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8350
追溯田汉先生在肇庆的足迹 聆听国歌背后的故事
文章
1
西江日报
2022-10-06 09:48

追溯田汉先生在肇庆的足迹 聆听国歌背后的故事

60年前,《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先生到访肇庆,被婉约秀丽的星湖山水所吸引,为包公的廉洁精神和铁军的浩然正气所感怀;60年后,其孙欧阳维教授寻踪肇庆,体悟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田汉先生在山水名迹之中的感悟、思考。

9月28日,田汉之孙欧阳维在肇庆接受记者采访。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1934年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期的田汉。

田汉(右)与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第一张胶木唱片。

这首歌,你我都会唱。

每一次响起,都让我、让你、让骨肉同胞肃然起敬、热泪盈眶。

每一个词句,都凝结着革命者的钢铁意志和烈士滚烫的热血,

每一个音符,都如排山倒海的波涛,汹涌磅礴,撼人心魄。

它是一首歌曲,它又不只是一首歌曲。

这歌声,穿过八十多年的时光,激荡风云。

承载着千万中华儿女的满腔热情,

凝聚起千年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

这是我们的国家气质,也是我们国家的象征。

历史的硝烟散尽,《义勇军进行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奋进,已成为中国精神的化身。

一次红色寻访,打破了时光的阻隔。

60年前,《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先生到访肇庆,被婉约秀丽的星湖山水所吸引,为包公的廉洁精神和铁军的浩然正气所感怀;

60年后,其孙欧阳维教授寻踪肇庆,体悟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田汉先生在山水名迹之中的感悟、思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正值国庆前夕。岭南的秋日依旧深深眷念夏的热烈,正如肇庆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的“中国红”,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

国防大学教授欧阳维来到肇庆,寻访祖父1962年游历肇庆的足迹,也给我们带来关于那段历史的热血记忆。9月28日,在田汉先生曾经行走过的山水之间、歌咏过的星湖之畔,记者聆听欧阳维教授讲述国歌的故事,讲述20世纪30年代,田汉、聂耳等人民艺术家如何为国为民为艺术奋斗,用伟大的作品,践行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初心。

1962年广州会议期间。田汉(左三),郑君里(左四)。

欧阳维在鼎湖山游览。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据《星湖志》记载:“田汉,著名戏剧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作者。1962年3月到肇庆,游览七星岩、鼎湖山,赋《登玉屏峰》《游七星岩》《观飞水潭》《访鼎湖》《夜宿旅行社》等诗多首。”

肇庆游

(选自《田汉诗集》)

登玉屏峰

打浆未舒沧海意,登高犹有少年心。

玉屏峰上云初起,风景依稀似桂林。

游七星岩

云边葱峭人间斗,洞里玲珑倒挂莲。

暴雨飘风殊未已,多生奇石好擎天。

访鼎湖

(其一)

细雨浓云访鼎湖,米家图画墨模糊。

苔深石润三千级,山鸟无名宛转呼。

(其二)

碧树参天蔽日光,吊钟鱼尾各成行。

北人都说南方好,三月春初桂子香。

观飞水潭

飞珠泻玉百千条,山石层潭分外娇。

日夜沙沙流不断,听溪何必让西樵?

夜宿旅行社

难得相携继进年,天葵盈盏各陶然。

庆云寺里晚钟发,犹伴溪声入枕边。

访高要包孝肃祠

孝肃精神斗逆流,不复一砚出端州。

至今父老多情甚,留得鸡豚祀故侯。

登阅江楼

阅江楼上倚栏杆,渺渺西江万仞澜。

莫再江南哀一叶,健儿奋起复台湾。

诗词留韵

重拾肇庆记忆

“1962年,田汉先生参加国务院文化部与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广州举行的‘歌剧、话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这次会议被称为‘广州会议’,周总理在会上肯定了我国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根本转变和极大进步。这番讲话让与会的知识分子们如沐春风,思想的解放为文艺创作解缚,使文艺界也悄然发生改变。”欧阳维教授将田汉先生到访肇庆的背景娓娓道来,“会后,他与周扬、夏衍、阳翰等人来到肇庆。”

“田汉先生非常喜欢游历国家的名山大川,比如七星岩玉屏峰、‘苔深石润三千级’的鼎湖山等,他都要自己登上去,通过亲历来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生发出对祖国由衷的热爱。因为人民和河山是紧密相连的,文艺家要深入河山、接触人民,体察民心,从中得到灵感,从历代先贤、古今英雄中汲取营养。他来到肇庆,慨叹于这里的山川秀美,名人胜迹,留下了七首游肇庆的诗词:登玉屏峰抒发始终不变的少年情怀——‘登高犹有少年心’;观七星岩摩崖石刻“天不生奇石,谁擎万古天”之句,缅怀古今英雄——‘多生奇石好擎天’;游包公祠赞叹包拯的两袖清风——‘不复一砚出端州’;登阅江楼感怀于叶挺将军在肇庆除暴安良、挥师北伐,表达割不断的中华血脉——‘健儿奋起复台湾’;游鼎湖贴切地把鼎湖山云蒸雾绕的绮丽景象类比米芾之‘米氏云山’的迷茫奇幻……这些诗词畅古怀今,联结历史与现实,蕴含深厚的内涵。”

阅江楼、七星岩、鼎湖山、包公祠……沧海桑田,斯人已去,旧迹尚存,肇庆的山山水水浸润着田汉先生留下的瑰丽诗篇。欧阳教授循着祖父来时的路径和一句句诗词,探古访幽,触摸肇庆的历史流芳。沉浸于岭南名郡的山水景色,穿过岁月风烟,走过历经60年的风景,过去和现在交叠,得诗中旧境,内心油然而生一种亲切和感动。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诗之谓也。田汉先生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锐眼,和一颗善于感悟的慧心,无论是矗立在云雾之中的玉屏峰,还是鼎湖山的飞瀑流泉,田汉先生涉水而行,登高而思,以具山水之灵秀的传神笔墨赋予其生命的气息和深刻的内涵。他的诗篇,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古意盎然,更充满家国情怀,在对古人为国为民精神的缅怀中表达爱国之心。

安不忘危

国歌是这样诞生的

欧阳维教授回忆道:“我的祖父出生于长沙的一户贫苦农户家庭,从小失去父亲,由母亲一手拉扯大,过着十分艰苦的日子,所以他对工农阶级能够感同身受。在舅父的资助下他进入长沙师范学校读书,得到教育家徐特立先生的赏识。他从小极其喜爱戏剧,立志做一个戏剧家,1916年随舅父东渡日本留学,广泛接触西方思想和文艺理论,1919年加入进步团体‘少年中国学会’为首批会员,1921年,与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发起成立进步文学团体‘创造社’。民主革命时期,他以首创精神推动戏剧艺术运动,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不懈奋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年轻的知识分子们积极投身于创作之中。

“1934年,田汉先生完成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里面的《前进歌》就包含有后来《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同年秋天,受上海电通影片公司邀请,田汉先生写了一部两万多字的电影剧本《凤凰再生》,并为电影主人公写了一首自由体诗《万里长城》,诗中的一段后来被作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原版歌词。长城的概念出现在田汉先生的很多作品中,他认为,当时的长城只是一矮墙,不足以抵御帝国主义火炮弹药的进攻,救国必须用热血建起精神的长城、心灵的长城,才是真正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欧阳维教授叙述道。这座精神上的长城最终凝固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成为关于长城新内涵最经典的表达。

1935年,田汉先生不幸被捕入狱,电影剧本被电通公司交给了夏衍先生完善拍摄脚本并改名为《风云儿女》,聂耳主动请缨为电影作曲,他想方设法拿到田汉先生写下的六句歌词,很快完成了曲谱初稿。1935年5月初,聂耳将修改过的歌词和曲谱,寄到上海电通影业公司,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1935年5月24日,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上映,《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国大地上唱响,广泛传唱于抗日战争的各个战场,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欧阳维教授认为,《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除了依靠非凡的创造力外,更是田汉先生的厚积薄发和情感的凝聚。他一生创作了话剧、歌剧、电影剧本1000多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2000多首,他的创作思想始终跟随着时代前进,关注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他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艺术奋斗的 一生,是不断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一生。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无论何时何地,国歌里的这声呐喊,总会提醒人们铭记那段历史,不要忘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激发出的民族精神。

(专题/西江日报记者 胡美娟 实习生 廖婉怡 陈晓琪 未署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题《为国而歌:红色旋律的力量 ——追溯田汉先生在肇庆的足迹,聆听国歌背后的故事》)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