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3876
赴一场“文明之约”
文章
1
晶报记者 林菲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2022-11-11 12:33

赴一场“文明之约”

11月6日,星期日。天降小雨,体感微冷。

对喜爱文化生活的深圳人来说,这一天可以选择的去处甚多。2022深圳读书月开幕了,你可以选择去深圳中心书城和各区分会场购买书籍,参加各种对话、论坛活动;你也可以去大沙河畔,观看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第一届赛艇联赛,体验中国版的“牛津剑桥赛艇争霸”。

与上述两项活动相比,我要前往的南方科技大学将举办“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城市文明典范”学术研讨会——听上去似乎显得有些阳春白雪。

令我产生兴趣的是:这样一场以“文明”为主题的高端研讨会,却是由南方科技大学这样一所理工科高校主办的。文明与科学、文明与深圳的未来,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吸引着我前去一探究竟。

我的领导胡洪侠先生原本也受邀参加会议,但会议前夕,他忽接通知需居家健康监测三天,只能遗憾错过。

我在前往会场的路上暗自嘀咕:在各地疫情严峻复杂的当下,连本地嘉宾都难以保证顺利出席线下会议,外地的专家学者如何来赴这一场文明之约呢?没想到当我到了校园门口,看见的是接连不断驶入学校的车辆,一个穿着橙色志愿者背心的男孩被小雨淋湿了头发,依然活力满满地小跑过来为我指路。

这一天,注定是火热的一天。

文明跨越

上午9点,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城市文明典范”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这里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振怀,深圳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发展办公室主任韩望喜,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定海等一批城市文明领域的政产学研专家都以在场或者在线的方式出现在了开幕式上。我还见到了不少曾经采访过的文化界熟面孔。

这么多大咖中,我“盯”住了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据未能到场的胡洪侠透露,想要了解这场学术盛会背后的故事,找他聊聊就对了。他是当天主旨演讲环节的主持人,以稳健大方的主持风格,串联起了五位主旨发言人从不同领域对全球城市文明建设展开的论述。

首先登场的王京生带来了一场与研讨会主题“撞车”的演讲。“城市文明典范是对深圳城市发展的综合要求,也可以说是最高要求。”他开宗明义地指出,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必须厘清城市文明典范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城市文明典范”定位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完成深圳城市文明发展的新跨越。

王京生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创造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互鉴的结果,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结果,是党执政理念探索和实践的结果,是科技创新发展、文化创意繁荣的结果。城市是文明的产物,是文明的标志,更是文明的载体和容器。他认为,深圳应围绕“五个典范”筑牢城市文明典范根基: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典范,世界城市文明互鉴交流典范,文明城市创建典范,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典范,科技创新创意发展典范。他建议,南方科技大学应在建立“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的基础上,打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城市文明典范的学术研究平台、世界文明文化交流平台,当好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的智囊和参谋,以学术化成果和前瞻性眼光,以务实态度,扎实推进城市文明典范创建活动。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现代城市文明的浸润和滋养。城市文明典范,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6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连续17年成功举办文博会、23年来打造深圳读书月的文化品牌、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正在加快建设中……这些年来,深圳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路上,向着新使命、新目标奔跑的步伐不曾放慢。

文化底色

如果说王京生的演讲是以深圳为主轴,以中西古今为经纬,论述了城市文明典范与现代化、与未来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和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蒋述卓的演讲则强调了在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过程中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城市的底色。”潘鲁生在报告中指出,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深刻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当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历程。公共文化是城市公共精神与公共价值的一种构建,公共文化的整合有助于培养一种文化认同感,增强凝聚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要进一步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把握和推进城市公共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蒋述卓则说,文明城市的构建与其文化底色密切相关,有些城市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文化底色,有些城市以近代以来发生的工业革命作为文化底色。经过40多年的养育和积淀,深圳形成的文化特色已经构成建设城市文明典范的基石。养育与积淀使深圳文化形成相对稳定并具有独特个性的共同观念、共同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文化底色。“敢讲文化底色,也是深圳文化自信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开放与多元共生,先锋与时尚,自我革命与不断创新,立法与建制,共享与和谐等。”

听着听着,我突然意识到我现在所处的是一所以理工科著称的大学,而台上专家们正讨论着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是,在开幕式上还宣布了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成立,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共建。

为什么是南方科技大学?我带着这个疑问寻找陈跃红的身影,他也是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副院长。可他实在太忙了,作为组织方,主持完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午还要招待宾客,连茶歇时间都被各路媒体的拍摄采访占满了。“下午分议题演讲时间,我会比较自由,我们到时再找个时间聊一聊。”得到陈跃红的保证后,我安心地去跟进了下午的分会场采访。然而当我听完上半场却联系不上陈跃红了,我焦急地在几个分会场间穿梭,终于遇上了目标人物,但兴奋不过两秒钟,还没约上时间地点,他转身又跟着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商量着要事走远了。

眼看着指针逼近下午5点,我终于等来了陈跃红的电话。

在陈跃红的办公室里,他解答了我的疑惑,“南科大是中国‘双一流’大学、中国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一个范例。我们是一所科技大学,可是我们也有相应的大文科的教师队伍和学科发展。我们的文科一开始举的旗帜就是以科技、人文为特色的新文科。”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也在上午的致辞中表示,南方科技大学坚持以一流文化引领一流大学建设,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文化创新发展之路,深度融合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体系,尤其是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全力创建城市文明典范的大背景下,学校在市委宣传部指导支持下成立了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旨在探索特色文科建设,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为深圳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力打造全球城市文明典范、全面建设先行示范区提供高水平的智力与文化支撑。

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正是南方科技大学从大学角度为深圳未来如何发展提供的一种解题方案。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城市文明典范”学术研讨会演讲嘉宾与现场听众留影。

深圳速度

我和陈跃红的交流只有半个小时,他紧接着要去主持研讨会的总结环节。

“刚才有记者问我,研究院的成立有什么特点?如果要我说,那就是速度。”陈跃红在台上说着串词,提到了我们先前聊过的话题。

他说,深圳用40年的时间建设了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世界型城市,南方科技大学用10年的时间建设了一所“双一流”高校,花了5年的时间在这片荔枝林里建设了人文学院。而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的成立,在疫情反复的特殊环境下,只用了一个月时间筹备,同时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这就是深圳速度。”

成就速度的背后必然有着重重困难和付出的极大努力。陈跃红说,如此大规模的学术盛会,他们只有一个十多人的工作团队,为了当天的会议大家连续加班了一个星期。

研讨会的主题和分议题难定,学者的邀请更难。“你要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在疫情不断的阻拦和繁忙的工作中,让全国各地的重量级学者聚集到深圳来,无论是线上线下都是不容易的。”陈跃红说,有一些外地学者甚至提前一个星期来到深圳,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后才来参会。

当天的研讨会上,仍有部分学者是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了分享和讨论。陈跃红有些遗憾,有非常多知名学者都表示向往这场研讨会,但是最后能来到现场的人只有一半。在他看来,线上参会的效果始终是打折扣的。

这让我想到了上午主旨演讲中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的演讲《走向全真互联的栖居—未来城市的观察、思考与实践》。他说,历次的技术革命都推动了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的变革。当代城市正是融合了前几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成果,包括电力、通讯、市政、道路等等,并由此形成了目前的空间状态。在信息革命时代,蓬勃发展的数字技术必然带来城市形态未来的变化。这也需要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等城市的设计、研究机构带着更多前瞻性的观点去思考城市的规划,让科技与城市的融合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司晓以当天的研讨会为例,讲述了技术如何实现“在场”和“在线”的进一步结合。就像是电影《王牌特工》中出现的一个场景,未来的技术可以让屏幕上的学者们不再是以2D图像出现在会议上,而是还原成3D立体投射到会场的座位上,加上触觉、嗅觉等,无限逼近现实场景。

如果这一项技术早日成熟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我想陈跃红的遗憾可能会减少些。

新型智库

“深圳有很多智库,但是真正的文化智库还没有。”陈跃红说道。

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研究院将整合国内外学术力量,通过跨学科、开放式、国际化、创新型发展路径,建立起与全球城市文明典范各个领域相关联的较为完整的研究方向,在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体现“全球视野、家国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 以城市文明典范建设为载体,为深圳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力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提炼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中国道路”与“深圳模式”,围绕“学术与智库并重,打造中国特色新型国际化智库”发出“深圳最强声”,致力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学术创新探索的重要载体。

当天还举办了城市文明典范蓝皮书和研究丛书的编撰启动仪式。陈跃红说,这只是研究院成立未来的10项重点工作之一。“希望将来深圳市民也能在读书月的活动上看到我们的这些书。”当然未来还有“城市文明典范大讲堂”“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数据库”“城市文明典范指数”等更多的研究成果值得期待。

和陈跃红一样从早忙到晚的还有李凤亮,他是上午开幕式的主持人、主旨演讲环节的嘉宾,也是下午总结环节收尾的人,甚至中间还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客串”了半个小时的活动。

上午的演讲中,李凤亮提到了一个词让我印象深刻——“城设”。“鲜明的‘城设’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头。”他剖析了城市文明的变迁、中国城市文明的演进过程,并对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的“深圳方案”提出建议,期望深圳成为面向现代化的创新城市、面向世界的全球城市、面向未来的先锋城市、以人为本的人本城市、有鲜明“城设”的个性城市,让“活力之城,梦想之都”成为深圳的“城设”。希望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能真正成为在全球城市文明方面学术研究的中心、决策咨询高地、交流传播平台,努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和大湾区、深圳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载体。

这一天,议程紧凑也收获颇丰,虽然研讨会结束得比原定计划晚了一些,大家显得有些疲惫,却意犹未尽。就如李凤亮说的,“这是一个圆满的结束,结束之后还要远行;这也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原标题《赴一场“文明之约” 》)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刘思敏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