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4967
“两线三枢纽”启幕鹏城地铁新时代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梁璞 李小勇
2022-10-28 08:39

“两线三枢纽”启幕鹏城地铁新时代

地铁是现代化城市的交通脉搏,是城市跃升发展的强劲引擎。近十年来,深圳快速推进城市地铁建设,轨道交通进入大发展时代。建地铁就是建城市,鹏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随着地铁版图的不断拓展而延伸。

2022年,是深圳轨道四期建设的“丰收年”,深圳将大步迈向地铁“500公里时代”。10月28日,由深铁集团、中国中铁、中铁南方及参建各方携手共建的“两线三枢纽”正式开通运营,率先拉开今年深圳地铁里程“大跃升”的精彩序幕。这也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深圳交通建设正式落地投运的第一个重点工程。首条“东部快线”穿越城市,三大国际化枢纽“点亮”鹏城,精品轨道工程开启“双区”建设新里程,书写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赋能发展

轨道东进“提速”新区腾飞

鹏城之东,生机盎然。多年来“东进战略”的全面实施,让这里成为深圳迅速崛起的“第三极”,产业迅速聚集、创新创业活跃的“新兴热土”。然而,作为深圳城市发展的“后起之秀”,交通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东部发展的重要掣肘,长期位于城市交通外围组团的坪山、龙岗等城区,曾几何时在深圳人的印象中,一直是“地处偏远”、“交通落后”的代名词。

如何打通东部交通瓶颈,释放新区发展活力?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科学部署,2018年深圳地铁14号线正式开工建设。地铁14号线是深圳落实“东进”战略的一条快速地铁线路,也是首条通往坪山区的“东部快线”。线路起自福田中心区岗厦北枢纽,经罗湖区、龙岗区,止于坪山区沙田站,线路全长约50.32公里,设有岗厦北、黄木岗、罗湖北、布吉、石芽岭、六约北、四联、坳背、大运、嶂背、南约、宝龙、锦龙、坪山围、坪山广场、坪山中心、坑梓、沙田18个车站。

阳光下“舞动”的大运交通枢纽。

4年多建设,栉风沐雨,攻坚克难。“两线三枢纽”工程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高水平管理。51台盾构日夜掘进,地下追光的大国重器;攻克深圳“地质博物馆”、艰难穿越的岩溶之旅;创新工艺“变废为宝”、斩获隧道施工“奥斯卡”的渣土分离技术;“深圳之眼”岗厦北枢纽、“湾区之舞”大运枢纽、“鹏城之光”黄木岗枢纽,“殿堂级”的世界一流的综合交通枢纽……深铁集团、中国中铁、中铁南方及各参建单位以匠人精神,以绣花功夫,打造品质地铁,铸就精品工程,引领深圳地铁高质量发展迈入“新纪元”。

“两线三枢纽”投运后,将进一步畅通深圳东部交通走廊,由此,龙岗进入30分钟核心交通圈、坪山进入40分钟核心交通圈,与市中心的交通联系日趋紧密,东部城区崛起提速,为推动深圳“双区”建设、打造国际标杆城市提供新动力源。

创新引领

创轨道交通建设“深圳标杆”

这是一条“示范引领”的地铁。全长50.32公里的深圳地铁14号线不仅是深圳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线路最长,也是投入盾构机数量最多、始发次数最多的轨道交通线路。“平均站间距为3公里,最长区间约5.7公里,共投入51台盾构机,历时28个月完成全线贯通。”

凭借着系列技术创新与规范管理,14号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建设难关,推动了一整套城市地铁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快速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并建成完善的应用体系,一举拿下20多个技术创新成果。

说到地铁14号线施工难度之最,不得不提位于龙岗中心的大运枢纽。该项目工程体量大、技术难度高、周边环境复杂,加上地上钢结构雨棚“湾区之舞”造型复杂、精度控制高,被业内称为“珠峰”项目,工程建设也创下了一个个纪录。大运枢纽总建筑面积17.32万平方米,混凝土总量50万立方米,土石方量142万立方米,相当于17个标准车站,上盖钢结构10550吨。其中,超大基坑实现6个月出土86万方,5个月完成6个标准站主体结构施工,同时在既有运营地铁车站上方一次性成功吊装重达144吨主梁,施工难度与风险系数达到全国之最。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长大区间多、工期紧……地铁14号线盾构施工面临极大挑战。深铁集团、中国中铁、中铁南方联合设计、参建单位克服大量难题,开工两年后新增的嶂背站创造性地设计并运用了大盾构扩挖小盾构成站技术,通过“先隧后站”的施工方案,采用小盾构先行大盾构切削小盾构玻璃纤维筋管片施工工法,确保工程盾构按时始发、安全掘进、顺利贯通。这一技术是在国内首次应用于地铁施工,填补了国内盾构施工领域的空白。相比传统暗挖工法,这种方法机械化程度和安全性能更高,成本低、速度快,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更小。

一路延伸的14号线轨道工程。

如何在确保地铁建设进度的情况下,把对群众生活的影响降到最小,在黄木岗枢纽建设中,建设人员创新采用地面减载、地下既有结构加固与主动转换系统成套技术,在既有站不停运情况下,对枢纽成功地进行增层及贯通改造。“黄木岗枢纽工程首先是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了常规工期需要5年以上的工程建造任务。其次,在施工工序衔接复杂、结构体系转换频繁,综合难度高,又要保障既有线正常运营下的情况下实施改造,克服了安全风险;此外,开展多个国内首次、多次交通疏解和复杂地下管线迁改,既确保了既有道路正常通行,又保障了城市生活和交通。”

在隧道内设置隧道侵限检测系统,通过雷达探测、声波探测、震动滤波等的技术,完成数字化模型构建,解决全自动运行下的隧道行车安全预警技术难题;开启数控智能制造建立了数控钢筋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和钢筋加工指挥中心,通过系统应用,达到“人、机、料、法、环”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全工位流程自动化制造……深铁集团联合中国中铁、中铁南方创新为魂、质量为本,以“领跑者”姿态,写下了地铁建设的“深圳标杆”。

低碳环保

绿色工程引领湾区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条开往“绿色生活”的地铁。“从轨道建设、车站建设到列车运行‘全生命周期’贯彻绿色节能理念的地铁。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再到运行管理,14号线始终都在为实现节能目标而努力,完成了渣土分离、光伏发电、枢纽蓄冷、环保控制、减震降噪等一系列绿色节能项目。”

传统地铁施工,盾构掘进中产生的渣土都是采取直接外运弃土的方式,不环保且费事费力。在14号线施工过程中,中铁南方联合各参建单位大力创新施工技术和设备,通过在项目现场设立盾构渣土资源化利用智能化装备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低效方式,实现“变废为宝”。以六约北站为例,如采用传统设备仅可实现1200方的处理效率,设备占地面积要800平方米,而新型设备的渣土处理能力直升至1400方,设备占地面积仅为470平方米。盾构渣土资源化利用智能化装备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泥水有效分离、杜绝渣土对土壤的污染,也实现了效能的增强。该项目获得了国际隧道协会2021年度“超越工程奖”。

光伏大量应用于地铁建设,黄木岗枢纽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节能减排光伏应用的黄木岗枢纽是深圳市轨道交通线网的重要换乘节点,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因为是全地下工程,白天也需要大量动力照明用电,十分契合光伏技术日照时间发电量高的特点,可以减少光伏系统对储能环节的依赖。据介绍,黄木岗枢纽光伏整体采用分布式低压侧联结方案,于出入口、出地面电梯厅等区域安装碲化镉薄膜电池,主要提供枢纽内常亮的公共区域照明,兼顾分体空调、防盗卷帘、热水器等部分的小动力负荷。据计算,该系统的年发电量约为37.96万度,年减少碳排放量378.46吨,可节省标准煤151.84吨,减少硫化物排放11.4吨,为该枢纽打造集体育、医疗、教育、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的综合型中心区提供了“绿色支持”。

无人驾驶是地铁技术的一大进步。为配合无人驾驶对轨道的要求,14号线引入板式无砟轨道,这种道板采用工厂化预制,不仅使施工更安全便捷,还降低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更贴心的是,14号线还在车站范围内采用了一体化新型轨道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在物理性上达到减振降噪的效果,减少列车行驶时造成的振动和噪音,不仅为乘客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公共候车乘车空间,也为长期在车站内驻守的地铁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得地铁的“无声运营”成为现实。

站城融合

打造宜居宜业“未来城市”

这是一条通向“未来”的地铁。推进轨道与城市功能的“站城融合”,实现轨道引领城市发展,是当前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主流发展趋势,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深圳地铁14号线沿线岗厦北、黄木岗、大运三大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皆为“站城融合”的典范之作,成功地以轨道建设焕新城市空间、重塑城市生态。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东北部的黄木岗枢纽,引景入城,大气空灵,与繁华都市融合为一。该枢纽的建设和设计极具特色,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站、桥、隧结构一体化建设的交通枢纽,极大地减少了地面构筑物体量,集约城市空间,在打造地下慢行系统和地面景观的同时,实现了国内最大规模的运营车站贯通建设。

车站内设有先进的智能客服系统。

记者在这里看到,黄木岗枢纽共有4层地下空间,是一个集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地下公共空间于一体的城市交通综合体。该枢纽利用“一桥一隧”的组织形式,优化了黄木岗片区的市政交通接驳,实现交通的快慢分离,释放了大量地上空间,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该片区从前区域割裂、景观差、缺乏慢行系统等一系列问题。“市民可以通过黄木岗枢纽便捷的地下交通回廊,在枢纽周边随意切换体育、医疗、教育、商业办公、生活等城市生活功能,实现都市生活再生。”

岗厦北枢纽,深圳CBD核心,超级工程让国际一流都会更显魅力。据了解,它是深圳首个地铁快线成网、一次建成连通4条线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可实现2、10、11、14号线“四线合站”的高效换乘。枢纽结合地下空间体系、市政功能、轨道交通、文化景观等要素进行一体化建设,打造了功能复合型的地下空间群落,构建了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网络化格局。中心景观以“深圳之眼”为题,天眼采用地下超大跨度组合结构,结构跨度之大在国内外明挖地下结构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深圳“汇聚、包容、国际化”文化特征。

以“深圳之眼”为主题的岗厦北交通枢纽。

被誉为“湾区之舞”的大运枢纽则是深圳东部最大综合交通枢纽,地上三层、地下四层,建设体量相当于17个标准站。这座庞大的“卧龙”位于龙岗中心城西部,覆盖了深圳市东部发展轴和北部发展带,起到多片区串联作用。该枢纽还集合地铁、城际、常规公交、出租车、慢行系统等多种交通功能为一体,可实现3号线、14号线、16号线、深大城际铁路4条线路换乘。据了解,该枢纽建设充分体现“深圳速度”,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5个月内完成6个标准站主体结构施工,在既有运营地铁车站上方一次性成功吊装重达144吨主梁,施工难度与风险系数为全国之最。

党建提质

勇当建设交通强国排头兵

这是一条党建引领建设的“人文”地铁。建设过程中,深铁集团联合中国中铁、中铁南方、各参建单位充分发挥国企党建优势,将支部建立在项目一线,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施工生产,积极探索“共建联控”助推地铁建设,与沿线各区政府、街道办、社区,以及周边单位多方位沟通与互动,组织开展各类“共建联控”活动100余次,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化解、意见处理、联建共建等事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积极作为,助力项目建设。

各级组织加强学习实践型党支部建设,以党建学习凝聚党员职工干事业的精神气。项目党支部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力量凝聚到项目建设各项工作中。联合深圳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成立临时党支部,通过不定期“送党课”“送培训”“送服务”等方式强化一线安全、质量引领,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组织力。成立项目联合工会,多次邀请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全国劳动模范、中铁电气化局技能大师巨晓林等模范典型现场作报告,组织“文艺下基层”、送关爱、送温暖等活动,凝聚提升各方力量。将常态化劳动竞赛与洞通、轨通、热滑、验收、三权移交等节点工期紧密挂钩,与安全管控、质量管理、形象进度等内涵管理有机结合,精雕细琢,铁肩担当,推动“两线三枢纽”高品质建设。

积极推动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在14号线开展“廉洁示范线”创建活动,重点围绕“廉洁教育、廉洁责任、廉洁承诺、廉洁防控、廉洁巡查、廉洁活动”六个环节开展廉建共建,组织广大党员参观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馆、深圳大营救革命纪念馆、深圳党史馆等警示教育活动,有力促进了地铁14号线廉洁风险防控,为“两线三枢纽”廉洁、高效、优质建设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五载鏖战,“双铁”力量。凝聚着深铁集团、中国中铁、中铁南方及各参建单位智慧和汗水的“两线三枢纽”从蓝图变成现实。它贯通东西,内联各区域,外接大湾区,构成了一幅轨道上的美丽湾区图景。

当前,深圳正值“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黄金发展期,作为央地合作的典范,深铁集团、中国中铁、中铁南方及参建各方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未来,将在助力深圳全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原标题《“双铁”共建书写大湾区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两线三枢纽”启幕鹏城地铁新时代》)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本文作者
戴晓蓉
向TA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