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8891
读懂广州·解密|千年西濠涌,紧邻光复路
文章
1
广州日报
2022-06-09 14:38

读懂广州·解密|千年西濠涌,紧邻光复路

西濠涌与大名鼎鼎的东濠涌一样,曾是守卫了广州千年之久的护城河。两条宽阔的护城河之间,又有玉带濠连接,舟楫往来,帆影簇簇,形成了“水绕重城俨画图,风流应不让姑苏”的意境,“东方威尼斯”之称绝非虚谈,老广州之商业繁荣,西濠涌功不可没。

问题来了,东濠涌大家都已非常熟悉了,那么,西濠涌到底在哪儿呢?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它又是怎样一副面容?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西濠涌。

 

现在的东濠涌环境优美,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摄)

始于宋代

长约五公里,本是护城河

西濠既是古代广州城的护城河,要说清它,自然得从城墙说起。北宋熙宁年间,一代重臣、在当时出了名的“耿直爷”程师孟克服种种困难,修起了广州西城(此前已有子城与东城,史称“宋三城”)。据学界考证,这一道固若金汤的城墙足足高9米,东起约今天的教育路、吉祥路一线;西至今人民路一线,其西北角约以当时的光孝寺西北角为界;北起今百灵路一线,南至今大德路一线,用古籍上的话说,“环十三里”,着实蔚为大观。

光阴荏苒,倏忽到了明代,永嘉侯朱亮祖将“三城合一”,加固城墙,接着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北扩”工程。他把城区范围一直扩张到越秀山,并沿着山麓修起了巍峨的北城墙。直到今天,你仍可以在越秀山上找到明代城墙遗址,这也是20世纪20年代大规模拆除城墙之后留下的零星记忆。

 

越秀山上明代城墙遗址。(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摄)

言归正传,现在来说西濠。据《越秀史稿》的记载,宋代西城墙外很可能已有水道,程老爷子修筑西城时,就将其视为护城河,而清代学者阮元所著的《广东通志》记载,宋嘉定三年(1210年),经略史陈岘“浚濠通江”,西濠的历史由此开启,一个“浚”字,透露玄机,若非已有古水道,为何要称“疏浚”呢?当然,我才疏学浅,这也只是猜测而已。

守卫了广州城千年的西濠,路线走向到底如何?据《水润花城 千年水城史话》一书的记载,史上经历多次疏浚的西濠,由芝兰湖引水,流经第一津,然后顺着西城墙(今人民路所在)西侧,经第二甫,三甫,四甫,五甫水脚,六甫水脚,七甫、八甫水脚,由太平街(今光复南路)通往珠江的西濠口,再注入珠江。整条西濠总长约五公里,在守卫广州城的安全之余,也承担着繁忙的货运功能,舟楫往来,帆影簇簇。

 

清代康熙年间绘就的《广州府舆图》,西濠在西城墙外蜿蜒向南,流入珠江。(宝盖头提供/FOTOE)

水道溯源

“第一津街”保留渡口记忆

问题又来了,“芝兰湖”这个名字,听着实在陌生;再说在百度地图上左找右找,也找不到第二甫、第三甫直至第八甫这些地名啊,它们到底在哪儿?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芝兰湖是象岗山下的一个天然湖泊,北起桂花岗,南至第一津,烟波浩渺。芝兰湖水经司马涌流入珠江,司马涌古时江面宽阔,是西北入广州的主要水道,兰湖码头在宋代还是重要的内港码头。你看,一条西濠,与四通八达的水网连接,古人的智慧,岂是虚谈?不过,芝兰湖到了清代逐渐淤塞,如今只留下“兰湖里”“兰湖前”这些地名,镌刻着昔日的地理记忆。

说完芝兰湖,再说第一津。第一津的记忆也是有迹可循的,第一津街就在今西华路东段北侧。“津”在古汉语里本是渡口的意思,北宋才子秦观被贬南下时,曾写下一阙《踏莎行》,里边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合理推测,第一津,便是西濠的第一个渡口了,想象一下古时月夜中的西濠与古渡,真是很有诗意的一幅画面。

地理记忆
二甫至八甫就在光复路

在百度地图上,我们找不到“第二甫”“第三甫”直至“第八甫”这些正儿八经的地名,但可以找到“六甫水脚”“七甫水脚”“八甫水脚”等地名,全部在光复路一线,这些都是蛛丝马迹。如果我们再去找一张20世纪20年代的老地图来看一看,从“二甫”到“八甫”,从北往南,相挨相依,全在今天光复路的位置。原来,第二甫至第八甫,就是现在的光复北路和光复中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广州“城建热”方兴未艾,第二至第八甫直到桨栏路一线全部筑成马路,命名光复路,第二甫到第八甫便成了历史记忆。

 

资料图片

“甫”这个字的来源,学界众说纷纭,但比较占优势的一种说法是,“甫”其实是“埗”的谐音,即埗头(码头)的意思,因为广州诸“甫”的地名往往与“水脚”联系在一起。从第一津到第八甫,就是指西濠上的多个码头。几公里长的西濠,居然有这么多码头,昔日水运之繁忙,可想而知。有意思的是,光复路一带还曾发掘出宋代的古船桅与海船用品,可见当年西濠水面之宽阔。

旧时模样
宋元西濠涌,宽七十多米

说来说去,西濠到底有多宽?据曾昭璇先生所著的《广州历史地理》,宋元时期,西濠曾宽达20余丈,换算一下,即有70多米;明清时期的西濠到底有多宽,恕我查阅资料能力的有限,一时半会还真找不到,不过,从明代嘉靖年间来访广州的葡萄牙人克罗兹的叙述中,我们仍可一见西濠的真模样。克罗兹说,广州“沿江筑城”,被“宽大濠堑包围”,濠水与城墙之间有足够的地盘,可集合一支大军,发挥一下想象力,这个场面确也足够壮观。

据《越秀史稿》记载,直到清代中期,西濠仍可通行舟楫,1921年,广州官方对西濠进行疏浚,把和平东路至西濠口路段改为石拱式暗渠,小船仍可经暗渠上溯,再往北还可露天行驶。1964年,西濠涌面全部加盖,成为暗渠,渠面成为街巷路面,西濠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而根据前天的新闻报道,据专家考证,目前在十三行街以北,人民南路西侧骑楼街的背后,有一段百米长的西濠涌古河道被混凝土覆盖。不过,西濠涌全面揭盖复涌的走向如何,规划部门尚在前期研究中,没有具体定论。等到西濠涌全面揭盖复涌的那一天,它的昔日模样,就可以完完整整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月华

(原标题《读懂广州·解密|千年西濠涌,紧邻光复路》)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郑蔚珩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