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244
研究楹联20余年,东莞六旬大叔写出14万字著作
文章
1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涂丫 文/图
2020-07-28 17:00

研究楹联20余年,东莞六旬大叔写出14万字著作

东莞市厚街镇自古墨香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早在500多年前,陈琏著作《琴轩集》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宝贵的诗词楹联资料。如今,厚街楹联文化氛围浓厚,各公园、公共场所的亭台楼阁、新建祠堂等都挂有楹联,不少市民都喜欢品鉴一番。

看着市民们对楹联文化的热情,厚街镇双岗一位六旬诗词、楹联爱好者,将自己十几年学习楹联的方法与技巧汇编成册,耗时三年整理了一本《我对联律的见解》,分享自己与楹联数十年的情怀。

感慨厚街楹联文化浓厚萌生想法

“我们厚街已荣获‘中国楹联之乡’称号,更有必要普及和提高楹联的知识和知名度。”今年66岁的万广明是土生土长的双岗人,自幼爱好曲艺和诗词,加入诗社十四年,研究楹联二十余年。曾担任厚街首任楹联学会会长、东莞市楹联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不少楹联作品被选登《广东楹联家》等刊物。他说,目前,厚街诗词楹联文化氛围浓厚,民间涌现了一批楹联爱好者,特别是诗词楹联教育进学校以来,激发了学生们对楹联文化的学习热情。

“有一次,我看到一些学生在那相互阅读讨论,但是他们对平仄好像还是搞不清。特别是诗词楹联的难关,就是‘平仄、词性、联语之意’等的关系还不太明白。”万广明决定将自己多年来积攒楹联的格律要点记录下来汇编成册,可以给初学楹联爱好者们分享一点对楹联的个人见解。

2017年,万广明开始敲着电脑记录下一些自己创作心得和对古今楹联个人浅见。因为白天要工作,所以他几乎都是晚上撰写。“我有白内障不能长期对电脑,时间长了,眼睛很累,所以每天晚上熬夜创作两三个小时,有时状态差就不敢动笔了,要保护眼睛。”

有时候凌晨三四点忽然灵感一现,万广明也会赶紧起床打开电脑进行创作。“现在年纪大了,怕灵感一闪而过,过一会又忘记了。”万广明说,写作很讲究灵感,有的联例因为一个字冥思苦想了几天,才能推敲出其规则所在,有时候半夜脑子闪现了一个很好的章节,就必须赶紧爬起来写。

“有高大上的名家楹联,也要融入乡土味浓厚的当地文化。”万广明又将具有厚街文化特色的本地楹联抄录进去。

为了让楹联种类更加丰富,他还买来一些专业书籍,如:《中华名联》、《历代状元诗联鉴赏》、《名联鉴赏词典》等,在书中挑选了一些古今名家的楹联,并对这些经典楹联加上了一些自己的鉴赏心得,个人感悟以及提出一些楹联出处中引据用典的不足之处等。

设计出“撰联八则”解读楹联

据了解,该书收录了二百多副有格律代表性的古今楹联,并对楹联一一进行了详细的个人解析等。为了让楹联中典故、词意、出处等解析更加清晰明了,万广明还设计了“撰联八则”。

“我想到建筑砌墙,用棉线导直墙体和垂直墙角,设想出‘撰联八则’让学联者对照,避免走弯路。”万广明介绍,自己的“撰联八则”分成八块,将楹联的词性、平仄、联意等描述清楚。“东莞这边惯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对照平仄声,我学习了康老师的《对联格律意节说》后,收益匪浅,并运用到写作之中”。

“其实,用我们厚街话的乐谱音阶来分辨楹联的平仄是很准确的,念起来很有韵味。”万广明介绍,广府的古人几乎都按粤语的平仄撰写诗词楹联。“我们老一辈的楹联爱好者,也是用厚街话分平仄创作楹联,我觉得特别是用厚街话读古楹联,特别有腔调,听起来也很舒服。”于是,万广明还在部分的楹联旁边标注音符,解读用厚街话读平仄的关系,鼓励大家学习楹联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乡土味浓厚的本地特色文化。

对200多副楹联进行解析

2019年底,万广明对200多副楹联写下了“个人见解”,共计14万字。当他将完稿集结成册后,不少楹联爱好者对其感叹不已。其中,厚街楹联学会特聘顾问、广东楹联学会副会长、楹联名家容启东更是对其赞叹有加。他说,万广明一个农民出身,除了对楹联热爱外,注重楹联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利于初学者学习的格律见解,非常难能可贵。“确实是用心之作,对200多副楹联进行解析,并查阅了很多资料,确实用心良苦。”

对此耗时三年成册,万广明说写作途中遇到了很多艰辛和困难,也有不少人不理解他嘲笑他学历尚欠还敢出书。为此,万广明说当他看到自己家乡的诗词楹联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大家都开始重视时,他非常开心。“诗言志,楹寓情,诗歌楹联中凝结着自古以来的文化精华和情怀,我希望我的一点个人见解,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诗词楹联的魅力。”

编辑 高原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