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0616
深政观察|专家再把脉: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中的深港协同机会
文章
1
深政观察微信公众号
2022-10-13 00:34

深政观察|专家再把脉: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中的深港协同机会

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的提出,为深圳和香港这两座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的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近日,2022港深智库联盟召开线上线下研讨会 ,深港专家们就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为契机推动深港协同发展展开研讨。

“体制机制创新”不能变“紧箍咒”

机制创新,是深港协同发展的关键之一。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教授郭正林看来,在“一国两制”制度框架下,深港协同创新发展,必然会遇到政策协调、体制对接、机制接口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不能等体制、机制、政策等都梳理好了、对接好了,才去行动。

“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关键是适用性问题,不是以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去约束、规管市场主体一切行为。”郭正林建议,企业、人员、资本、技术等等经济社会要素,凡是在香港地界运作的,可以按香港的机制和政策来办;凡是在深圳的,可以深圳的办法来办。对于跨境问题,按跨境政策来办,没有政策的,就立法制定政策。“不要空耗太多时间和精力,不把‘体制机制创新’变成了‘紧箍咒’。”郭正林说。

“香港思维”&“深圳关切”

在专家们看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港已经形成“利益共同体”,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深港之间,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赢的关系。

而要实现共赢,专家们认为,首先在规划上就要进行协同。深圳市德正智汇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陈少波表示,一方面,深圳对临港都市带的土地规划、产业规划,要体现“香港思维”,充分考虑与香港的基建对接、产业对接,要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发展眼光;另一方面,香港在临深区域内的各项土地规划,要体现“深圳关切”,预早筹谋与深圳的顺畅融合,充分考虑深圳的感受,真正抛弃旧的区隔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点,双方需要形成规划的协同机制,同时包含香港、深圳和中央的代表,统筹协调彼此的利益诉求,在共商的基础上推进共建和共享。

而另一方面,陈少波也认为,需要在思想层面加强深港之间的协同。他认为,深圳需要更多的“知港派”,香港需要有更多的“知深派”。也就是说,深圳要了解香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运作,了解政府跟谁打交道,香港同样也应该有这样的机制,大家互相了解,找出沟通的最快捷径,形成共识。

在河套前海等区域探索技术移民制度

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新时期国家赋予香港的重大战略使命,也是香港融入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认为,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重点是创新科技产业,需要在大湾区框架下,加快深港科技创新一体化,更好与内地科创体系联通。

谢来风建议,以香港、深圳、广州为核心,继续规划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在空间布局、科技企业、科研平台载体、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园区联动等方面谋划协同联动,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另一方面,推动“一区一带”(香港北部都会区、深圳口岸经济带)在规划、项目、政策等方面的对接协同。

在深港科创资源一体化上,谢来风提出,在资金方面,建议深港两地政府牵头,深创投等企业与香港科学园公司参与,共同设立创科发展基金(可以以母基金FOF形式设立),投资深港和大湾区创科企业和项目。人才方面,可以在河套、前海等区域探索技术移民制度,逐步实现境外科技人才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同时取证”。科创载体方面,支持鹏城实验室、中科院先进院等与香港高校共建“跨境新型研发机构”,机构科研资金来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慈善捐赠及投资收入等,运营上独立于高校、企业和政府,探索科研管理规则对接国际。

生物科技创新是深港科创一体化的重点领域。但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水志伟认为,生物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生物数据的支撑。深圳虽然有了华大基因的基因库,但深港生物科技产业也需要细胞库。现在中国有6个细胞库,但都不在大湾区。他建议在深圳河套建一个国家级的细胞库,为生物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基础支撑。此外,水志伟也建议,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河套地区做好跨境生物信息数据的流通和交换。

深港两地应该积极探讨推出“新股通”

深港两地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已经不断深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主任朱岩的判断。她认为,在金融领域,深港合作有一个取长补短的发展潜力空间。今后,两地在金融领域会有更高的机会以及高密度的合作和创新,特别是在“一国两制”之下,深圳和香港两套货币系统、两套价格,可以碰撞出更多新的产品和新的合作机制。

因此,朱岩建议,要持续深化深港金融互联互通。如提高互联互通的深度和广度,深港两地应该积极地探讨推出“新股通”,增强两地的IPO市场融资能力,并适时地讨论开展跨境保险通、保险服务中心等新业务。

另一方面,朱岩也认为,应完善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市场的互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在朱岩看来,应该发挥深港互补优势,结合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契机,进一步探索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的创新,北部都会区也可以作为数字人民币跨境测试的试点。

打造没有篱笆的协同共享空间

湾区规划纲要中要求建立的高质量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认为,创新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深港双方深度对接,建议深港两地共同谋划打造“河套湾区驿站”。

在张克科的设想中,“河套湾区驿站”将通过需求拉动,打破行政性垄断,消除地区、部门分割,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创新大湾区没有篱笆的协同共享空间的运行机制建设,通过要素流通、制度对接和专业服务实现区域协同。同时,集聚各种要素,将“河套湾区驿站”营造成为创业路上的加油站、补给点和朋友圈,共建共享共创共成长的新家园。

张克科表示,通过“河套湾区驿站”,深港协同创新可以建立新机制、营造新生态、走出新路径。如可以将深圳与香港在实施的重大产业创新布局对接,将深圳“20+8”产业集群与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深圳“专精特新”和香港再工业化,以及深港双方的载体平台和人才团队对接起来,将两地的这三组资源在河套及深圳河沿线做硬、软、实的要素对接。

时间表路线图

民意,是成事之基。香港研究协会研究总监苏畅认为,加快落实香港北部都会区要更加重视收集民意、了解民意所向。他提出,从香港有关团体做的民调来看,北部都会区发展的时长和周期相关的问题,香港市民比较关注,部分市民希望北部都会区可以在10年内完成建设,但也有市民认为其发展需要超过20年时间。因此,苏畅认为,香港政府要剔除市民对于和政府财政相关的疑虑以及有明确的时间表将是北部都会区建设的一个重点工作。

香江智汇会长周伯展则以“时不待我”来形容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的迫切性。他认为,应制定一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建设时间表,什么时候要做到什么阶段,阶段性目标达成后,下一个阶段性目标是什么、何时达成,都要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样才能做得成事,不白蹉跎了时间。

(原标题《专家再把脉: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中的深港协同机会》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