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374
留医部的故事︱为了成全同学的爱情,他同意调换分配到宝安县工作
文章
1
读特记者 罗俊杰
2020-08-17 20:57

留医部的故事︱为了成全同学的爱情,他同意调换分配到宝安县工作

自1963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宝安县人民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前身)起,直到1998年退休,他一直坚持在外科临床一线,做过大大小小手术超过1万例,被称为“宝安(深圳)外科一把刀”。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深圳市人民医院退休老同志,倾听他在留医部数十年所亲历和见证的各种故事。

1963年,刚分配到宝安县人民医院的黄维华,在医院门口留影。

刚分配到宝安县时很失望

“我问,宝安县最繁华的街道在哪里呢?他们回答说,刚刚经过这条路就是了。当时我一听,心情顿时很不好,心想这下糟了:这条街用不了10分钟就已经走完,这里也太落后了。”对于57年前来宝安县报到的情景,黄维华至今仍记忆犹新,笑称当时很失望。

黄维华是广东普宁人,1935年出生,1958年考上广州医学院,1963年本科毕业分配到宝安县人民医院,是该院外科第一位大学生。他告诉记者,本来可以分配回老家汕头地区医院,当时汕头可是广东第二大城市。然而,因为黄维华有位从高中到大学的同学,被分配到揭阳县人民医院,其女朋友是宝安观澜人,被分配到宝安县人民医院,所以这位同学就缠着他,要黄维华跟他女朋友对分配的单位进行调换。一开始黄维华不同意,但是后来碍于情面还是同意了。

1963年8月的一天,黄维华前来宝安县卫生科报到,被安排到当时最好的新园宾馆住。当天晚上吃完饭后,他让县卫生科的同志带他到宝安县最繁华的街道逛逛。于是,县卫生科两位同志带他从深圳戏院横穿解放路,不一会就走到路的尽头湖贝村,“路的那头是一片农田,那里有个六角亭可供人闲坐”。

他回忆说,发觉宝安县这么“落后”,他第二天就表态不想留在这里,要求回广州重新分配。时任宝安县卫生科领导姜彭年就做他的思想工作,说了许多好话,并许诺只要他愿意留下来,宝安县的各个单位可以任他挑选,“可是,跟我对口的最好单位就是县人民医院了,其他还有什么可挑选的呢”。

尽管不太情愿,但是黄维华思来想去之后,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时至今日,50多年过去了,他感慨地说:“后来证明,我这个决定没有错。改革开放后,深圳飞速发展就不说了,就是改革开放前,宝安县因为靠近香港,物质供应也很丰富,猪肉、水果都可以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我们的生活比内地很多地方过得都要好。”

上世纪60年代末,黄维华与夫人卢慧庄在医院门口留影。

1965年留医部搬迁到现址

“我记得很清楚,是1965年5月1日那天搬过来的。我和化验室的黎就明、曾锦清,外科医生黎河桂4个人最先过来,当晚就住在这里。”黄维华回忆说,当时留医部从现在地王大厦后面的位置搬到现址,“刚搬过来时,医院占地很大,大致范围为东边到翠竹路,西边到文锦广场,南边到东门北路,北边到田贝一路”。

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留医部所在位置比较偏僻,离宝安县城深圳墟有一定距离,医院后面都是小山。从深圳墟走过来,要上一个长坡,最少要二三十分钟。因此,宝安县城及周边的民众若是过来看病就很不方便,只能在这里留医,也就是住院,“当时,字面上写住院,但是本地民众口头讲的是留医”。

黄维华回忆说,当时留医部有四部分建筑,医院人员俗称其为“办公楼、书记楼、部长宫和白鸽笼”。“这些本来是建来给宝安县委县政府的,早就建好了,可是一直没投入使用。1964年,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视察宝安县,了解情况后表态说,把宝安县委县政府放在这里,一来脱离群众,离县城那么远,群众过来办事不方便;二来建筑太豪华,县委县政府不能用。于是,决定将其给宝安县人民医院使用。”他介绍说,留医部搬过来后,原计划做县委县政府大楼的三层楼就做门诊大楼,原来设计的“书记楼、部长宫”就给医院的大学生、领导住,“白鸽笼”则作为一般职工宿舍。

“留医部原来在地王大厦那边,只是一排平房(瓦房),能够搬到这座当时宝安县的‘摩天大楼’,而且占地面积又大,医院上上下下都很高兴。”黄维华回忆说,后来他住过“书记楼”一号楼。

上世纪70年代初,黄维华一家四口在医院门口留影。

随救护车接病号时出过事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维华作为外科医生,经常需要随救护车出诊或接病号。在他的记忆中,有次到沙头角接病号,回来的时候出了事故:“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我们在沙头角接到病号回来时,经过一个非常陡的坡,司机没有刹住,救护车一下子冲到下面的坑里。那次,我被惊吓到了。幸好,我们都只是手脚擦伤,其他没什么事。”尽管时隔数十年,但是他表示,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后怕,“幸好往下冲时没有撞到大石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宝安县的交通条件非常差,很多地方不通公路,通公路的的地方,路况也很差。在这种情况下,每当接到民众的求诊电话,医院仍会派出医生随救护车去救治。他回忆说:“我们最怕去的地方是大鹏,因为那边一是很远,从留医部出发的话,需要4个小时以上才能到;二是当时留医部去大鹏只有这一条路,就是走横岗、龙岗、坪山、葵冲这条路线,路上要经过两条没有桥的山溪,道路不好走。当时,东部沿海是断头路,只能到达盐田。”因此,大家都不想被分配到去大鹏的任务。若是遇到下雨天,那条路更难走。

说到这里,他还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令人揪心的急救案例: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晚上,下着大雨,医院接到一个大鹏那边打来的急救电话,是一位产妇难产,要求赶紧派救护车过去。当时,医院派黄维华的一位同事随车过去。尽管天气恶劣,但是他们还是出车前往大鹏。半路上,他们发现山溪的溪水暴涨,车子过不去。为了救人,司机想硬冲过去,结果车子抛锚了过不去。直到第二天,救护车才让一辆大货车拉起来并维修好,“结果因为没法及时赶过去,那位难产的产妇连同小孩都死掉了”。

1965年,宝安县人民医院外科在做手术,右二是黄维华,左一是当时从沙井卫生院过来进修,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卢慧庄。

经常半夜被叫起来做手术

“上世纪80年代,有一年马上就要过年了,突然医院同事来家里敲门,说横岗有个50多岁男人,骑摩托车被大货车撞到,导致脾破裂,急需做手术。当时,他自己正在发高烧,人很虚弱。可是,因为其他医生都不在医院,所以他只好硬顶着走上手术台,依靠紧强的意志力才做完手术。”黄维华的妻子,也在人民医院工作过数十年的卢慧庄回忆说:“做完手术,他自己却累得倒下了,也去留医。后来,那个病人都出院了,他还没出院,病人就过来探望他。”她透露说,那个病人一直跟黄维华有联系,非常感谢他。

黄维华透露说,他自1963年从医以后,一直到1998年退休,在长达数十年的从业时间里,除了3次被单位派出去进修学习之外,其他时间一直坚守在外科临床,做过大大小小的手术超过1万例。

据介绍,他自进医院工作以后,直到退休,一直住在医院内的宿舍楼里。“中间有好几次分房,包括益田、梅林等地的房子,本来我都有机会分的。可是,我考虑到假如住得太远的话,病人要做手术会很不方便,所以就选择住在医院内,直到退休以后才住到福田区住。卢慧庄透露说,因为住在医院大院内,所以黄维华经常半夜被敲门叫醒去做手术,“一敲门,全家老小都被吵醒了”。尽管如此,黄维华仍然“有叫必到”,尽己所能地为病人服务。因此,如今虽然已经退休20多年,但是每年仍有来自全市各地曾经被他救治过的病人探问他。

他表示,自己的从医宗旨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每个医生都应该做的事情。不分是干部还是普通民众,不管贫富贵贱,每个病人都是平等的,医生都要一样对待,有求必应,给他们提供一样的服务。”正是因为他这种宅心仁厚、不怕苦不怕累、敢干肯干的大爱精神,使他在原宝安县及后来的深圳市小有名气,被称为“宝安(深圳)外科一把刀”。

(晶报供稿)

编辑 贺曦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