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5484
珠海:斗门之“斗”满载丰收气象
文章
1
珠海特区报
2022-09-29 09:28

珠海:斗门之“斗”满载丰收气象

9月23日,秋分时节好“丰”景。

当晚,广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珠海斗门岭南大地百草园举办。这次省级盛会诸多看点引人注目,分别涉及“白蕉海鲈”八大菜系一桌菜、岭南大地主会场、董明珠想要来斗门当农民等。

“白蕉海鲈”是一条好鱼。这条畅游在东经113度05分至113度25分、北纬21度59分至22度25分的海鲈鱼,已然成就一个大产业,成为斗门区乃至珠海预制菜产业的核心品牌;

岭南大地是一个好去处。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岭南大地开启一二三产业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将为中国美丽乡村田园建设提供可借鉴样本;

珠海斗门是一处好地方。正在加快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西部中心城区先导区;正在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斗门之“斗”很大很深,里面装满了丰收果实和气象。随着斗门区对产业、交通、城乡、民生等多方面“丰收”的长远谋划和扎实推进,必将收获更高质量更大范围的累累硕果,为加快构建“富裕、美丽、幸福的“大斗门”奠定坚实基础。

一处好地方

宜居宜业宜游的西部中心城区

当晚的丰收节晚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作为神秘嘉宾亮相,现场有两分钟的发言。董明珠说,在当下这个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农民、农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农村将和城市一样美丽。未来,她希望能来斗门当农民。

董明珠为什么想来斗门当农民?

因为斗门是一处好地方!

大江大河、大堤大桥、绿水青山……构成了斗门区的自然禀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斗门区成为珠海的主战场,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

深化改革、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村庄风貌提升、补基础设施短板、富民强村、基层治理、文明乡风等工程项目成效显著,累计投入45亿元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

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建设各级各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60个,“国字号”荣誉数不胜数,如“厕所革命”经验入选全国农村厕所革命九大典型范例,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国家生态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区,成为“中国海鲈之乡”“中国禾虫之乡”“中国黄沙蚬之乡”等。

有一个时间节点值得关注。2019年3月29日-30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珠海召开。正是在这样一次省级大平台上,斗门区莲江村和南门村脱颖而出,双双成为省级试点样板。至此,从区级、市级样板,再升级到省级样板,斗门区乡村振兴完成了3.0版本。

不停步才会更进步。斗门区在省级试点基础上,对标对表、自我加压,出台《斗门区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工作方案》,举全区之力创建具有斗门特色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从1.0版本到3.0版本,再到瞄准4.0版本目标,芝麻开花节节高。按照规划部署,斗门区将以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通过加快两大示范带建设(斗门镇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莲洲镇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着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着力深化农村改革,着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奋力在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中率先突破。

农业越来越强、农村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除了在全区101个行政村发力,斗门区按照规划部署,加快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战略拓展区、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和珠海西部区域交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屏障,举全区之力打造西部中心城区先导区。

事实上,董明珠早就盯上了斗门。在珠海规划建设以斗门区为重点的预制菜特色园之际,董明珠在珠海市预制菜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表示,格力电器可以产业园区为平台,构建预制菜装备的研发、生产、运营全产业链体系。其中,格力预制菜设备将与斗门区标准化厂房形成配套模式发展,支持打造“白蕉海鲈”等重点产业特色预制菜设备,将斗门预制菜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预制菜装备示范园区。

9月27日上午,斗门区委书记苏虎带队赴格力电器考察并召开座谈会,就加快构建斗门预制菜装备全产业链进行交流对接。董明珠表示,斗门一定要做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全国典范,并当成最顶级的项目来研究,当成全国样板工程来打造,形成可以在全国各地复制推广的模式,从而引领行业发展。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城市成为西部中心城区先导区,完善城市治理新模式,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斗门区是一处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地方。

一条好鱼

珠海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核心品牌

海鲈鱼跃龙门(鲁菜)、羊肚菌蒸酿“白蕉海鲈”(粤菜)、窖香“白蕉海鲈”(徽菜)、湘式秘制海鲈……

在广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中国烹饪大师、五星大厨们汇聚一堂,用中国八大菜系的手法,烹饪出“白蕉海鲈”一桌菜。

八大菜系为什么选“白蕉海鲈”?因为“白蕉海鲈”是一条好鱼。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餐饮协会的有关专家表示,“白蕉海鲈”肉质肥厚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做200多道菜。酸甜苦辣、人生况味,带来不同寻常的“舌尖上的享受”。

斗门养殖海鲈鱼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捕捞野生鱼苗进行人工繁殖;1996年开始,斗门引进七星鲈鱼进行养殖。

一养而不可收拾。

经过多年发展,白蕉镇形成“白蕉海鲈”三大养殖片区,即灯笼片区、桅夹片区、新环片区。目前,“白蕉海鲈”养殖面积达3.9万亩,年产量约占全国的六成,成为珠海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靓丽的“菜篮子”名片。

一条鱼成了大气候,赢得了多项“国字号”荣誉。2009年“白蕉海鲈”商标成为珠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凭借“白蕉海鲈”的知名度,斗门获授“中国海鲈之乡”称号;8年之后,助力珠海市荣膺“中国海鲈之都”。

“白蕉海鲈”的图腾,得益于无可复制的自然条件。“珠海尤其是斗门区,有着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2019年11月,在珠海参会时,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达了上述观点。“养殖海鲈鱼需要独特的自然环境。”白蕉镇渔业协会会长彭炳根说,白蕉镇位于珠江出海口,西江多条泾流在这里与海水交汇,形成独特的咸、淡水地带,成就“白蕉海鲈”及其大产业。

“白蕉海鲈”的图腾,还得益于斗门群众的接续开发建设,形成星罗棋布的系统水网、养殖基地,这其中自然有滩涂围垦的功劳。经过多年大规模围垦,昔日荒凉的海滩上田面平旷、水网密布有律、水土肥沃,农田和水产养殖基地大量增加。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年,横贯白蕉的磨刀门水道整治与大围垦是一起进行的,围垦数量达20万亩。在磨刀门大围垦中,鹤洲北垦区是整个大围垦的先导试验区(《斗门县志》263页,中华书局2001年6月出版发行)。有意思的是,当年的鹤洲北垦区正是现在“白蕉海鲈”的核心产区之一。发展“白蕉海鲈”产业需要的先导意识,若干年前斗门已经具备了。“白蕉海鲈”的做大做强,这是对谋划者的回报,也是对奋斗者的馈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条鱼。

把“白蕉海鲈”这条鱼养好,把这条鱼打造成“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的产业,需要构建苗种、饲料、渔药、生产、加工、流通、技术服务等产前、产中、产后等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而眼下,斗门区正在这条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中,全力构建以“白蕉海鲈”为主打的预制菜产业园。

今年6月2日,《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正式公布,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等11个产业园成功获批。

按照《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概念规划》,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以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20.9平方千米为发展腹地,总投资近百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1250亩,分三期建设。

一期项目占地面积285亩,总投资将近20亿元,目前已建成水产品深加工厂房30万平方米,近21万吨冷库容量。

二期项目正在启动,规划用地面积340亩,计划总投资超44亿元,将构建预制菜加工区、研发区、冷链物流区、文化体验区、金融服务区及产业服务中心等“五区”联动格局。

三期项目是建设产业流通中心,打造以“白蕉海鲈”为主、其他水产品海产品及农副产品为辅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

有理由相信,以“白蕉海鲈”为主打的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将使得这条鱼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鱼”、乡村振兴的“希望鱼”。

一个好去处

岭南大地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从高空俯瞰,岭南大地百草园的建筑犹如一朵硕大的莲花,在绿水青山间盛意绽放。

广东省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就是在这里举办的。主会场为什么选择这里?因为岭南大地是个好去处!

岭南大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正打造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而其中的百草园,则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科普研学、宜教宜乐的打卡地。在这里举办农民丰收节,与“庆丰收·迎盛会”主题高度契合。

2017年2月,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当年7月,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岭南大地从全国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

众力并则万钧举。为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珠海市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列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斗门区成立了岭南大地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全力以赴确保项目正常推进。

响应政策之号召,传承历史之绵远,融汇岭南之神韵,岭南大地孕育而生。

在建设过程中,能否打出独树一帜的“特色牌”,唱响田园“地方戏”是关键之举。

岭南大地位于斗门生态农业园内,规划总面积11.77平方千米,包含石龙村、东湾村和下栏村三个行政村,其核心区域位于石龙村。按照规划,岭南大地共分三期建设,无论是对外试营业的一期项目百草园,还是规划建设中的二三期项目,都抓住了一个共同点:以岭南文化为魂,以富民为本。岭南大地的“文化+”气息,将展示出中国乡村田园从风貌到风华的转变,成为斗门区长远谋划、创建“净治美韵”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有力举措,为助力珠海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贡献斗门力量和担当。

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是检验田园综合体最终效果的关键。岭南大地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给村民带来了七大经济收益:即土地出租收入、房屋出租收入、部分土地作价流转收入、就业性收入、门票分红收入、农特产品旅游纪念品餐饮经营性收入、资产增值收入等,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岭南大地的员工80%左右来自石龙村、东湾村、下栏村和周边片区的村民。截至去年,石龙村土地租金及保底分红收入累计达4700万元;已累计直接为当地村民提供了280个就业岗位。村民土地对外承包租金,已由2014的1200元/亩/年,上升到目前的2500元/亩/年。

岭南大地建设正酣,其试点成效已经初显。主要包括:创新资金监管、创新产业联动、创新农企合作等,而创新点状供地更具有创新意义,极大缓解了项目建设的配套用地需求,降低了投资成本,为在全市推广提供了先行先试经验。

岭南大地是斗门区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强力支撑点之一,将探索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惠农富农发展之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岭南大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图片来源:珠海特区报记者 陈庆洋)

(原标题《斗门之“斗”满载丰收气象》)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雪松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