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6797
采编论见|场域视野下的主流媒体直播报道策略
文章
1
2023-02-15 14:41

采编论见|场域视野下的主流媒体直播报道策略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 张颖 刘思敏

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将网络直播场域分为三个“次场域”:“主播”场域、“平台”场域和“受众”场域。它们互相交织,不同场域之间进行跨场域信息传播,不断给直播报道带来新的变化。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依托,探析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直播报道三个“次场域”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如何针对受众优化充实直播内容,提升直播品质,构建多平台传播效应,扩大媒体声量。

【关键词】场域   直播   话语表达   媒体声量

“场”(field)的概念源于物理学,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场域”,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将其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network)或一个构型 (configuration)。”[1]布尔迪厄用场域的理念,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一个个彼此独立又密切相连的空间:社会是个大场域,里面有无数个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具有自身特有逻辑和规则的子场域,媒介场域是社会“大场域”的子场域。传统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融合,就是打造资源上的“无限空间”。融媒体传播矩阵、优质内容、精准用户、产品服务和产业,在这样的空间里形成融媒体产业生态链,整个生产链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场域”,比如直播场域。直播中,传受双方的传播隔阂被打破,即时、交互、融合的传播思维,加上日趋完善多元的媒介形态,促使主流媒体不得不构建合理的话语分配机制,以权衡并维护场域稳定。

一、主流媒体直播报道中的三个场域及其话语分配

“主播”场域、“平台”场域、“受众”场域构成直播报道中的三个场域,它们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影响,各有其话语表达的环节与呈现形式。

“主播”场域主要由主播的话语表达呈现出来。主播正式与非正式的口播腔调、讲解的个人特色与风格,占据着一定的话语权。一场完整直播的呈现除了主播讲解外,还包括受众的实时互动和平台配置的呈现元素。“平台”场域则主要体现在直播过程中出现的平台logo、话题词、平台宣传时的推广用语和时间节点等。这些同样占据了部分话语权。“受众”场域则主要体现在受众的互动参与。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话语表达,融媒体时代的表达语境更趋快速化、年轻化和潮流化。直播受众的实时互动,表达的观点和发出的评论,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新的话语权,在统一主题里带出新的热点、热梗和话题。

直播中的话语表达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和声音,其表达符号的多样性,还体现在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中。在融媒时代语境里,数字传播技术使得语言表达更具多样化,在直播语境中表达方式更是多样。如直播互动时网友常用的语言:666、23333、v5v5,服了这个老六等。

三个场域在话语分配上,随着融媒体时代的表达语境不同而变化。主流媒体赋权主播的同时,主播的话语表达方式直接影响了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偏向,而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偏向,又影响到不同直播平台的选择性播出和关键信息的选择性呈现。在直播过程中,不同的场域针对不同环节进行多样性的话语表达,也给主流媒体直播报道带来了新的变化。三个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直接体现在主流媒体的直播策略变化中,包括从主播选择、平台联合互动和提升受众直播体验等方面调整直播模式。

二、直播场域的新变化促使主流媒体调整直播策略

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的直播里,常常要扮演传递核心价值、缩短传受双方距离的角色。对重大主题的传播共振,在放大媒体声量将核心价值以喷洒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的同时,主流媒体协配内容的具象化、故事化、可视化、娱乐化,让内容精确传递给受众,获取优质用户的青睐,这些成为主流媒体直播报道的探索方向。

(一)“主播”场域:媒介赋权后主播选择更权威更潮流。

主播实质上是直播的创作者。不同于商业直播中的“网红”直播的选择,在主流媒体直播报道中,一般以主持人、记者等作为主播,甚至有些会邀请某一领域的大咖、专家、名人作为主播。

就主播背后所代表的团队而言,能成为“网红”主播的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权威性。如某一领域的大咖、专家、名人,其代表的团队和这些人本身在该领域的话语权,会在直播时形成以该主播为代表的舆论场。其二,潮流代表。主流媒体平台塑造的主持人或主播,依托平台影响力自然而然发展成有话语权的主播。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boys(康辉、撒贝宁、尼格买提、朱广权)和《主播说联播》。两者都是通过主流媒体平台的主持人或主播为“代表者”符号,用主播背后的媒介赋权,来掌握直播节奏和话语权。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因为对某一文化的认同,而塑造出某一领域的符号象征或“代表者”主播。主流媒体在舆论场域中的话语权机制,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政治权利诉求,其核心因素是媒介赋权与冲突表达。[2]例如,受众针对某重大主题,更愿意选择观看主流媒体的直播,而主流媒体在针对重大选题时,也会选择有一定资历和地位的主播。如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直播中,白岩松作为主播采访钟南山,得出结论“钟南山肯定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

从“主播”场域来看,邀请重量级嘉宾进入直播间访谈,成为“代表者”符号,进一步优化直播品质是一个可选方案。例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云健身”课堂在5月19日的冠军健身私教课。根据“健身”这个内容策划,协配主持人与体育冠军连线,奥运冠军武大靖作为主播出镜。武大靖一方面认真教直播镜头前的受众怎么健身,有哪些居家健身小窍门;另一方面在直播的同时,开通提问通道,受众可以将自己的健身问题打在屏幕上。武大靖同时与网友互动,回应网友的问题。同样的,在直播领域具有天然优势的中央电视台,在《面对面》这一直播栏目中,经常会选择重量级的嘉宾主播,例如4月9日选择了2022年冬奥的冠军到现场。

(二)“平台”场域:流量平台的博弈正在改变话语表达。

主流媒体作为新时期媒介权威的代表,在赋权背景下对舆论场域话语权的建构与表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台传播场域同样既是一个“力量的场域”,也是一个“斗争的场域”,其力量来源和斗争态势外显于话语。直播背景音乐的选择,主播直播时抛出的一些“热梗”,也改变着正式的话语表达。主流媒体即使在流量平台,其直播的话语仍需具有一定的尺度和技巧。

拥有天然流量的央媒已经做出一系列探索,将人工智能和一些领先的技术,通过直播展现给受众:人民日报2021年在两会报道中采用5G+AI,由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智能创作机器人”贯穿新闻报道的整个过程。新华社也在2021年2月推出新年AI(爱)之声《心有烛光 照亮前方》,人工智能赋能“新闻+音乐”,机器语言学习新闻通稿后,开始智能编曲,看似冰冷的机器打造出不一样的东方旋律词曲匹配,最后通过AI歌手进行演绎。再如央视新闻与百度合作推出的《AI深耕,万物生长》,两者的直播平台一起发力,由央视主播撒贝宁和AI数字人希加加一起主持,带来一场2022百度世界大会重磅发布。

主流媒体利用平台流量加持,进一步提供内容配置以提高直播品质,加强不同平台的专属价值使用,在话语表达上作出更多新尝试。这些不同平台的博弈与合作,不仅直接改变着主流媒体的话语表达,更影响着直播策略的规划。

(三)“受众”场域:自我身份和社交方式的重塑。

互联网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其社交场域特征、成员身份和社会关系纽带等均呈现新特点。在这种背景下,界定成员身份和影响力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性别、民族、籍贯、家庭、职业、职务等相对稳定的标签,已经不再是关键标准。在网络社交行为中,兴趣、价值观、就某个话题表达的态度,开始成为评定成员属性的重要标准。

基于互联网社交的新特点和对互联网成员的属性界定新标准,主流媒体需要重新建立一套针对网络传播的内容和体系,自然而然地,融媒体传播手段就延伸到各行各业。垂直化、分众化传播开始流行,主流媒体在直播的分类上也开始细化。由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推播的《融通大湾区 同心向未来》大型特别联动报道,就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受众进行的直播联动。该直播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细化了受众。这一波受众对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有相同的认知。在直播中,早茶文化作为开头的主打内容,成为大家热聊的话题。其次,在整个报道中,粤语多次出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认同,也直接塑造了在南粤大地生活、有粤语交流环境的受众群体。从语言的角度细化受众,重塑了又一个社交方式,粤语梗和对某一物种的粤语表达,也直接影响了观看感受。特别是在直播的香港部分的联动中,香港商报记者采访时任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两人的问答统一都用的是粤语,拉近了整个采访和受众的关系。

三、读特客户端打造联动直播实现全网络传播共振

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读特客户端,在每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纪念日等重大主题和重大节点上,提前设置媒体议程,尤其在直播上,打出多家媒体联动直播的旗号,不断优化直播报道策略,探索通过联动直播传递核心价值。弘扬正能量,实现全网传播共振。

202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当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大经济特区主流新媒体进行联动,开启《我们都是新时代追梦人》大型直播。直播分为五个主场,五城多位主播带着观众一起走近五个经济特区的数十个城市地标,回顾特区发展历程,讲述特区人物故事,展现五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这也是五大经济特区首次联动直播。2021年10月14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主流新媒体再次联动,携手推出《我们这一年——筑梦特区,你我同行》大型联动特别节目,全面展现五大经济特区一年来的发展与变化。

2022年6月30日,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携手大湾区其他城市主流媒体,共同推出《融通大湾区 同心向未来》大型特别联动报道,来自“9+2”城市主流媒体的主播,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发展成就,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地标建筑、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代表性产业园区和重大创新平台,和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知名学者、企业家、港澳青年代表面对面对话。

(一)主播选择多元,权威与潮流并进。

从“主播”场域来看,三次联动都在每个城市由一位主播主打,例如珠海传媒集团主播李想,是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珠海分会场主持人。同时,每个城市直播间根据内容进行协配,邀请重量级嘉宾进入访谈,成为“代表者”符号,进一步优化直播品质。特别是在《融通大湾区 同心向未来》大型特别联动报道中,各城市主播挖掘闪光人物,倾听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知名学者、企业家、港澳青年代表对湾区融合发展的感悟与心声,将卓越的成就寓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联动报道中,香港商报记者还带领观众、网友走进香港特区政府办公大楼,采访了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等多位重要政府官员。

(二) 多平台联动,实现全网络传播共振。

从“平台”场域来看,这三次联动的主要直播载体,从五大经济特区主流媒体的直播平台,到湾区11个城市主流媒体的直播平台,读特客户端逐步组建起分发“朋友圈”。100余家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是量和质的飞跃,在平台属性上更是打通媒体平台与商业平台,引入新浪新闻、腾讯新闻、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平台宣发。用主流媒体的视角呈现“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展现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用多直播平台分发形成强大聚合,实现全网络传播共振,放大媒体声量。《融通大湾区 同心向未来》大型特别联动报道,是深圳报业集团读特客户端发挥前沿阵地优势,大湾区11城媒体携手的一次尝试,实现了平台共享,掌握住“平台场域”话语权,继而实现传播效果的乘数效应。

(三)重塑传播精确化,获取优质用户青睐。

从“受众”场域来看,受众对直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评论互动区甚至可以直接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UGC)与专业生产内容(PGC)形成互补。只有实现精确化的传播,才能获取优质用户,同时也能改变内容生产方式,将内容与受众在直播平台上“打通”。这应该就是直播的一大魅力所在。

2022年9月10日18时至24时,由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发起,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主流媒体联合推出的《圆月映长空,湾区共美好》六小时中秋联动慢直播,带领观众赏月色猜灯谜话诗词,体会节日趣,传承中秋味,一起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截至9月11日上午10时,该直播全网传播量超1.51亿。这一直播在形式上采用慢直播赏景的方式,内容上并不取胜。但在评论互动上却深受受众青睐。直播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诗词会”“猜灯谜”等接地气的互动环节,鼓励受众参与到直播中来。从成语到天文,从日常用物到城市地标,主持人在直播间问出一个个趣味横生的中秋谜语,网友们在线上踊跃作答,直播间内气氛欢乐热烈。而在音乐上,多选择更具湾区风味的粤语歌和更具节日氛围的共情歌曲,在赏月的同时沉浸式地感受“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通过受众的不同特性,精确传播是提升直播品质的一大策略。如上面提到的深圳报业集团的三次联动精确选择传播面,根据深圳的城市属性聚焦五大经济特区,根据深圳的地理位置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这些都是在选择特定的受众。在《融通大湾区 同心向未来》大型特别联动报道中,网友点击飞卡页面上的11城主播,即可切换到相应城市详细的宣传页面。通过技术手段应用和产品形态创新,大型联动报道给网友带来沉浸式、嵌入式、互动式的观看体验,实现产品的裂变式传播,使得更多优质用户愿意留在直播页面观看和互动。

作者张颖系深圳报业集团读特客户端产品部副总监

作者刘思敏系深圳报业集团读特客户端总编助理

注 释

[1]【法】布尔迪厄 ,【美】华康德著,李猛 , 李康,译 .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M].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年:133-134.

[2] 郭敏.主流媒体舆论场域的话语权研究[J].出版广角,2019(10):67-69.


(本文刊于《新传播》杂志2022年第五期)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李诚 审核 刁瑜文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