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90629
深圳:奋力跑好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第一程”
文章
1
广东普法
2022-05-28 09:28

深圳:奋力跑好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第一程”

南海之滨,风劲潮涌,法治先行,深圳示范。

2021年5月2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深圳应“经过五到十年不懈努力,率先基本建成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努力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典范”。

围绕《意见》提出的“七个率先”目标,深圳步履铿锵制定实施方案,部署了266项具体任务,其中有123项对于全国有示范意义或属于首创,占比47%。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如今,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征程的深圳,城市蓝图再添一抹法治底色。

抢抓城市法治建设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机遇,深圳正奋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窗口和名片,蹄疾步稳,勇毅笃行。

筑牢法治之基

全国首创性法规频出

法治政府“领跑在前”

法者,治之端也。

深圳在立法领域亮点频出,探索法治政府建设创新机制,用敢为人先的勇气,筑牢了城市的法治基础。

深圳立法先行,用立法为法治建设提供稳定支撑,并编制发布全国首个立法协商工作地方标准。

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网络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信息安全保障,成为市民群众关切的问题。深圳如何以法治保障群众个人隐私?

2021年7月,深圳出台全国首部数据领域综合性地方性法规,率先在立法中探索“数据权益”,强化个人数据保护,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利用,规范“数据交易”行为,确立数据领域公益诉讼制度。

绿色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十四五”期间我国更是迎来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深圳如何以法治保障城市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021年9月,全国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立法——《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于深圳正式实施,授权市政府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生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创新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率先对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规定,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创新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22年,深圳还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首次将工业和民用建筑一并纳入立法调整范围,并创新性规定了建筑领域碳排放控制目标和重点碳排放建筑名录。在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以及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圳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的优势,率先构建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法律制度。深圳把为民众守住绿水青山的诺言,写在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用法治政府护航城市发展,深圳法治政府建设“领跑在前”。

当前,世界上一些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个人破产制度,世界银行亦将“办理破产”情况作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一级考核指标。2021年3月1日,国内首个专门破产事务管理机构——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正式挂牌运作,率先构建起“法院裁判、机构管理、管理人执行、公众监督”四位一体的现代破产办理体系。深圳对标国际先进经验,设立破产事务管理署,为粤港澳大湾区机制规则衔接、破产跨境协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深圳还进行了众多的探索与先行示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探索场景式执法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加强行政权力监督,率先探索行政违法行为法律监督,开展行政拘留以及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行为专项监督;“小错免罚”包容柔性执法经验得到国家发改委认可并在全国推广......一项项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改革措施,将法治触角延伸到城市末端。

积蓄法治之力

改革疏通纠纷“肠阻梗”

司法公正提质效

法令行,则国治。

深圳充分发挥勇于改革创新的城市特质,在司法改革中率先探索,城市司法公信力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没想到12亿的纠纷,居然如此专业高效地解决了!”拿到深圳中院出具的司法确认裁定时,某公司代理人和七方当事人颇为感慨。

过去,调解员做完一场调解,调解当事人可能事后反悔,让各方努力功亏一篑。如今通过在线司法确认,实现了调解成果当场固定、法律文书当场送达,保证调解结果有了法律保护,既减轻了诉讼审判的压力,也让市民邻里纠纷更快得到化解。

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只是深圳打造司法便民的一个缩影,除了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深圳过去一年还强化司法制约监督、扎实推进司法质效全面提升。

出台《深圳市健全完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若干措施》,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强化全周期审判监督管理,将办案过程关键流程节点和时限要求嵌入办案系统,对利益输送等问题实施动态监测;建立侦查机关办理重大疑难案件听取检察机关建议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全覆盖......权力被关在了笼子里,执法被带到了阳光下。

与此同时,深圳在全国率先制定被性侵未成年人精准保护地方标准,贯彻少捕慎诉慎羁押刑事司法政策,不捕率居全省第一;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模式,推动形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执法司法联动新格局......城市司法文明与司法公信进一步提升。

司法改革的法治之力,还贯穿在深圳的矛盾纠纷处理机制当中。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经济发展迅速,矛盾纠纷呈现类型多样、主体多元、内容复合、专业性强等特点。

2022年5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正式施行。规定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基层治理,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资源向基层倾斜,充分依靠基层自治,发挥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的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依法引导通过非诉方化解矛盾纠纷。

2021年,深圳率先出台“无讼”社区创建标准,并在全市设立7个诉源治理非诉解纷试点单位,福田区法院在梅林街道立全市首家诉源治理非诉解纷中心,由法院、街道党工委、社会调解组织、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等单位派员入驻中心,与商业协会、辖区企业推行“调解为先”计划,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处理,“一揽子”解决。

2021年5月,近百位家长与某培训中心因退课时费产生纠纷,请求法院协助处理。福田区法院将双方引导至诉源治理非诉解纷中心,委派常驻中心的特邀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促使家长与培训机构双方当事人同意由分期退还剩余课时费用,并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该批案件在一天内完成调解与司法确认。

弘扬法治之善

基层善治守社会安稳

城市走出治理“新路”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深圳积极回应社会公众关切,弘扬法治之善,增进人民群众幸福感与安全感,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群众遇到难题怎么办?2021年7月,深圳市公安局以“局长信箱接诉即办”为切入口和主渠道,推动建立执法监督中心,全面整合法制、督察、信访等监督力量,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为民办实事、解难事。

“衷心感谢政府,让你们费心了,居住证己成功签办。”张先生经营的花店此前因疫情社保停缴了,导致员工的居住证无法签注,小孩没法报名上学。2022年4月7日,他向深圳市公安局“局长信箱接诉即办”写信求助,员工居住证当天就办理成功。

社区遇到难题怎么解决?以龙岭社区为例,作为深圳众多城中村中的典型,0.3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外来人口众多,“握手楼”鳞次栉比、巷道狭窄局促,社区治理难度高。

为了让社区的环境好起来,龙岭社区以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资源统筹整合下沉,全面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激活基层党建“神经末梢”,打通了一贯到底的引领社会治理“动力主轴”。

加之居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社区议事协商平台,居民老年协会、书法协会、妈妈联合会等社区社会组织的治理引入,以党政一体、政社合一、社企联动、居民合作的方式,打造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品牌,社区居民居住幸福感更强。

除了打造“龙岭花开”的社区治理模版,深圳还着力构建覆盖全市、普惠均等、便捷优质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公共法律服务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经过努力,由深圳市司法行政机关主导、社会各部门参与,以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为载体,覆盖全市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在深圳,市民只需掏出手机,就能通过“法治地图”,查看到身边的公共法律服务信息。目前,深圳已建成市、区(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个、街道(办事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74个、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704个,已初步形成面向市民群众的覆盖全市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发布全国首本中英文版公共法律服务地图册,建立首家由市属国有企业设立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成立法律服务援助基金会,推出全国首套中小幼民法典读本......深圳努力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务就在身边。

提升法治之势

对外开放构筑法治高地

携手港澳面向世界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深圳以法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的制度规则,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

回顾深圳经济特区的过去可以发现,四十余年来深圳的历史,就是一部对外开放的历史。深圳把对外开放,刻在了城市的基因里面。

在前海绕行一圈,可感受深圳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的魄力。香港大学(深圳)法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司法研究院、司法部法治大数据和智能装备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法治机构,在前海扎根落地。全国第一家商事中立评估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等创新性法治机构,也选择了前海。

2022年1月正式启用的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正加速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和“国际法律服务中心”,现已有司法、仲裁、调解、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组织等6大类70余家机构入驻。同时,前海深港合作区还作为合规建设示范城区,为深圳打造“合规城市”建设先行先试,帮助企业防范和抵御海外经营合规风险。

而此前,前海已在全国首创涉港合同可适用香港法律,率先引入港籍陪审员参与审理涉港案件,建立系统完备的域外法律查明机制。“港资企业对融入内地发展,考虑的因素众多,适合的法律环境是我们选择前海的重要原因。”在香港本土发展60年的老牌券商香港胜利证券高级投资经理周武道出“选择标准”。

2022年5月20日,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发布《依法适用域外法审判商事案件白皮书(2015.02-2022.04)》,透露受理适用域外法商事案件共125件,涵盖了金融保险、借款理财、跨境贸易、国际货物运输和仓储等多个领域。

前海法院构建的系统域外法查明规则,搭建的“法院依法自主查明+香港地区陪审员和外籍、港澳台地区调解员参与查明+社会化专业力量协助查明”立体化查明模式,有效克服域外法查明困难、途径单一等问题,满足域内外商事主体的司法需求。

深圳对外开放的雄心,还可从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枢纽城市中略窥一二。发布粤港澳仲裁调解联盟联合调解员名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法律专家资源互联互通;深圳国际仲裁院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建全国首家证券仲裁中心,服务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创新发展;在全国率先建立涉港案件文书转交送达机制,方便当事人解决跨境纠纷。

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社会。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在用一砖一瓦助力法治广东、法治中国垒起坚实大厦。未来的深圳,定能汇聚起齐心向前的磅礴法治力量,不断迈上新台阶、谱写新篇章!

编辑 李荆荆 审核 刘杰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