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9766
广美教授魏华:在佛山陶文化的沃土上,挖出一片“大鱼塘”
文章
1
佛山日报
2022-10-12 16:35

广美教授魏华:在佛山陶文化的沃土上,挖出一片“大鱼塘”

佛山市南风古灶片区聚集了不少年轻的陶艺家,一间间小店就是他们制陶、展示艺术的小天地。每天,魏华经过店门口,总会和他们打个招呼、聊会儿天,“这些孩子很多都是我多年前从广州美院带过来的,不少都有二娃了,他们早把石湾当成第二个故乡了……”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魏华(右一)正在指导一位学生进行创作。图/佛山日报记者贡阳摄

三十年前,魏华也和这群青年人一样来到佛山,并扎根于佛山。作为学院派的重要一员,这位广美的教授给佛山陶艺带来的,不仅仅石湾陶艺传统艺术语言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把一群热爱陶的年轻人带到佛山,为佛山培养了一批新生代陶艺“工匠”。

每逢工作日,魏华准时从佛山家中出发,驱车到达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上完课,他又匆忙赶回佛山的工作室,再自行创作或指导学生进行设计。

魏华曾主导南风古灶的园区战略规划与空间设计,将一个古老的窑群逐步打造成了一个艺术家村落生态圈。 图/佛山日报记者贡阳摄

从打造世界制陶人的灵魂栖息地,到塑造南国陶都的学术高地……魏华依托广州美院,以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地影响着佛山陶瓷文化及产业的艺术语言,他和他的学生们在这片热土创造出了更有活力和艺术朝气的石湾陶艺术生态圈。

两次回佛山,注定与佛山的缘分

魏华是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主任。谁能想到,他却是30年前被佛山“抢”来的艺术家。

20世纪80年代末,魏华毕业那一年,他有两个选择:要么回湖南老家,要么向学校交7000元保证金,就能留在珠三角。以当时的人均收入,7000元对魏华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金额。

当时,佛山雕塑院大力引进人才,为魏华支付了这笔钱。魏华说:“因为我想留在广东,所以那一刻我对佛山产生了感激之情。”不仅如此,雕塑院还给魏华安排了住房,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

1993年,佛山雕塑院改革,魏华面向社会谋求出路,去了深圳大学。1999年魏华在香港参加展览,偶然翻阅《石湾陶展》画册,被石湾公仔鲜活、接地气艺术语言所感动,决定他再一次回佛山做陶塑。

回佛山的第二天,佛山主流媒体同一天发表了两条新闻:一条是《刘传走了》,另一条则是《魏华回来了》……从那一刻起,魏华感觉自己多了一份推动石湾陶艺文化发展的责任。

魏华索性搬到石湾旧民居进行创作,他从过去追寻前卫艺术的青年,成为专注石湾陶文化、民间艺术的艺术家,其雕塑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本的抽象艺术语言转变为具象表达。

2001年初,魏华创作的公共艺术陶艺作品《公仔柱》在禅城区祖庙路落成,这是佛山首个运用现代艺术观念和地域文化元素,做成的城市雕塑。/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佛山城市雕塑《亚洲艺术之门》的设计者魏华,让陶瓷艺术从案头走向了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了传统石湾公仔向现代城市雕塑的跨越,该作品成为佛山陶瓷艺术的里程碑。/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2001年初,他创作的《公仔柱》在祖庙路落成,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随后,广东省石湾陶瓷博物馆的《公仔墙》、2005年亚洲艺术公园的《亚洲艺术之门》、佛山创意产业园的《创意佛山》等一系列大型户外公共艺术作品,让世人看到了不一般的石湾陶艺,传统的地域文化走入了现代的佛山城市空间,原来石湾公仔可以这么“潮”。

目前,魏华正在创作大型建筑装置艺术《公仔记忆》系列。 图/佛山日报记者贡阳摄

魏华坦言,除了去广州教学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石湾。“石湾非常适合我创作、生活,生活节奏不快,经常让我迸发出创作的灵感,还有一群围绕我的‘孩子们’,看到他们开心地在石湾定居,我很有成就感!”魏华说。

为南风古灶“筑巢”引凤

魏华曾经主导过南风古灶的园区战略规划与空间设计,从石湾传统陶艺汲取营养,将禅城的工业遗产和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合,将一个古老的窑群逐步打造成了一个艺术家村落生态圈。

每天,魏华都会来到南风古灶走走,因为这里有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图/佛山日报记者贡阳摄

这让很多人对作为艺术家的魏华的空间设计能力刮目相看,原本的历史遗迹,经过一砖一瓦的改造,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古灶窑基表面贴的廉价瓷砖被明代红砂岩巧妙地“掩盖”住了,水泥路铺成古朴的青石板路,杂乱无章的居民聚集区逐渐变成陶艺集市和创意空间。

魏华认为,作为“活文物”的南风古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古窑五百年窑火不熄的奇迹,还有从未间断的各类国际性陶艺学术展览活动,“多年来,我们通过策划各类国际性展览、活动与国际前沿的艺术家进行交流、学习,石湾陶的外延文化不断地扩展,现在学术界逐步接受石湾陶是中国原生态雕塑的观念。”魏华说。

魏华以广州美院陶艺学科带头人的身份,开始尝试青年艺术家的移居计划。2014年,“大庸堂”众创空间成立,首批进驻空间的10名创客,均为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也是魏华的学生。

魏华回忆最初带广美陶艺专业的学生在南风古灶实习的情景:“起初,孩子们觉得工作室没有空调,石湾没有广州热闹,没多少休闲、娱乐设施,我忍不住骂了,手艺人要想做出名堂,一定要沉下心……”。

学生们听进了魏老师的话,静下心拉坯、制陶,做出了理想的毕业作品,他们中有几人毕业后留在了石湾。他们把店名起得极有禅味,“山见”“之间”“若明无解”,表明了他们内心想做一个纯粹的手艺人。

图/佛山日报记者贡阳摄

“最初,我只是在我的财力范围内做一个实验,没想到孩子们会留在石湾,并成为了一个有品位的优秀的陶艺手艺人,同时他们的行为对园区发展起到了反哺作用。”魏华说道。

通过业内口口相传,石湾的艺术氛围吸引了不少广州、北京、景德镇、宜兴等地区的艺术家,他们租用南风古灶附近的老房子进行创作,工作室以南风古灶为核心进行布局,在多元陶文化的碰撞,石湾区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当代陶艺生态圈。

打造学术内核,延展陶文化传播边界

在魏华看来,大庸堂众创空间就像一个不断孕育人才的“大鱼塘”, 他要在这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批批尊重原创设计的青年陶艺家。

多年来,由魏华打造的大庸堂众创空间,成为不少美院学生学习、创作、创业孵化的平台。/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从2014年起,大庸堂借助广东省高校陶艺学术委员会、广州美术学院的学术平台,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合作,承办了多次高规格的学术交流活动。2019年,魏华还主导了“国际(亚洲)柴烧技术工作营”活动,邀请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陶艺大师来石湾授课。

与此同时,大庸堂也向全国应届青年陶艺家敞开大门,可以申请驻场孵化,在这里完成创作、烧制、产品展示等环节,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今年8月,来自各大美院的学生在石湾参加“手工艺的边界——研究生陶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魏华教授正在为学生们展示陶塑。/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这些年来,在此接受过培训的青年陶艺家以及陶艺爱好者,已经超过三百人。而在整个石湾,具有大学教育背景的青年陶艺家或多或少都接受过魏华的指导。

今年8月, 由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学院及工艺美术学院承办的“手工艺的边界——研究生陶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在石湾举办,吸引了国内7所艺术院校30多名学生走进佛山,听学术讲座、看陶艺家捏制石湾公仔、甚至走进陶企进行创作实践……

2020年,魏华与参加“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的学生合影。/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我们精心设计课程,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石湾的制陶氛围,以及当代陶艺家在石湾的创作感受”。魏华谈到,石湾正在打造“世界的美陶湾”,南风古灶则是一个很好的依托,石湾地区只有营造出强有力的学术氛围,才能让院校里面的青年学生们愿意留下来。

今年8月,石湾陶艺家潘超安在广州美术学院授课制作石湾陶塑。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这几天,魏华作为第九届“石湾杯”全国青年陶艺大赛的学术主持人,正积极筹备相关工作。著名策展人广州美院教授樊林多次来到石湾,与魏华交流如何提升大赛的学术影响力。“经过十年时间,我们骄傲地看到,每年参与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当年的参赛者或成为知名陶艺家,或成为高校陶艺老师,‘石湾杯’成为他们的青春回忆,从另一个角度也让世界了解了佛山陶艺”。

从“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到广东省高校陶艺作品学院展,每届大赛都挖掘出一定数量的陶艺新秀,青年优秀陶艺家赵淋等就是因缘石湾杯扎根石湾。

“如果把大庸堂比喻成一个支点,我愿意用毕生的精力,撬动或改变一个空间、一个园区甚至一个城市,引导更多的年轻陶艺人在这里追寻他们的艺术梦想。”魏华骄傲地说。

(视频:贡阳)

(原标题《广美教授魏华:他在佛山陶文化的沃土上,挖出一片“大鱼塘”|非凡十年·我们的新时代⑧》)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连博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