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7512
如何让文化遗产“守得住”“活起来”?这群专家学者这样说……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2022-09-02 12:10

如何让文化遗产“守得住”“活起来”?这群专家学者这样说……

广东碉楼、古镇等文化资源如何修缮、活化,且在葆有历史性的前提下与时俱进?记者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开平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问策会日前召开,近20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探索“世遗”未来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路线建言献策。专家们倡议,要充分发挥江门开平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作用,加快推动赤坎古镇项目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动名人故居活化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大力发展文创产业。

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周双林看来,应鼓励多方参与研究利用碉楼,打造更大交流平台,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开展多学科交叉交流活动。如,吸引国际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大学生研学活动。并且,联动式进行文物保护与利用,改善村落配套设施,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开展文化复兴方面的手工艺培训等方式,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范悦认为,要改善碉楼村落周边的交通条件,方便游客深入参观,有利于增大客流量、加大对外宣传力。同时,要给予当地居民更多的人文关怀,打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旅游景点。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也指出,要注重碉楼文物本身的保养和维护;注重研究中国古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植入中华文化元素;打造教学基地,让更多家长和学生参与进来,亲身体验、深入感受碉楼文化。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邵甬则提出,应有机整合资源,考虑碉楼与村落的整体性,以呈现人居型文化遗产为目标,注重以人为中心、见人见生活,体现烟火气和人情味。“可加强全球合伙人机制建设,出台引才惠才政策;多措并举增强游客黏性,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创产品;打造绿色经济,利用碉楼周边的稻田等自然环境打造低碳典型范例;推行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将建筑研究、生产生活有机串联,为游客、居民提供智慧化游览服务,打造智慧型城市。”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杜春宇说道。

在文物修缮方面,专家建议聘请专业名匠,制定科学保护修缮方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吴庆洲表示,开平骑楼规模大、界面连续、保存完好,难能可贵,其愿为开平在骑楼研究方面做贡献,要保留碉楼的原汁原味,挖掘历史价值。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博士李哲扬表示,保持碉楼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仅要重视建筑材料的协调,也要重视建筑形态的真实,发掘其超越时空的内在价值,成为海内外华人华侨的精神寄托。

五邑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原院长、江门市土木建筑学会会长周利亦赞同文物修缮要坚持“修旧如旧”的观点。其呼吁,应保持文物本来面貌,重视对历史文化和建筑技术的研究,设立基金开创有关研究项目,更多挖掘、提炼开平文物建筑中值得推广的元素。除却打造文旅招商新业态、提升游客量以及给游客提供沉浸互动式体验之外,五邑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万胜还提议,要注重培养本土工匠,鼓励具有美术功底的学生投入文物艺术修复的事业。

关于深化开平碉楼作为国内第一家“侨字号”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应当有何作为?五邑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国雄强调,要充分利用江门市开平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这个平台,加强文明共建、促进文化交流,联合国家文物局、文旅部、国家档案局,深入研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重大课题。并且,注重搭建平台,打造数字化中心,举办业内有影响力的论坛,挖掘文物的学术价值,深化民众对文物内涵的认识。

EUCA优迦首席顾问、CEO教职委平面视觉顾问委员会副主任黎音说:“希望碉楼能够创造出一些更吸引年轻人的形式和内容,不管是通过建设微博物馆还是成为网红打卡的互动展,要想办法让更多年轻人融入进来,让古老事物的传承拥有更多机会。”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原标题《如何让文化遗产“守得住”“活起来”?这群专家学者这样说……》)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 高原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