形式。这种实践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观念和情感,也是他们与外部世界互动和自我认知的途径。“人民文化实践”中的“实践”特别强调了文化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观念或制度,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和活动。这种实践既包括传统文化的维持和传承,也包括了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创造与发展。人民性和时代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人民性贯穿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层面,强调文化必须由人民群众参与、创造并为其服务。首先,人民性的“主体性”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传承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当代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中。这种价值观和传统在文艺作品、日常生活乃至公共空间设计中都得到了体现和尊重。此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意味着所有文化实践和产品都应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秉持以人民为文化的主要创作者和受益者的原则。这种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由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需求所决定的,而创造的文化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当代中国文化在社会高速发展和变革的背景下,鲜明地展现出了其“时代性”。这首先体现在文化对于现实社会变迁、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方式变化的敏锐捕捉与反映。这种反映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为人们提供了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其次,全球化和开放性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深化,中国文化更加开放地吸收和融合世界性元素,展现出一种积极的、包容的态度。同时,面对新的社会挑战和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文化形式、内容还是在传播方式上,“创新性”也成为当代文化的标志。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中增强四个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文化实践在增进各族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文培元,增进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

人民文化实践不仅是艺术和娱乐的载体,更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播工具。在各种文化活动、节目和项目中,政治观念和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并以更易于接受的形式深入人心。在共同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凝聚力得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人民文化实践不是一种单向传播,它也为群众提供了反馈和交流的平台,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能够直接听取基层的声音和需求。

以文铸魂,增进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

人民文化实践在传播正面价值观、社会观念和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群众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对正确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文化内容经过精心策划和选择,可以帮助民众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活动为大众提供了与他人分享、交流和探讨思想的机会,这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思维、拓展他们的视野。

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当代阐释,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民的思想认同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发生如下变化:从通识类节目到专业垂直类节目,从文化宣传到自发的国潮众创,从最初的政府推动走向了市场自主参与。

以文弘业,增进人民群众的理论认同

文化实践活动为大众提供了获取和理解新知识、新理论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实践某些理论,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同这些理论。同时,文化实践活动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和贡献,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为理论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方向。

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红色旅游逐渐以中青年为主力。形成了“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体验形式。

以文立心,增进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

文化实践活动常常引起人民群众的深沉共鸣,他们找到了与他人共享情感、经验和记忆的机会,从而加强了其与社会的情感联系。文化实践为大众创造了情感沟通和交流的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借鉴经验,建立更深厚的情感纽带。

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实践中,人民群众发挥着主体作用,他们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享有者。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决定性地位,强调要发挥人民创造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在实践中成为文化建设的真正主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确保文化成果公平惠及全社会,这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 李婧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露锋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