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19501
读懂广州·粤韵|三大“名校”聚广州,书香氤氲近千载
文章
1
广州日报
2022-07-20 07:45

读懂广州·粤韵|三大“名校”聚广州,书香氤氲近千载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广州名校自古有之。今有广雅中学、华师附中、广东实验中学等,古有广府学宫、南海学宫和番禺学宫。广州古时三大“名校”始于宋代,因当时广州城由南海县和番禺县分管,从而形成集一州学和南海、番禺两大县学于一城的文化奇观。宋代至明清,广州籍文化大家、朝廷功臣、商贾名流等多出自这三大官办“名校”。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学宫服务于科举考试,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学说,重塑学生世界观的使命随着科举制废除而结束,但其尊圣贤、敬师长的人伦价值,以及严谨治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又在新式学校、新式纪念馆、新式文化馆等场所继续绽放光芒。

三大名校

举子头场关荐鹗,时文手段要屠龙。庭前手植森桂花,飞捷今秋好事重。  ——宋 李昴英

广府学宫是广州修建最早、级别最高的官学,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南海学宫与番禺学宫分别为南海县学与番禺县学之所在,均始建于南宋。一城三学宫,成为古广州的文化奇观。如今广府学宫、南海学宫均已消失,只有番禺学宫古色古香的建筑保留了下来,向人们讲述着厚重的文化记忆。

广府学宫被誉为“岭南第一儒林”

七月中旬,广州的中考生陆续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广雅、省实、执信、培正……广州诸多百年名校,无人不晓,无人不知,频频上热搜。但极少有人知道,古代广州城内也有三大名校,分别是始于宋代的广府学宫、南海学宫和番禺学宫。它们相当于现在的公立学校,担负着传承儒家文化、施行礼乐教化的职能。由于当时广州城由南海县和番禺县分管(南海县管辖城西,番禺县管辖城东),所以广州集一州学和两县学于一城,实属全国罕见。

广府学宫是当时广州最高级别的官办学宫,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位于今光塔路一带。几经迁徙后,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定址今文德路一带。当时,这一带前有玉带濠,后有禺山坡,左有文溪,右有仙湖,文人墨客聚集,被誉为“岭南第一儒林”。宋代广东第一位探花李昴英用“文风彪然日以张”来形容广府学宫的风貌。现存于广州博物馆的明代广府学宫图碑刻显示,明代广府学宫建筑物均坐北朝南,以广州城的文明门与番山连成的一条线为中轴线,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在清代鼎盛时期,广府学宫范围包括今中山路、文德路、文明路至府学西街之间的一大片区域,今天的市工人文化宫、市第十三中学高中部、文德路小学和孙中山文献馆等都在这一范围内。当时,外国人来广州游玩,广府学宫是必选景点之一。

清代外销画里的南海学宫。图片来源:《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华》

南海学宫是当时南海县的官办学校,最初附于广府学宫的东庑。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在县衙附近兴建,元代迁往城西,即今解放中路学宫街,后无再迁。根据地方志记载,历经多年的修葺和扩建,南海学宫范围最广时,东至今解放中路,西至今米市路,南至今玉华坊,北至今普宁里。明朝岭南才子伦文叙、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鉴等都是南海学宫的“校友”。

可惜,在广州“三大学宫”中,广府学宫和南海学宫的建筑物已湮没,只有番禺学宫作为广州农讲所,现仍保存大部分主体建筑,与德庆学宫、揭阳学宫一道,被誉为“广东三大学宫”。

番禺学宫就在今中山四路农讲所

下东濠涌高架,拐入中山四路约两百米,右手边就是广州农讲所,这里也是人们今天能实地体验和感受古时广州学宫文化的唯一场所。

番禺学宫是当时番禺县最高官办学府。据地方志记载,番禺学宫原本也附于广府学宫。几易其址后,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时任番禺县知县吴忠在现址建造,临近当时的番禺县衙。学宫建筑整体坐北朝南,黄瓦朱墙围成重重院落,既严谨规整,又疏朗自然,600多年的古老学宫气息弥漫其间。

学宫大门令人震撼,由三门六柱冲天式牌坊构成,叫棂星门,采用花岗岩石砌筑,六根方形柱下都有基座,柱头各坐一石狮。据工作人员介绍,棂星门前本来还有壁照,但当年修建马路时拆除。据史料记载,棂星门也称灵星门,“灵星”本为星座名(有“人才辈出”之意)。古代尊称主管农事的神灵后稷为灵星,祭天必先祭灵星,并设“灵星门”。北宋时期,灵星门移用孔庙,寓意以尊天的规格尊孔,后改为棂星门。它是学宫的标配,大英图书馆特藏的中国清代外销画中就有关于棂星门的介绍。

番禺学宫

跨进棂星门,眼前有一半圆形水池,叫“泮池”,一拱桥跨池而过。池中睡莲开出小朵的花,鱼儿在池中流连嬉戏。它们不知道有多少学子因见到“泮池”而心生崇敬之意。据史料记载, “泮池”一名源自西周时诸侯设立的大学“泮宫”,意为“半于天子之宫”。后人称“泮池”为孔子的洗墨池,建学宫必设“泮池”。学宫新生入学时,都必须绕“泮池”走一圈,叫“入泮”。拱桥叫状元桥,古时只有功名成就的人才能从桥上过。

状元桥后约30米,典雅庄重的大成门映入眼帘。硬山顶,四角微翘,檐下“番禺学宫”四个大字格外显眼。大成门与旁边耳房连接处有便门,上方镌刻的“万代名贤从此出,千秋哲士转回来”的文字表明:古时学宫就是培养人才和祭祀先贤圣哲之地。

大成门已够宏伟了,但没承想,它仅是一道“门”而已。穿过大成门,在幽静的小院落后,才是学宫里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装饰也最华美的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因孔子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而得名,且仅正面开门,其他三面无门窗。当时,孔子、颜回、孟子等圣贤供奉于此殿,入学新生必须到大成殿祭祀孔子等圣贤。不过,现在大成殿内已没有当年的孔子像以及牌位神龛,大殿已被辟为一个展室。绕过大成殿向后走,则是崇圣殿,原是供奉孔子先世五祖的地方。

番禺学宫集孔庙与学堂于一体,走到崇圣殿,孔庙部分基本就走完了,接下来才是正式“拜师求学”的地方,可见孔子在学宫中的地位。上课地点在大成殿一侧的明伦堂,“明伦”两字出自《孟子》,取“向学生阐明和教导人伦道德”之意。明伦堂堂小而院深,当年的学生如何上课听讲,让人不禁心生遐想。

广州博物馆研究馆员陈鸿钧告诉记者,广州学宫建筑规制到明代就已经完备,集学校、宣讲、祭典于一体,规格高,规模大,往往为一方文化教育的“圣域”。学宫建筑布局均仿曲阜孔庙而为之,中贯轴线,左右对称。

番禺学宫

学宫生活

“又颁禁例十二条于天下,镌立卧碑,置明伦堂之左。其不遵者,以违制论。”——《明史》

秀才在学宫学什么?

学儒家经典 重塑世界观

新生入学要行“入学礼”

新生入学,要举行入学礼。当时,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和葬礼一起并称为人生“四大礼”。因此,入学礼当天,学政都要亲自来参加。为避农忙,古时入学礼往往在“八月暑退”时进行。学宫入学礼极为讲究,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真是既兴奋又辛苦。

清末探花、广州人商衍鎏在回忆录中曾写到当年入学仪式的情景,能够让后人一窥当日的学宫入学礼。根据商衍鎏回忆,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17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入学宫当天,商衍鎏穿着蓝袍、缎靴,戴着红缨帽,簪花披红,十分威风。他坐着大轿来到学政衙门,同其他秀才一起拜见学政,然后来到学宫。在棂星门旁看到写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时,大家下轿步行入内,这既是对孔夫子的尊敬,也彰显学宫的威严。过了棂星门,在学政的带领下,众秀才环绕泮池一圈,再穿过大成门,来到大成殿,祭拜孔子、颜回、孟子等圣贤。最后,一群即将入学的秀才在明伦堂序立,向在此等候的老师行师生之礼。拜见完老师,入学礼基本结束,新生可以回家拜见尊长。有些秀才还要向从前教过自己的老师行谢礼。一个少年,这样一天下来,真是够辛苦。

广州农讲所内的雕像展示了当年学宫内教学相长的场景。

深研苦学“仁义礼智信”

秀才进学宫,并不意味着就入了科举的保险箱,后面的路还很长。据专家考证,秀才要学祭拜礼仪、读儒家经书、学骑马射箭,还要在社会上兼职礼乐教化。如果一年无故不上课,就会被开除秀才资格。因此,在学宫若不学无术,是很难混到毕业的。

据清同治年间《番禺县志》记载,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上旬丁日的那一天,番禺学宫都要举行祭孔仪式。祭祀当日,有专门的乐队奏乐。

既然是学宫,文化课自然是少不了。主要学习四书五经,“仁义礼智信”,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未来仕途打下儒家思想根基。据专家考证介绍,古时,秀才在学宫上课,主要课程有御纂经解、性理之学、诗经、古文诗及十二经、二十四史、三通等。其中,御纂经解是皇帝诏命编纂的经书解读,性理之学则主要是程朱理学。这些内容都是儒家经典,反映儒家的哲学、政治、伦理与教育等思想文化。课堂上除了讲解经典,还会教授策论等,为学生参加乡试做准备。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你以为秀才只是文弱书生?其实不然,古时不仅有文秀才,还有武秀才。而且,即使普通的学宫也会设专门场地(叫射圃),让文秀才学习骑马射箭。不过,鉴于场地,多数学宫只教授学生射箭,以延续古时“六艺”之“射”。古时“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射”仅次于礼、乐,对于培养人才来说,意义非同小可。而且骑马射箭又与武举息息相关。因此,在宋代,学宫纷纷在校园周围设射圃,圃中树立射靶。但到明代,学宫骑马射箭的课程逐步被淡化,特别是到了明代中后期,许多学宫射圃都被废弃或另作他用。

明伦堂

月月考试,季季考试,是不是很累?确实很累,但不能不考。这就是古代学宫生员的学习生活,大考小考不断。小考有月考和季考,考的是四书和策论。月考或季考后第二天,学生要聚于明伦堂,听老师讲诵政府颁布的《卧碑》及训饬士子文,谓之月课。《卧碑》就相当于政府制定的学校禁例、学生守则等,每位学生必须牢记。

《明史》记载,“(洪武)十五年颁学规于国子监,又颁禁例十二条于天下,镌立卧碑,置明伦堂之左。其不遵者,以违制论。”《儿女英雄传》就有台词说“国家明经取士是何等大典!……怎的这等不循礼法?不守‘卧碑’?”清《官场现形记》也描述说,做秀才的人,亟应谨守卧碑,安分守己。明清时期,将约束条款刻在碑石上,树在明伦堂的左边。因此,这类月课对学生来讲很重要,根据当时规定,除生病、外游、守孝等特殊原因外,秀才不上月课三次,就要给予警告处分,终年无故不上的就会被开除秀才资格。

大考就是岁考和科考,属于能力考试,类似现在的各种级别考试。这两门考试都由皇上钦派的学政主持,算是学宫的大考了。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默写《圣谕广训》等。

清代有句话叫“翰林怕大考,秀才怕岁考”。届时,各省学政要对所有生员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决定是降级还是升级。根据《明史》记载,学宫的岁考分为六个等级,前三等排序不升不降,第一等的秀才叫廪生,可享受国家津贴,当年广州的廪生每年可以领取赏银四两,二三等不发放津贴。但第四等要被责罚,第五等要降级,比如原本是廪生的,如果考差了,就降为增生。而科考是选送生员参加乡试进行的资格考试,成绩大致分三等,一、二等及三等排位靠前的才可以参加乡试。

通过三年学习,生员毕业时,世界观已被重塑,与入学宫之前大不一样。

严进严出

广州之县二,曰南海,曰番禺,俗尚淳美,人才众多,彬彬乎有邹鲁风。  ——清 庄有恭

挑选方式:面试加笔试。

入学人选:秀才(明代规定15岁以上,清代有所放宽),人才俊秀,容貌整齐,已读《论》《孟》四书者。

录取率不到1%

明清时期,要考举人,就要先读学宫。广东省博物馆专家刘丹说,考取学宫的人叫秀才,如果秀才没有入读学宫(除国子监),就不能参加乡试,正所谓“科举必由学校”。正如清人叶梦珠说:“考取入泮,后学始复有进身之阶矣。”

但要拿到入读“学宫”的通知书,一路坎坷得很。清代条件虽然有所放宽,但依然不易,大名鼎鼎的康有为算是家世显赫,父亲做过知县,自己11岁时便熟读四书五经,熟知朝政时事。但即便如此,他连考三次才弄了个“秀才”的头衔。洪秀全当年为了考一个秀才的身份,更是三战三败,还大病了一场。

读书人要想进学宫,仅是报名就把人折腾得够呛。不仅要求五官端正,“人才俊秀,容貌整齐”,还要“已读《论》《孟》四书者”等。明清时期,为防止“枪手”代考,报名时除了填写姓名、年龄、籍贯和祖宗三代履历外,还要填写最明显的体貌特征,如瓜子脸,柳叶眉,额头有黑痣,嘴巴长有胡子等。为保身份清白,还要有一位廪生(秀才中的一等生)作保,有的还需要五位报名者互保。

报完名,还要闯过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道关”。由于名额有限,最终能考取秀才,进入学宫读书的只是少数人。清代学者汪兆镛回忆说,光绪六年,番禺县“学额三十六名,应试者四千余人之多。”36个名额,4000多人报考,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一。

过了这三道关的幸运儿,既拿到入读学宫的资格,又夺得秀才身份,终于迈出了人生科举功名的第一步。

番禺学宫,东庑

岭南才子令乾隆惊叹

清代各地府、州、县学生员的出路主要是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举人或进士,从而走上仕途。当然,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通过贡举成贡生入读国子监,肆业再酌情授官,这叫出贡。不过能出贡生员的仅为少数。据《越秀史稿》统计,明清番禺学宫生员中举人的有一千四百多人,被授予县官、学宫教官等职(含进士入仕者)的有九百多人。

番禺学宫生员陈子壮被称为“明末岭南三忠”之一;黎遂球后成岭南诗人,重建“南园诗社”,重振南国诗风;陈澧更是集晚清学术之大成,与康有为的老师朱次琦一道并称为“岭南两大儒”。

乾隆四年(1739年)的那场科举考试改变了328人的命运,最耀眼的当属从番禺学宫走出来的状元庄有恭。根据《番禺县志》等史料记载,当年殿试阅卷时,读卷官对庄有恭的试卷很是赞赏,推为第一,进呈乾隆帝。乾隆帝命大学士当庭拆开第一名的试卷检视,发现是广东人庄有恭。乾隆非常惊喜:“广东僻远之省,竟出状元耶?”吏部尚书甘汝来回答:“前朝曾有数人,本朝从未曾有。”乾隆说:“九卿京堂内并无广东人,今得状元,颇为可喜。”于是,乾隆钦点庄有恭为状元,授翰林修撰,充国史馆修撰官,后又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封疆大吏十余年,成为清代广州城一府两县广州人中担任职务最高的朝廷官员。

今日传承

番禺学宫大部分主体建筑基本保留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开辟为农讲所纪念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岭南文化重地,延续着岭南文脉。

历经沧桑焕生机

文脉传承永赓续

清末,科举废新学起,学宫或变身新式学堂,或变身文化重地,培养新式人才,延续文化灵魂。

1902年吴道镕等人以广府学宫的孝悌祠及翰园旧址为校舍,创立教忠中学,延续到今天就是广州市第十三中学。科举废除的第二年(1906年),番禺中学堂在番禺学宫创立,经先后改名八桂中学、广州第十五中学等后,纳入今广东华侨中学。

20世纪20年代后,广州的学宫变化较大。1926年,毛泽东在番禺学宫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从而使学宫成为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革命学校。当届学员共有327人。

1933年,广州在广府学宫原址建造了市立中山图书馆,即今孙中山文献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府学宫原址建起了广州市工人文化宫、文德路小学、广州第十三中学高中部等文化育人之地。

番禺学宫大部分主体建筑基本保留至今。广州农讲所纪念馆馆长颜晖说,为了让人们感受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番禺学宫进行大规模维修,并开辟为农讲所纪念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岭南文化重地,延续着岭南文脉。

番禺学宫旁边的广州少儿图书馆

“开笔”礼 体验古人读书生活

如今,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已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常年举办各种展览和各种文化活动,特别是每年寒暑假、开学季,都有一群群学生在学宫进行“开笔礼”。这样的画面很厚重、很和谐、很美丽。

“开笔礼”是什么?古人对教育十分重视,家长虽不用抱着银子抢“学位房”,但都会为孩子择定入学日期,入学当天,家长带领孩子来到私塾,先要向孔子牌位或画像行拜礼,算是“入孔子门”,不然求学就“不正规”;再拜私塾先生,这才算是正式入门求学了。“开笔礼”体现了重视教育和尊师重礼的精神。

据颜晖介绍,从2004年开始,番禺学宫几乎每年都举行“开笔礼”,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古韵飘香的仪式中领略尊师重教、知礼向善的传统文化。“这种启蒙教育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

2015年8月,年仅三岁的中国香港孔姓小朋友在父母及两个哥哥的陪同下,专程来到农讲所纪念馆行“开笔礼”。他由老师领着游泮池,随后来到明伦堂,老师为其点红痣,讲解习礼尚贤、尊师孝亲之道。在此之前,他的两个哥哥已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在番禺学宫行“开笔礼”。孔氏三兄弟从小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爷爷将三兄弟出生后第一次剃头时留下的胎毛制成毛笔,笔上刻诗,寄托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按孔家的传统,孩子必须在三岁“开笔”,参加“开笔礼”时,将毛笔交给启蒙老师开笔。“也许孩子们在开笔的过程中似懂非懂,但做人做事的道理会渐渐内化到心灵,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也是说教无法代替的。”颜晖说。

近年来,“开笔礼”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广雅中学、东川路小学、桂花岗小学等新生入学都有举行“开笔礼”。

周末,不少家长和小朋友到中山图书馆少儿馆内看书。

十步开笔礼

1、学宫聚才:参加“开笔礼”的小朋友从各地来到广州番禺学宫。

2、游泮入学: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游泮池、过青云桥,体验古代读书人成功的感觉。

3、整装习礼:整理好衣装,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接受启蒙老师的明礼教育,再向孔子像行鞠躬礼。

4、点智破蒙:开笔老师在孩子的额头中间轻点朱砂痣,意味着开启学童智慧,学习时能一点就通。

5、孝亲敬师:向启蒙老师和父母行礼,并奉茶表心意。

6、敲钟寄语:“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孩子敲响编钟,在清亮悠扬的钟声中沐浴人文智慧。

7、击鼓明志:手握乾坤步步高,击鼓越响,寄寓志向越远大。

8、名师开笔: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手把手教写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让童心沐浴文化馨香。

9、礼成颁证:接过老师颁发的开笔证书,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笑容绽放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10、放飞梦想:孩子将愿望写在许愿条上,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展翅高飞。

番禺学宫小史

学宫又称学庙,最早见于西周,初时为贵族子弟学“六艺”之处,后变为官学,是历史上祭庙与官学相结合的产物。番禺学宫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庙建筑。

据清朝同治年间《番禺县志》记载,宋朝淳祐年间在县东南5里创建,后来被毁。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由知县吴忠、训导李昕建于东城内,后被火焚毁;洪武十三年(1380年)重修于本址,建成后再次被火焚毁。番禺学宫现时格局形成于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

道光年间,经过重修后的番禺学宫格局为“右庙左学”,分为左中右三路建筑。中路建筑包括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庑、西庑、崇圣祠、尊经阁等,左路建筑包括明伦堂、光霁堂、名宦祠等,右路建筑包括节孝祠、忠义孝悌祠、乡贤祠等。同治三年(1864年),左路建筑增建射圃。

现左右两路除尚存明伦堂、光霁堂等外,大部分建筑已毁坏。中路现存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及东西廊庑。

现存于广州博物馆的明代广府学宫平面图(广州博物馆供图)

棂星门

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为正门取名,有人才辈出之意。门中有大型朱栏六扇,大石柱四,下有石鼓夹抱,上饰穿云板,顶端雕有四大天王像。

泮池拱桥

据《礼记》记载,西周天子将学宫称为“辟雍”,诸侯建的学宫则称为“泮宫”,“泮”即“半”,意为半于天子之宫。后人仿此制,建学宫时要设一个泮池,秀才入学时要绕泮池走一圈,因此也称“入泮”。

大成门

该名称取自孔子集古代文化圣贤大成之意。

大成殿

奉祀孔子的主殿,每年春秋两度举行祭孔习礼大典。大殿东西两侧还配有廊庑,用于祭奠孔子的弟子和历代名儒。

崇圣殿

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地方。

明伦堂

秀才上课的场所,“明伦”二字,即教人明白伦理道德。

致谢信

本专栏7月13日刊登了《三大古湖云影湖光 数十新湖各领风骚》一文,收到读者曹子锵先生来信,表示内容精彩,他逐字逐句阅读,发现越秀公园东秀湖等开挖时间有误。经工作室认真核查史料,越秀公园人工湖开挖时期应为上世纪50年代,特此致谢!由衷感谢读者喜爱并关心《粤韵周刊》,同时热诚欢迎各界贡献金玉良言,共同办好《粤韵周刊》。

统筹/读懂广州工作室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忠安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海报文案:林玮琳
海报制作:刘赞文

(原标题《读懂广州·粤韵|三大“名校”聚广州,书香氤氲近千载》)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郑蔚珩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