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5225
你知道吗?中国浮蛙和岭南浮蛙 “故乡”都在深圳
文章
1
深圳+
2022-07-26 09:37

你知道吗?中国浮蛙和岭南浮蛙 “故乡”都在深圳

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关于华南地区浮蛙属物种分类厘定的论文在《Vertebrate Zoology》(脊椎动物学)期刊上正式发表,文中命名了一个新物种岭南浮蛙,深圳是这一新物种的模式产地。这不仅意味着深圳又新增了一个野生物种,更订正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分类错误——广东原来记录的尖舌浮蛙和圆舌浮蛙其实并不正确,它们事实上均为独立的新种,如今分别被修订为中国浮蛙和岭南浮蛙。而这两种浮蛙的发现,都和深圳有着不解之缘。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在深圳东部山地记录的岭南浮蛙。吕植桐供图

7月26日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岭南浮蛙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最新命名的本土物种进入深晚记者的视野。为此,深晚记者独家采访了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吕植桐,请他为读者讲述浮蛙物种与深圳近150年的渊源。

1876年,西方传教士在李朗发现“尖舌浮蛙中国变种”

吕博士告诉记者,据相关史料记载,近代以来,以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较早进入中国,其中在广东的传教士团体,以基督教巴色会(Basel Mission)较为出名,其进入广东的第一站就在深圳的李朗村。

1876年,巴色会一位传教士,在李朗的农田采集了一种小型蛙类,后来标本被送往瑞士巴塞尔的博物馆。两年之后,标本被正式定名为“尖舌浮蛙中国变种(Oxyglossa lima var. chinens)”,模式产地为深圳李朗村,这是最早的以深圳作为模式产地发表的两栖动物物种。

“尖舌浮蛙是浮蛙属的一种两栖动物。浮蛙是静水蛙类,一般栖息于农田、池塘、湖泊等生境,繁殖季节会伏在岸边或漂浮在水面鸣叫求偶,因而得名浮蛙。”吕博士解释说。

吕博士告诉记者,此前广东记录有两种浮蛙:一个是尖舌浮蛙,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内;另一个是圆舌浮蛙,仅记录于粤西茂名地区。这两种浮蛙最大的区别在于舌头的形状不同。此外,尖舌浮蛙更多的栖息于平原地带,而圆舌浮蛙相对更喜欢丘陵地区。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在深圳东部山地记录的岭南浮蛙。吕植桐供图

近150年后,中国专家揭开“深圳浮蛙”真实身份

从尖舌浮蛙中国变种的命名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150年,深圳也已从当年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大都市。在快速的城市化的进程中,曾经的农田已经大都消失。那么,在深圳首先发现的这一物种的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2014年起,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委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深圳全域组织开展了历时3年的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随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又组织开展了历时3年全市陆域生态调查。吕植桐博士全程参与了这两次调查。“历时6年的调查,非常遗憾,我们没能在深圳寻找到尖舌浮蛙。于是,在深圳动物调查报告中,我们不得不将尖舌浮蛙从深圳的现有两栖动物名录中移除。这也宣布了这个物种在深圳范围内的区域性灭绝。”吕博士说。

不过,尽管没能找到尖舌浮蛙,但在这一系列调查中,调查人员却在深圳东部山地意外发现了此前在深圳从未被记录过的另一个浮蛙物种——圆舌浮蛙。

在吕博士看来,尖舌浮蛙在深圳的消失有多么让人惋惜,圆舌浮蛙在深圳的发现就有多么让人意外且振奋。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圆舌浮蛙在深圳的分布点面积很小,而且种群数量并不多,这让专家们十分担忧。另一方面,圆舌浮蛙此前仅在粤西地区有分布记录,深圳与粤西相距300多公里,这个物种是如何来到深圳的?这也是让专家感到很不可思议的一个问题。

为此,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开始在华南各地开展浮蛙的野外调查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囿于时代背景的研究条件所限,广东此前记录的两个浮蛙物种,均系错误鉴定!

“尖舌浮蛙的模式产地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圆舌浮蛙的模式产地在泰国曼谷,我们通过认真研究比对,发现广东此前记录的尖舌浮蛙和圆舌浮蛙种群与其模式产地的种群相比,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和形态差异,应属于另外的独立物种。”吕博士说。

于是,研究团队将广东此前记录的“尖舌浮蛙”种群,修订为“中国浮蛙(O. obscura)”;而广东此前记录的“圆舌浮蛙”种群,经查阅文献确认过没有任何历史命名,也即是说,广东的“圆舌浮蛙”种群,是一种从未被描述过的新物种。

此外,广东“圆舌浮蛙”的分布地也不只是在深圳和茂名,团队在珠海、湛江等地也发现了一些种群,而海南此前记录的圆舌浮蛙种群也属于这一物种。根据其分布范围,专家决定将这一物种命名为“岭南浮蛙(O. lingnanica)”,并选择以采集自深圳种群的标本作为正模。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在深圳东部山地记录的岭南浮蛙。吕植桐供图

“在这一系列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发现,此前被记载广泛分布于广东全省的尖舌浮蛙(即现在新命名的中国浮蛙),目前在广东能确认的分布点仅有两处,分别位于粤北的英德和仁化。由于栖息地环境的退化和破坏,其他地方的种群均已消失。而岭南浮蛙虽然分布点较多,但各个分布区各自隔离,呈现碎片化、岛屿化的状况,虽暂无灭绝之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此,根据IUCN红色名录的评估标准,我们建议将中国浮蛙的濒危等级评定为濒危(EN),将岭南浮蛙的濒危等级评定为易危(VU)。对于物种的正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开始。而接下来,我们还有更多进一步的保护工作亟待展开。”吕博士说。

为什么选择深圳作为模式产地?

吕博士说,在确定岭南浮蛙这一物种的模式产地的过程中,研究团队有过纠结和挣扎。

模式产地的重要性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是不可替代的,中国浮蛙和岭南浮蛙能够最终得到正名,来自尖舌浮蛙和圆舌浮蛙模式产地的分子和形态数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后续的关于中国浮蛙和岭南浮蛙的研究工作,也将很大程度地依赖于其模式产地的种群来展开。

“但在纠结挣扎过后,我们最后还是选择了深圳。”吕博士说。

谈到选择深圳的理由,吕博士告诉记者,研究团队确信,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圳有能力、有决心保护好岭南浮蛙这个新命名的受胁物种的模式产地,绝对不会让其重蹈中国浮蛙的命运。同时,专家更寄希望于通过选择深圳作为岭南浮蛙的模式产地,使得岭南浮蛙保护工作成为深圳深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有力抓手,唤起人们对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的意识,进而推动深圳本土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

“2016年,我们极其不舍地将尖舌浮蛙从深圳的两栖动物名录中移除,这是一种警醒;而如今,我们在这个名录上,郑重地添加上岭南浮蛙这个崭新的名字,我们希望,深圳一定会不负重托,全力守护岭南浮蛙的家园。”吕博士说。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关于华南地区浮蛙属物种分类厘定的论文在《VertebrateZoology》(脊椎动物学)期刊上正式发表。吕植桐供图

(原标题《中国浮蛙和岭南浮蛙 “故乡”都在深圳》)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郑蔚珩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