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5650
观澜丨郑观应之“观”有何“应”
文章
1
徐迅雷
2022-07-26 11:34

观澜丨郑观应之“观”有何“应”

收录于专题:圳论

维新派认识到“民富”优于“国富”,主张“护商富民”,支持民办工商业——那是让“无形的手”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这说的是郑观应。

180年前的1842年7月24日,郑观应出生于广州府香山县(今属中山市);修缮后的郑观应故居,坐落于三乡镇雍陌村。

郑观应是思想家和实业家,是具有启蒙意义、且历经实践探索的智识精英。他是中国寻求主动融入世界的“先觉者”。从《救时揭要》到《易言》再到《盛世危言》,他的惊世“三部曲”,一部比一部完善,构建了完整的维新思想体系。他的目的和路径都很明确:“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拳拳之心,可感可叹。暗夜里的启蒙,振聋发聩,震烁千古。

郑观应本名为“官应”,但他是最勇敢反对晚清官办企业、既有思想又有实践、且声量最高影响最大的第一人。晚清时期出现的企业,主要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和“商办”等几种形式。郑观应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反对“官办”,力倡“商办”;他清晰地看到,唯有“商办”即民办民营,才能使企业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千百年来,对于官办官营,多有诟病。苏轼在《论商鞅》中,对商鞅、桑弘羊这类热衷于官家集权、与民争利者嗤之以鼻,“言之则污口舌,书之则污简牍”;然而,在千年专制的土壤上,“盐铁官营”之类一直占领着主流市场。

郑观应的名篇《论中国轮船进止大略》,于1873年特别附刊于《救时揭要》一书中。他在文中明确提出,轮船制造业的正道,应是“改官造为商造”,因为“官力则有穷,而商资则易集”。官办企业弊端明显,“徒费帑金,未操胜算”,何况商人们早已深知“官之无信”。附资于官,勒索很多,以致无利可图;而附资于洋商,则有可靠的利润。“与其官造之而仍望商用之,又何如从此而令商造乎?”

权力腐败,假公济私,资源错配,效率低下……官办的资产的回报率,向来都是低得可怜,不亏损就算好的了。郑观应的对比分析,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的:商人造船,不独“资用可以源源不穷”,而且技术也精良——“商人造,则该事系商人身家性命所关,即无人督责,亦不虑其不造乎精巧”。商造或官造,“同一造轮,而精粗美恶自有天渊之别矣”。

对于采矿业的发展,他同样主张“民采”。虽然一开始他也说过“竟由官办”之言,实际上他对官办是持否定态度的,之后在《易言》中就没有写上“竟由官办”四字。

“欲富国,先富民”。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振兴商务以“富国”,但二者的目的与路径迥异:洋务派着眼点是国家之“富”,通过“有形的手”即政治权力和行政手段操纵企业;而维新派则不同,他们认识到“民富”优于“国富”,主张“护商富民”,支持民办工商业——那是让“无形的手”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早期维新派的核心力量,郑观应在政治经济体制领域的远见卓识,迄今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那么,郑观应之“观”有何“应”?历史还没有给出完全的答案。

任何时代,如果出现“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那一定是因为遍地皆瓦釜,而且很多瓦釜还鎏了金——瓦釜只听得懂瓦釜的声音,没法和郑观应这样的黄钟大吕同频共振、发生共鸣。

(作者系文化学者)

(原标题《观澜丨郑观应之“观”有何“应”》)

见习编辑 秦涵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郑蔚珩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