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9488
谋划发展新蓝图 综合提升竞争力
文章
1
陈宏胜 郑佳斯 崔敬壮
2022-06-14 11:42

谋划发展新蓝图 综合提升竞争力

深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政策的探索紧紧相连。图为深圳湾。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提要

面向未来,深圳要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勇于突破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固有的发展路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为改革开放探路,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

40余年来,深圳城市发展经验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的贡献。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系统总结深圳城市发展经验并向全国推广。深圳是一个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两千万人的超大城市,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先出现各种新的城市发展问题和矛盾,相应的经验和解决方案为全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改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下深圳要更系统地总结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

一、创造:解放思想,从无到有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时提到“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4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仲勋代表广东向中央报告了在广东设立出口加工区的设想,让广东充分利用邻近港澳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设立出口加工区的设想获得了邓小平同志的赞同,并进一步提出了“特区”。邓小平同志说“中央没有钱,但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中央正式下发“50号文件”,批准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省的厦门划出部分区域试办“出口特区”,要求两省特区顺应国际发展形势,大力发展经济。

建设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邻近香港是深圳率先发展经济的重要地缘优势,中央提出通过设立经济特区作为了解世界的“窗口”以及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再将经济发展经验向全国推广,构建“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区先行先试发展模式。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是深圳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深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政策的探索紧紧相连。深圳要继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不断创造新的发展经验,打破城市发展路径依赖,从更高维度谋划好城市发展蓝图,形成新的“深圳经验”。

二、创业:由点及面,全域发展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的创业从蛇口起步,从局部到全域,绘制了一幅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画卷。在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向国际金融中心转型发展的阶段,成本上升使香港发展出口加工业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加工业开始向外转移。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很好地对接了这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潮。1978年,招商局提出在广东沿海地区投资开发以出口为主的工业区的构想,1979年1月,广东省联合交通部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在南头半岛建设蛇口工业区的建议获得中央批准,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就此诞生。蛇口工业区创建在一片荒地上,没有现代工业发展基础,更没有可参照的开发建设模式,但中央所给予的自主管理及特殊政策权限让蛇口工业区能够快速从零起步,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蛇口模式”。以蛇口为试点,凭借政策与区位的双重优势很快吸引了香港转移的大量“三来一补”项目,深圳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跨界地域生产体系。工业区是城市增长的核心引擎,土地资本则是城市建设的助燃剂。与蛇口工业区的创业同样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经验是土地资本的释放。1987年12月,深圳举行了我国第一场土地拍卖会,通过拍卖土地使用权的方式,解决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土地拍卖推动了我国土地使用权向市场化经营的转变。土地资本的释放解决了城镇化建设缺乏资金支持的难题,为我国快速城镇化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深圳已经走过了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和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阶段,未来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产业体系和空间成本过高之间的冲突,警惕“去工业化”“产业泡沫化”等问题,做实深圳都市圈放大特区空间红利,从“城市创业”走向“区域创业”。

三、创新:转型升级,比学赶超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圳经济特区的实践证明,创新是发展变革的首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深圳依靠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形成以“三来一补”转口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土地和劳动力国际比较优势突出的发展实际,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及市场知识为下一阶段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提条件。到1990年代,适逢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业转移,来自欧美日的电子制造外包订单迅速增长,大量电子装配和通讯设备制造向亚洲低成本地区转移,深圳再次把握住了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开始向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军。1993年底,深圳出台决议,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1995年,深圳率先提出“科技兴市”战略,走上以科技为引领的经济产业发展道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深圳高新科技产业与世界经济接轨,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圳实施了“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城市战略转型,深圳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设新型产学研平台,加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大批民营高科技企业开始涌现,制造之都向创新之都转变。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要实施更加均衡的创新发展政策,平衡当下利益与长远效应,人才引进与本土培养并行,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并重,固本培基,综合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深圳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创制:先行示范,不忘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于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多策划战略战役性改革,多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民生服务供给体制、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根据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开展治理体制的创新实践是深圳肩负的重要使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物价体制改革、住房商品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特区立法,深圳经验始终是国家新型管理体制构建的积极贡献者。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深圳先行示范的责任更为重要。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深圳所取得的改革开放成就的认可,再次赋予了深圳在新时代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使命。当下,深圳经济特区面临的发展挑战不亚于成立之初,转型升级和工业基础保护、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等系列矛盾变得更加复杂。面向未来,深圳要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勇于突破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固有的发展路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为改革开放探路,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

(陈宏胜: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郑佳斯: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崔敬壮: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助理)

(原标题《谋划发展新蓝图 综合提升竞争力》)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