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5085
深圳光明区荣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通讯员 栗晓东 莫洁霞 文/图
2022-11-21 22:29

深圳光明区荣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

11月19日,在江西南昌召开的2022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上,深圳市光明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获评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为本届奖项广东省唯一获奖单位,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奖设立9年以来深圳市首个获奖单位。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邱浩航作为全国40个获奖单位的代表发言。

近年来,光明区深耕厚植“蓝绿本底”,一以贯之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区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科学+产业+城市+生态”协同发展,将绿色发展作为最核心的发展理念和最闪亮的名片:湿地保护率达91.57%,名列深圳前列;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85平方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耕地保有面积1.52万亩,深圳第一……一组组数据成为光明“生态城区”的鲜明注脚。“茅洲河光明段首次发现濒危植物野生水蕨”“大规模‛金毛狗ˊ野外种群被首次发现”“光明区首次生物多样性调查喜报频传”……一则则令人振奋的消息让“绿色光明”形象实力“出圈”。同时,光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飞跃式进步带动着城区生态颜值的不断刷新,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拉满”。

加上此次获奖,光明区集“中国生态文明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等10项国家级绿色发展荣誉称号于一身。

何以让光明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遍地开花,“绿”风劲吹科学之城?我们从邱浩航区长在2022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的典型发言中可以管窥光明区的“绿色密码”。

“建”——建章立制强体系,构建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

光明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打造调度及时、运转高效的“统-转-督”组织运行体系,推进街道、社区环委会实体化运作。通过建章立制,构筑三大体系,光明区打造了责任清晰,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其中,依托“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光明区推动环保治理触角向最基层延伸覆盖,聚焦重点任务,成立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20多个工作专班,采取“表格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模式推进126项任务全部落实。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光明区在全市率先构建了一整套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落地、全过程全方位的“1+1+N”基层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体系(即1个“意见”、1个“清单”、5个配套办法),层层厘清党政机关与园区企业的多方职责,将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属地责任有效捏合,推动政府、企业、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全覆盖。

而让环保工作从“一家管”变成“大家事”更是光明区一大特色——以百余名环保骨干培训千余名园区环保负责人,发动环保志愿者、民间河长、“河小二”参与环境保护,打造“生态环境大课堂”“环保夜校”“环保云课堂”等一批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品牌,将环保理念纳入企业制度和村规民约等系列举措让光明区构建起了“人人共管”的全民行动体系,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正在光明的大地上奏响。

“谋”——谋篇布局提标准,引领辖区绿色低碳发展

如今,走进田寮第一工业区,一栋栋建筑外墙整洁干净,大面积的绿化景观点缀其间,扑面而来的清爽感让人一改对工业园区乌烟瘴气、污水横流的传统印象。

为从开发建设源头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光明区编制了全区节能降碳总体实施方案、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规划、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系统构建11条通风廊道、23处生物廊道,明确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功能空间用地保障要求,有序提高生态环境准入标准。

大力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化,光明区始终坚持“科学+生态+产业+城市”协同发展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与科学城建设同谋划、同布局。编制《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构建“一心两区、绿环萦绕”总体空间格局,生态控制线占比保持在53%,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

大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光明区出台了“1+1+5+1”产业空间政策体系以及工业园区高质量高颜值建设指引,实施“绿岛”战略,推动新改扩建工业园区绿化率高于30%,鼓励支持工业园区“减碳排、增碳汇”,将工业园区打造为一个个城市“绿岛”。

光明区还出台了工地扬尘防治“1+6”工作指引,率先制定“1+16”涉水面源污染长效治理工作指引、“小废水”企业“六个一”标准化建设指引,在道路建设、园林绿化、城市建筑等重点领域出台一系列要求更高的“光明标准”。

“治”——治山理水抓攻坚,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水清两岸绿、鸥鹭连片飞……这是如今附近居民和游人对茅洲河的真切感受。从曾经的“黑臭河”到入选2021年“全国美丽河湖”案例,这条贯穿光明区的深圳第一大河俨然已成为了光明决胜污染防治攻坚的缩影。

为打赢治水攻坚战,光明区以“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的决心决战水污染防治,以实现黑臭治理、面源管控、正本清源等“十个全覆盖”为目标,实行全流域治理、全要素管控,实现清洁雨水进河湖、废水污水进净化厂、面源脏水进调蓄池、尾水资源全利用。光明区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最好水平。

通过控排、控尘、控车、控油、控不利天气影响的“五控”行动攻坚治气,对辖区1298家VOCs企业开展分级分类整治,对重点企业开展深度治理,从源头消减污染物排放。在辖区所有街道均布设标准空气监测子站,所有社区周边均布设空气检测微站,实现空气监测全覆盖。2021年,光明区空气质量达到十年来最优水平。

在全区土地资源供给紧缺的情况下,光明区大力推进建设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处置等6大类固体废物处置基础设施,全链条补齐“无废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管”——管服并重求长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今年10月,深圳市首个环保顾问党群服务中心在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揭牌成立,标志着光明区环保顾问有了实体化的服务阵地。为满足企业日益多样化的环保需求,2019年,光明区成立了由党员干部和环保专家组成的环保顾问团队,无偿为企业解决环保难题1.8万余个,这项由光明区首创的“环保顾问”制度更是荣获2021年“新时代全国机关基层党建新成就百优奖”。

近年来,光明区加快推动基层环保治理模式由“以罚代管”向“管服并重”转变,不断强化问题发现精度、整治执法力度、专业服务温度。

“我们创新构建环境问题发现、整治、执法‘三张网’,依托智慧环保‘天眼’和生态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环境问题全流程网上闭环管理。”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相关执法人员介绍道。目前,光明区已基本实现对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工地远程监管全覆盖,并通过搭建“探头站岗、鼠标巡逻、系统派单”生态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环境问题“一网统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从光明农场到光明科学城,光明区正在实现华丽蝶变。接下来,光明区将抢抓“双区”驱动和“双高”发展的黄金期,继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打造“生态绿”与“科学蓝”交相辉映的现代都市田园景观——可以看见,一幅“天蓝水秀、生态宜居”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座世界一流生态样板城区正迎面走来。

编辑 刘思凡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陈建中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