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7880
特评 | “青少年模式”不能一漏百失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2022-09-29 23:18

特评 | “青少年模式”不能一漏百失

当前,“青少年模式”成网络平台“标配”,但仍有漏洞亟待堵住。一些平台设置的限制性措施不够“硬核”,一些人因此钻制度空子恶意申请退款。与此同时,面对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退款申请”,很多中小型主播因此欠下平台的“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依靠直播“还债”。

近年来,未成年人花费巨款打赏主播、充值网络游戏的事件时常发生,引发了纠纷,也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有鉴于此,国家广电总局、国家网信办等多个部门先后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开启“青少年模式”,对未成年人观看时长、浏览内容等进行了保护性限制,明确规定要严格落实实名制要求,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

可见,“青少年模式”其实是青少年上网的保护模式,旨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超出其行为能力盲目打赏。然而,就因为存在漏洞,被某些人钻了空子,“青少年模式”成了投机取巧甚至恶意欺诈的“保护模式”,不仅有违初衷,更会令“青少年模式”前功尽弃,名存实亡。

其实,“青少年模式”出现的所谓“漏洞”,要想堵上,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难度。难就难在,某些相关平台为利益驱动,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主动意愿打造更加“硬核”的“青少年模式”。与此同时,在实施相关政策措施时,流程上也不“走心”,导致未成年人很容易绕开相关限制措施。

技术与流程上的漏洞,造成了“青少年模式”一漏百失。未成年人可以轻松绕过限制措施,使得沉迷游戏、大额打赏的行为更加隐蔽,“青少年模式”反倒成了未成年人游戏、打赏的“隐身衣”,岂不讽刺?家长仍要不断维权,而不少中小型网络主播也被某些恶意退款申请所坑,甚至因为要与平台分担退款而背负上了债务,“青少年模式”徒有其表,令人嗟叹。

“青少年模式”没有被打造成保护青少年的“防火墙”,而成了破陋不堪的“遮阳伞”,学生、家长以及中小型网络主播都沦为受害者,只有相关平台虚应故事,用一个功能欠缺的“青少年模式”应付监管部门的政策措施,架空了政策文件,以牺牲公众利益获取自身最大利益。这既不符合商业道德,也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

显然,要想堵上“青少年模式”的漏洞,使其硬核起来,就必须加强监管,对平台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增大其违法违规成本,使其得不偿失,才能倒逼相关平台担起起码的社会责任。

相关平台也当认识到,其长远健康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不健康乃至有害的商业模式与商业生态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争相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网络环境,在“青少年模式”上开展良性竞争,才是谋长远谋未来的经营之道。

(原标题《“青少年模式”不能一漏百失 | 特评》)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范锦桦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