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97506
我们会记住段义孚先生什么
文章
1
周尚意
2022-08-20 08:20

我们会记住段义孚先生什么

段义孚先生于2022年8月10日(美中时间)谢世,许多中国学者以回忆的形式写纪念文章,沉痛悼念这位大师。在如今媒体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这个纪念高潮或许马上就会过去,此后关于这位世界闻名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家,人们会记住什么?

当与大师人生有交集的一代人陆续过世,这些记忆也会随着这些人的身体化作尘土而消失。而大师的著作,将是后人走入这位历史人物之思想境界的重要路径。段先生一生出版了24部学术专著,其中大部分业已译为中文,并正式出版。我想着重谈谈《神州》。《神州》原书名是《中国的历史地理》(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China),出版于1970年。

《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 [美]段义孚 著 赵世玲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2月版

《神州》一书出版正值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之时,当时该思潮迅速扩散到整个学术界。段先生在中译序中写道,1966 年他回到母校牛津大学做讲座,“世界风土丛书”的编辑休斯顿约他写其中介绍中国的一本。段先生在《神州》中译序中说:丛书主编告诉他,像他这样生于中国、学于西方的人,如果写一些关于“祖国”的事情,读者肯定对之感兴趣。因此,他懵懵懂懂地接受了此约。他说受约的原因之一是,他一直以来都想表达对故土的敬意。相信段先生提笔撰写《神州》时,已经开始接触当时流行的人文主义思潮了。然而,在《神州》一书中,他既采用了经验-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也采用了人文主义的分析方法。我以此为论据,判断《神州》是段先生治学范式过渡期的著作。另一个佐证是,学术界公认段先生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经典作品,均在1970年以后,尤其是被学术界常常提到的《恋地情结》《空间和地方》等,并不包括《神州》。

段先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受西方1960到1970年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有一批北美地理学家积极探索,将这一思潮引入地理学界。段先生是其中之一,1976年他发表在《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会刊》上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标志着这一流派的正式兴起。在介绍英美地理学思想史的著作和论文中(如皮特的《现代地理学思想》、布蒂默的《人文主义精神》),学者们普遍认为,1920年代法国的维达尔学派、美国的伯克利学派就已经包含了人文主义视角,他们都认为地理知识带有主体性。1947年著名美国地理学家赖特将 “地学知识”的概念引入地理学,强调地理知识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由此看来,人文主义地理学不是无根之树。后来爱尔兰的著名地理学家布蒂默也成为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1990年代出现的新文化地理学也强调地理知识的主体性,说明学术立场同源。中国读者可能看过许多介绍中国地理的科普书籍或教科书,而《神州》是比较实证主义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理学之差异的最佳读本。

《神州》中许多“客观”描述部分可以视为是实证主义地理学的。实证主义地理学被认为是“科学严谨”的地理学研究范式,它强调地理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以《神州》介绍的中国地理知识为例,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书中所有知识都应该可被科学方法证实,从而成为颠扑不破的知识。例如,段先生在《神州》第一章“自然、地形、气候、植被”中,抄录了巴博尔撰写的《长江地文史》一文中的描述:中国有最长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它们的主干和支流流经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系。……长江干流从三峡流出后,在其中游多湖泊的平原地区迂回奔流。这样的地理知识看上去是客观的,因为读者翻开中国地形图,或在中国实地考察,是可以印证这样的事实的。在《神州》全书中,这样的文字有很多,而没有强调这些知识的开放性。

《神州》中还有许多地方是用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描述中国地理。人文主义地理学不在意逻辑实证主义方法下产生的可验证的地理知识,而更强调对知识的不断探究过程。例如关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1852年英国人测出的8839.8米;1954年印度人测出的8848米,1975年中国测出的8848.13米,2021年中国再次测出的8844.43米。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者认为,只要科学家在相同的条件下,采用相同的技术方法,就可以测到对应条件下前人所测的高度数据。但是人文主义地理学者认为,人们不断探索新方法,以验证前人的结果,或重新测量其高度,才是地理知识不断推进所需要的。有人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只适用于人文地理学研究,这种观点有些狭隘。

更为重要的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关注人地关系思维过程体现的人性本质、人类道德取向。一如,《神州》介绍中国历史上,从皇家权贵到清贫文人,再到乡野村民,都在家中营造亲近自然的景观,虽然形式不一,但是都体现了亲近自然的人性取向。再如,《神州》多处介绍水土流失,如黄土高原地区,甚至是浙江、江西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这些介绍意在唤起人们对耕作、樵伐方式的反思,以体现和谐人地关系的道德取向。正像段先生在中译序中所说,中国地理书籍的章节设计,往往是各章或偏重介绍自然景观,或偏重人文景观。《神州》的每章,都可以看到段先生努力打破二者分离,以体现中国人的人地关系思维特征。同时,他以美籍华裔的视角,看到了中国学者不太重视的现象,如北方古城中保留大量农田,这或许就是古代城乡一体的思维模式。

我特别想说的是,《神州》的中文书名译得非常巧妙,尤其是副标题“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带有人文主义的空间意象性,毕竟本书并非介绍历史地理学关注的行政区沿革。“历史眼光下”五字,强调了历史的视觉,以及身体的感受。而具身感受获得知识的方法,正是人文主义强调的。段先生在这本书中译序中写道,2005年他短暂回国,他在公园里看到安宁祥和的画面,这与他在芝加哥公园感受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变换时空后的具身感受,则是主体生成的中国地理知识,段先生称之为“地方感”。关于段先生对中国的“地方感”,可见其另一部作品《回家记》。

《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 [美]段义孚 著 陆小璇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年7月版 本书是段义孚先生经典著作,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人性与大地的互动,发掘地理学的诗性潜力。作者认为在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将此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

《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 [美]段义孚 著 宋秀葵 陈金凤 张盼盼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年5月版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本书是他作为地理学家所认识和经历的一切的见证。

(原标题《我们会记住段义孚先生什么》)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郑蔚珩 高原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