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1754
感受榜样的力量!5·12护士节龙岗中心医院“服务之星”出炉
文章
1
晶报记者 李海若 通讯员 李思如
2022-05-13 08:01

感受榜样的力量!5·12护士节龙岗中心医院“服务之星”出炉

关爱护士队伍,护佑人民健康。在5·12护士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增强人文关怀意识,扎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深入推进护理高质量发展,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经患者投票评选出九位“服务之星”,从她们身上感受榜样的力量和为患者服务的精神。

让更多妈妈轻松、有尊严地生孩子

人物:符凤萍    

科室:爱婴区

在爱婴区工作4年的符凤萍,每日都要见证无数“小天使”的诞生。纾解准妈妈爸爸们的焦虑情绪,耐心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细心指导宝妈们正确的喂养姿势等等,这是符凤萍每天的基本工作内容。一位预产期推迟又为疼痛感到无比紧张的孕妇,在符凤萍的分享下接受了无痛分娩技术,顺利诞下宝宝后,她感慨:“这一胎比上一胎轻松多了,无痛分娩就应该大力推广,让更多妈妈轻松、有尊严地生孩子!”

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在这里回响,一个个健康的生命在这里诞生,希望的太阳在这里升起。符凤萍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努力,让更多的孕妈们在舒适、便利、安全的环境中,诞下健康的宝宝。

一句肯定,一句赞美已经足够

人物:周艳华

科室:妇科

“呵护生命、促进健康,这是我们作为一名护士的使命。”

在护理岗位工作11年的周艳华觉得,作为一名护士,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打针、换药,更要用高超的护理技能、广博的护理知识去安抚和护理病人;要用真挚的爱心去关爱病人、化解病人的无助;用真心和爱心托起病人生命的希望。

一次一位病人因“稽留流产”来到妇科住院,作为她的主管护士,周艳华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发现阴道流血较多,经过主管医生确认需要做手术。在她的耐心引导下,病人从抵触不愿到配合手术。病人出院后,在满意度调查表上最满意一栏写上了周艳华的名字。

“做护士不求别的,一句肯定,一句赞美,病人的一声谢谢、一个微笑,已经足够。”周艳华说。

善意的“谎言”

人物:蒋小蓉

科室:骨关节科

与病人沟通,既要有同理心,也需要技巧。93岁的黄阿婆因为摔伤要做手术,在详细检查完阿婆身体后,主治医生综合评估可以为阿婆做手术。但阿婆对手术很抗拒,觉得自己年纪太大了,手术会有风险。蒋小蓉知悉后,耐心地向阿婆讲解手术的各种科普知识,一点一滴地消除了阿婆心中的“大石”,最终黄阿婆愿意配合手术,手术也实施成功。在出院一周后的阿婆已能使用助行器下地行走,还专门打电话来感谢。

今年44岁,在护理岗位服务了24个年头的蒋小蓉一直坚守着贴心服务,健康同路的服务宗旨。她觉得,在充分尊重对方知情权的前提下,尝试着用病人与家属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相信会得到理解和好的结果。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人物:聂丹艳

科室:骨关节科

关爱病人,不只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在护理岗位服务了10年的聂丹艳遇到一位全职妈妈,因为家中琐事与爱人发生口角不慎扭伤右踝入院。病人入院后,情绪一直不佳,也不配合治疗。聂丹艳看在眼里,细心观察到病人的“病根”不在脚,而在心。她主动联系上病人丈夫充当两人感情的黏合剂,并建议对方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送来医院,安排好时间让病人和孩子们微信视频。偷偷安排好这一切后,待聂丹艳再次巡房时,病人不再乱发脾气,主动配合治疗。没几日,便出院了。

“弃父”小伙子的回归

人物:牟惠玲

科室:脊柱外科

“护士长,谢谢您!谢谢科室所有的医生护士们!谢谢医生高超的手术治好了我爸的瘫痪、护士们神奇的妙手解决了我爸大小便的大难题!谢谢你们在我兄弟俩双双离开我爸的日日夜夜里像家人般对我爸的细心照顾!永远感恩你们……” 看着眼前这位曾经被自己批评过“弃父”的小伙子,牟惠玲感慨甚多。约在七年前,医院收治过一个从四楼坠楼的患者,这个小伙子就是患者的其中一个儿子。因工伤纠纷,家境困难,患者儿子曾“失联”过一段时间。但医院并没有放弃患者,一如既往细心照顾,直到能基本生活自理。那时,家人也基本解决了赔偿问题,人也回来了。

今年49岁的牟惠玲在护理岗位服务了30个年头,她一直坚守着“尊重生命,视重人文;严谨务实,真诚护理”的理念。看着父子相拥而泣的画面,牟惠玲百感交集,深觉自己的坚持是有价值的。

护患关系结束了,但护理并没有结束

人物:李翠霞

科室:普外A区

每天穿梭在病房和走廊间,重复着打针、发药、量体温、做雾化的琐碎工作,李翠霞从事护理工作近30年,却仍保持初心。她的热情服务,善良细心,得到了许多患者的赞美。

去年十二月初,科室来了一位88岁急性胰腺炎的张爷爷。张爷爷既往脑梗,已偏瘫许多年,而照顾他的老伴,一位83岁的陈奶奶自己腿脚也不方便。李翠霞每天查房时嘘寒问暖,生活上每天帮忙订餐,工作上每天帮忙病人翻身拍背,细心指导病情相关注意事项。陈奶奶还主动加了李翠霞微信,发的第一句话就是“翠霞我爱你”。出院后,陈奶奶还会分享爷爷的日常给李翠霞,有不懂的问题经常来咨询,李翠霞都耐心一一解答。除了张爷爷外,还有许多的患者出院之后与李翠霞保持着联系。

“很多患者虽然出院了,我们的护患关系结束了,但我们的护理并没有结束。通过延续护理服务,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继续为患者服务。”李翠霞说。

一封九岁孩子的感谢信

人物:唐宗娟

科室:心胸外科

“只要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去面对护理的患者,每天都有感动的故事,每天都会让我收获幸福和快乐。”

一天,唐宗娟遇到一位入院的九岁小女孩。术后低钾、低热不肯喝水,甚至点轻度呼吸障碍。同事向她求助快去看看。唐宗娟仔细了解情况,发现孩子双耳听力严重障碍,且性格内向、敏感,术前更是因为手术焦虑差点放弃手术。在安抚她时,看到孩子乌黑的长发,唐宗娟灵机一动说:“阿姨帮你编一个漂亮的辫子好吗?”很快两个漂亮的马尾辫就编好了。看着镜中漂亮的自己,孩子终于笑了。唐宗娟顺势又给孩子喂了橙汁,输上了补钾的液体。晚上,孩子没有发热,钾离子也正常了。由此得到启发,唐宗娟与护长等一起制定了科室其中的一项专科护理质量指标(降低手术患儿焦虑发生率),希望以此能帮助更多需要手术的患儿。

后来,孩子还专程写了感谢信给她。“这封感谢信,足以温暖我余下的职业生涯。”已在护理岗位服务了15年的唐宗娟说道。

掌中的天使

人物:萧丽媚

科室:新生儿科

萧丽媚今年29岁,在护理岗位服务了7个年头。7年中,她最难忘怀的是首次见到的那个“掌中天使”。

201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被转运过来一个拳头般大小的宝宝。全身用保鲜膜包裹着,在胎脂的覆盖下皮肤显得更加惨白,呼吸微弱。与同事们一起小心翼翼地安顿好宝宝后,萧丽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宝宝的管床护士,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萧丽媚以十二分的耐心与精细呵护着宝宝,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将他碰碎。三年的时间过去了,拳头般大的宝宝已会走路了,父母还发来视频与医护人员开心地分享。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而每个新生儿都是我们掌中的天使,面对受伤的天使,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用最好的护理技术让他们早日回到父母的怀抱。” 萧丽媚说。

感动常在,温暖前行

人物:曾秋萍

科室:胸外科

从事护理工作18年来,曾秋萍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除了累,当然还有喜悦,喜悦从何而来呢?“从每一张逐渐恢复的笑脸,还有患者的那一声:辛苦了。”

一天,急诊科送来了一名患者,花季年龄,此刻却满脸苍白,呼吸浅粗,口唇紫绀躺在平车上。曾秋萍立即呼叫值班医生,将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一边给她吸氧一边告诉她不要紧张,“没事,放松,你现在在胸外科病房,医生护士都在这里,你很安全,慢慢调整呼吸,我们一起来”,她点点头,呼吸似乎比来时平稳了些。经过半小时的急救处理,这个十五岁的孩子转危为安,孩子的父亲露出了笑容。

“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护士,我们一直在路上。”她说。

(来源:晶报APP)

编辑 刘春雨 审核 汪新林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