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9760
积极履行《湿地公约》,深圳力争2035年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张舒
2022-11-04 15:35

积极履行《湿地公约》,深圳力争2035年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由中国承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于11月5日至13日在中国武汉(主会场)和瑞士日内瓦(分会场)同步召开,大会主题为“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2022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

深圳作为滨海湿地城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深圳”为目标,创新开展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湿地履约工作,成绩亮眼,并将在大会期间积极参与重大国际合作。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在即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1971年2月,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拉姆萨尔共同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致力于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湿地保护、湿地履约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交出了优异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的坚定支持者、重要推动者。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线上线下主场举办本次大会,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将推进我国湿地保护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湿地贡献,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将为全球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作出中国贡献。

据大会执委办介绍,武汉主会场的主要活动包括大会开幕式、部级高级别会议、中国履行《湿地公约》三十周年成就展、湿地考察,以及近20场东道国活动。日内瓦分会场主要活动包括全体会议、常委会会议、区域会议、各国边会、国际湿地展、闭幕式等。目前,中国代表团已经抵达日内瓦,中方作为大会主席将主持分会场会议。约有142个缔约方和有关国际组织的1100名左右代表参会。

关于会议预期成果,中方将于11月6日下午在武汉召开部级高级别会议,来自各国的代表将线上线下参会,会上发布《武汉宣言》,体现大会主题和大会共识;审议《湿地公约》2025-2030年战略框架决议,引领公约发展方向;将在中国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作为全球红树林保护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深圳也将在大会期间为推动全球湿地保护和国际合作承担更多项目、发挥更大作为。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鸟瞰效果图(TAO+AECOM联合体方案)。

深圳湿地总面积超4.68万公顷,建成15座湿地公园

深圳地处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受气候和水文影响,湿地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全市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3大类型共46832.74公顷湿地,涵养了种类丰富的高等湿地植物67科148属219种,约占深圳市维管植物总数的10%,野生动物鸟类、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81科253种。

“红树”作为深圳的市树,是深圳精神的一个文化象征,也是湿地的重要物种之一。深圳现有红树林约213.62公顷,主要集中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另外在宝安区的沙井、福永、西乡,南山区的沙河,大鹏新区的坝光、葵涌、南澳等地也有分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由过去的湿地单一要素保护、局部保护延伸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创新保护社会参与模式,赢得广泛赞誉。

据了解,深圳滨海区域的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等湿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稀有性,滨海湿地曾记录有40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16种IUCN受威胁鸟类,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主的深圳湾区域是东半球国际候鸟重要的栖息地和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每年数万只往返于东亚至澳大利亚的国际候鸟在此停歇,其中代表性的珍稀濒危水鸟——黑脸琵鹭、反嘴鹬种群,超过全球个体数量的1%。

2022年已有逾万只候鸟飞抵福田红树林湿地越冬。

按照《湿地保护法》《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要求,深圳开展多样的湿地资源保护策略,细化完善湿地分级分类保护体系。“湿地保护率”被纳入深圳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福田红树林湿地、华侨城湿地分别于2020年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及2021年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加强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全市自然保护区湿地主要分布在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鹏半岛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坝光银叶树湿地园及东涌片区。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市正式挂牌建设湿地公园15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市级湿地公园10个、区(县)级湿地公园4个。

深圳积极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十三五”以来开展了12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2020年至今已完成12.72公顷的造林、12公顷红树林修复。深圳湾滨海红树林修复工程成为“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之一。

深圳还开展了湿地科研监测项目,对植物、鸟类、水质、土壤和底泥的监测,以及鱼类、节肢、两栖、爬行和哺乳动物的调查,为联合开展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依托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深圳的自然教育科普宣传活动在全国发挥了重大的示范影响力。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首创建立“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新模式,在生态修复、自然教育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是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地方性环保公募基金会,创新推出“政府+社会组织+专业管理委员会”管理模式,托管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后成为中国第一个管理城市生态公园的环保公益机构。

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深圳力争2035年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针对当前湿地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瓶颈,如湿地保护率总体水平不高;城市开发建设对湿地空间的压缩形势依然严峻;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价值没有充分发挥等,深圳制定了湿地保护相关计划。

目前,深圳正在开展《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探索适宜深圳国际化大都市特征的湿地保护形式,提高深圳湾、大亚湾、珠江口等重要滨海湿地区域保护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推进深港协作,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主体创建国际重要湿地,完善深圳湾-香港米埔湿地群保护的整体性;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十四五”期间营造及修复红树林面积至少51公顷,保护乡土红树林群落;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协调城市空间湿地保护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湿地的游憩和科普教育价值需求;持续推进河湖(库)湿地水环境质量提升,恢复及改善主要淡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力争2035年前,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0%,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滨海湿地生态状况有效改善、建成区湿地生态空间品质得到优化,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深圳城市腹地的红树林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

(图源: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

(原标题《积极履行〈湿地公约〉:深圳2035年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余晓泽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本文作者
秦绮蔚
向TA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