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304
深圳老街随意伸展的枝枝丫丫,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文章
1
资深出版人 钟菱
2020-08-17 15:38

深圳老街随意伸展的枝枝丫丫,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说起深圳精神,很多人会用“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务实高效”“团结奉献”这些词;而在笔者看来,今天的深圳精神,更多的是指深圳人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

纪实小说《叉仔——与深圳一起成长》,讲述深圳一个普通孩子叉仔亲历深圳成立特区后20年间的发展变迁。全书以微视角切入,以1979年深圳强台风为起点,以叉仔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小至深圳人的市井家事,大至深圳改革史上的大事件如深圳建市、取消票证、1992年股市风波、1993年清水河大爆炸等,作者一一用平实生动的笔触向读者娓娓道来。全书既直面社会现实,又在细微深处见真情见精神,生动再现了深圳如何从一个小城变迁为大都市的过程。作品语言简洁流畅,平实生动,俗语贯穿全书,自然而鲜活,有浓烈的深圳本土味道。笔者认为,这样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今天的深圳精神——深圳人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

《叉仔:与深圳一起成长》

张黎明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年8月

“深圳速度”“深圳精神”一直被社会各界作为做事又快又好的代名词,也常常被我用来称赞那些做事又快又好的作者和朋友们。1985年,深圳人民以三天建设一层楼的惊人速度,在人民南路建起了53层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这就是“深圳速度”。最近五年,我为筹划实施《世界客家文库》几乎走遍海内外客家地区,在广东之外的地区,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专家学者说“广东发展快,因为广东人有深圳精神、深圳速度”。

近年来,出版社的同事们饱受文稿的困扰。每年有不少书稿,像缺胳膊少腿的残兵败将一样排在大家面前,或是体例不统一,或是逻辑不清晰,或是文字牵强附会,或是史料堆砌,或是语病百出。我们常常反思,是这些作者太浮躁,还是选题太难?读者购买力下降,既是快餐文化带来的恶果,也跟一些作品的粗制滥造有一定的关系。

再看看《叉仔》这本书,流畅的文字、清晰的逻辑架构、紧凑的故事情节,让读者感觉就像是深圳给这个世界呈现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张黎明笔下描绘的深圳老街随意伸展的枝枝丫丫,主人公叉仔经历追小猫爬上屋顶摔断腿、台风来临深圳2万多间房屋损毁、阿妈逃港被村人抓了回来、几千港人排队购房、500万张股票抽签表2小时被抢空等的生动叙述,以及人物对话中信手拈来的粤语俗语,无一不体现着作者张黎明对深圳发展变迁几十年来如一日细微入致的观察和其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

我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那些童年、少年时代目睹且烙印在我记忆中的事情,一幕幕在主人公叉仔身上呈现。一天一夜,我一口气读完了《叉仔》。作品的故事情节推进得很快,我在此处找到了久违多年的一气呵成的阅读痛快。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就应该是《叉仔》这样子的,有在场感、共鸣感,有文学性、艺术性,有故事性、可读性。作为一个出版人、书稿最初的读者,我常常被那些粗糙的、没经细细打磨就交来的书稿弄得遍体鳞伤。本来,文字是美丽如鲜花如绿植的好东西,是可以让阅读者心灵生花的。

比较巧合的是,此次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与你的城同在丛书》另外一部作品《汉水悠悠》,作者樊成玮律师也是深圳人,两个深圳人的书稿几乎达到了鲜有错别字和语病的境地,这是何等的惊人!

是巧合还是深圳精神,造就了这两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笔者希望可以从即将于今年底推出的《叉仔》续集《细妹——与深圳一起成长》以及更多来自深圳的作品来印证。《细妹》是以深圳从2000至2020年如何跃升为国际大都市为背景的长篇纪实小说,故事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生的深二代细妹(芊芊)的成长为主线,细妹身处互联网、金融危机、“非典”、港乱以及“新冠”等历史挑战的现实矛盾中,面临冲击和裂变的两难处境,在家庭和社会的困惑、忧虑等残酷生存磨难中思考、行动并成长。

作者:钟菱,资深出版人,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世界客家文库》创始人。

独家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晶报供稿)

编辑 李岷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