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6978
特想问 | 4.4亿年前发生了什么,让鱼最终变成了人?
文章
1
读特融媒实验室
2022-09-29 18:11

特想问 | 4.4亿年前发生了什么,让鱼最终变成了人?

收录于专题:特想问

9月29日,#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于是不少网友评论“一觉醒来,祖先变了?”,不少人甚至开始调侃自己的摸鱼行为是一种“返祖现象”。这些都是对生物演化的误解。

鱼是如何“变成”人的?

事实上,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需近5亿年,先后经历了最早的无颌类演化变成有颌类、肉鳍鱼类,之后登上陆地变成两栖类和哺乳动物,最终演化成人类。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陆地上的生物都是从鱼演化而来的,鱼也不是直接变成人。

在这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 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

“颌”是什么?颌就是可以上下开闭的嘴巴,颌骨就是上颌与下巴。颌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远古生物的取食和适应能力,有颌脊椎动物迅速向更广阔的生态位辐射演化,演化出包括人类在内的绝大多数脊椎动物。

有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4.25亿年前)才出现较完善的化石记录,但分子钟推断的有颌类起源时间不晚于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因此,有颌类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绵延三千万年、横跨整个志留纪的巨大空白。

《自然》杂志于9月29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

《自然》杂志封面

这些研究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四肢、脖子等器官是从哪儿来的,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

也就是说,这次的研究是为一直都存在的猜想提供了切实的证据。

科学家从4.4亿年前的老祖宗身上发现了什么?

为此,中科院制作了一个解读视频,看完之后,即便你非生物专业出身,也能有更为清晰的了解。

视频来源:中科院之声微信公众号

此前的详细报道,可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我国科学家在“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这些史前鱼类是如何命名的?

这次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一批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其中的五种鱼为此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知道它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灵动土家鱼:取自化石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的土家族;而种名“灵动”,则取自该鱼在死后埋藏的时候恰好保存了一个“鲤鱼跃龙门”的姿态,非常的灵动。

奇迹秀山鱼:秀山以发现地命名,奇迹指志留纪早期完整有颌鱼类奇迹般的发现。

蠕纹沈氏棘鱼:沈氏是为了纪念著名作家沈从文,化石发现地在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原型附近,蠕纹指这条鱼大块骨板上蠕虫状纹饰。

双列黔齿鱼(Qianodus duplicis)属名中“Qian”取自贵州省简称“黔”的拼音,odus是希腊语牙齿的后缀;种名“duplicis” 源自拉丁语duplex,相当于英语中的double,意指该属种的齿旋具有一对主齿列。

新塑梵净山鱼:属名Fanjingshania源自佛教名山梵净山,与化石发现点同处黔东北,种本名renovata是英文renewal的拉丁语化,译为“新塑”,意指这个物种膜质骨骼的再生发育机制。

(综合报道资料来源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普博览、央视网等)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关越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本文作者
读特客户端
向TA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