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87897
看!野生动植物在深圳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2022-03-03 16:23

看!野生动植物在深圳

3月3日是第九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全球的宣传主题为“恢复关键物种,修复生态系统”。中国的宣传主题为“关注旗舰物种保护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随着公众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的提高,世界野生动物日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野生动物年度活动。连日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线开展“野生动植物在深圳”系列公益宣传活动,动员社会力量更广泛、更密切地参与到旗舰物种保护中,促进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深圳”。

深圳,地处珠江口东岸,温暖湿润的气候造就了多样而富饶的生态空间,在高密度的城市内部汇聚了“山海林田河湿”等各类自然资源要素。近年来,深圳持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努力守好自然本地,实现生态共享,推动绿色发展,守护人类与野生动植物共同的美丽家园。

2021年,深圳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加快打造包括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在内的“一脊一带十八廊”城市生态骨架。深化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管理,起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林长制,森林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年义务植树82万株,恢复林地植被1平方公里。编制2035野生动植物保护总体规划和湿地保护规划,扎实推进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加强穿山甲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制订2035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入选“全国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成立“深圳山海连城自然教育联盟”,开展深圳海洋博物馆、红树林博物馆等项目建筑设计国际竞赛,举办系列科普讲座、自然观察小课堂等,提高公众自然资源生态保护意识。

据深圳市野生动物(陆域)资源调查(2013-2016)等数据,深圳市现记录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其中鱼类68种,两栖类22种,爬行类61种,鸟类382种,哺乳类52种,全市共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8种。深圳市记录维管植物2086种,本土野生种1916种。其中,蕨类186种,裸子植物7种,被子植物1893种,全市共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3种。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深圳可见的部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吧!

黑脸琶鹭

黑脸琵鹭,全长约80厘米。优雅而温柔,额至面部黑色皮肤裸露,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并因此而得名。深圳市观鸟协会资料显示,深圳湾是黑脸琵鹭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全球近10%黑脸琵鹭在深圳湾过冬。

小灵猫

小灵猫,俗称七间狸、乌脚狸、箭猫、笔猫、斑灵猫、香狸,属于灵猫科、小灵猫属。小灵猫长约48~58厘米,尾长33~41厘米,体重2~4千克;全身灰黄或浅棕色,背部有棕褐色条纹,体侧有黑褐色斑点,颈部有黑褐色横行斑纹,尾部有黑棕相间的环纹。多栖息在中国、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地的低山森林、阔叶林中。

仙湖苏铁

仙湖苏铁是苏铁科、苏铁属植物。茎干圆柱形,叶痕宿存。鳞叶披针形;羽叶具刺,羽片平展,边缘平至微反卷,有时波状;幼叶锈红色;中羽片条形至镰刀状条形,薄革质至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浅绿色。小孢子叶球圆柱状长椭圆形状,小孢子叶楔形,密被褐色短绒毛;大孢子叶球近半球形,大孢子叶掌状阔卵形,密被黄褐色绒毛,种子倒卵状球形至扁球形,黄褐色,无毛,中种皮具疣状突起。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地区;常生于海拔100~300m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

白肩雕

白肩雕,一种体型颇大的猛禽,体长72-84厘米,翼展达180-215厘米。它们春季于欧亚大陆中部繁殖,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左右离开繁殖区,南徙越冬,如今国内除了部分稳定越冬地之外,白肩雕越来越难观察到。

虽然看着凶猛伟岸,白肩雕却是全球受威胁物种,全世界的白肩雕成鸟数量估计只有2500-9999只,且持续下降,被IUCN列为易危(VU)、且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雄鸟头和颈黑色,并具绿色光泽,眼白色。上体黑褐色,下背和两肩杂以褐色虫蠹状斑,腹部白色,与胸部栗色截然分开,并向上扩展到两胁前面,下腹杂有褐斑;两肋、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雌鸟体羽纯褐色。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

穿山甲

穿山甲, 是对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统称,共8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穿山甲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穿山甲野外数量稀少。

小青脚鹬

小青脚鹬为小型涉禽,全长约30厘米。全身多呈现灰色,翅膀颜色较深,背部和脑后泛着灰黑色,上面布满了白色斑点,它们的腹部和脸颊、尾巴下部均为白色,羽毛颜色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头顶会多一些红褐色,而冬季毛色则偏白。是鹬科鹬属的一种动物。繁殖期主要栖息于稀疏的落叶松林中的沼泽、水塘和湿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边沙滩、开阔而平坦的泥地、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泽地带。

紫纹兜兰

紫纹兜兰,兰科,兜兰属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叶基生;数枚至多枚,叶片带形、革质。花葶从叶丛中长出,花苞片非叶状;子房顶端常收狭成喙状;花大而艳丽,有种种色泽;中萼直立,花粉粉质或带粘性,退化雄蕊扁平;柱头肥厚,下弯,柱头面有乳突,果实为蒴果。10月至次年1月开花。兜兰花比较雅致,色彩比较庄重,色及带有不规则斑点或条纹。花瓣较厚,花朵开放期比较长。属观赏类花草。

白腹海雕

白腹海雕,为隼形目鹰科海雕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为70-85厘米;翼展178-218厘米;体重约3000-5000克。成鸟头、颈及下体白色,上体、两翼灰褐色,飞羽黑褐色,翼下覆羽白色,尾部靠基部2/3为暗灰色,其余呈白色。亚成鸟:浅褐色取代成鸟的白色,深褐色取代灰褐色。尾为楔形。嘴及蜡膜灰色,裸露跗蹠及脚浅灰色。主要靠捕食水生动物为生,包括鱼、海龟和海蛇,有时也会捕猎鸟类和哺乳动物。分布于印度、亚洲南部、澳大利亚海岸及中国东南沿海、海南岛、西沙及南沙群岛。

黑嘴鸥

黑嘴鸥,中型水鸟,体长31~39厘米。嘴黑色,脚红色。夏羽头黑色,眼上和眼 下具白色星月形斑,在黑色的头上极为醒目。颈、腰、尾上覆羽、尾和下体白色。初级飞羽末端具黑色斑点。翼下仅部分初级飞羽黑色,与整个翼下表面和下体白色形成鲜明对比。飞翔时甚为醒目。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白色,头顶有淡褐色斑,耳区有黑色斑点。全球性濒危。种群数量稀少,仅在中国东部沿海有几处繁殖地:辽宁、河北、山东及江苏东台地区。越冬分布于南部沿海包括香港。

勺嘴鹬

勺嘴鹬是鹬科勺嘴鹬属鸟类,小型涉禽,体长14-16厘米。嘴黑色,嘴基平扁,先端扩大呈铲形。夏季上体黑色,具棕红色羽缘。头、颈、胸棕红色,胸具黑色斑点,其余下体白色。冬羽背面灰褐色,具黑褐色羽轴纹。额和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褐色。下体白色,胸侧具黄褐色纵纹。飞行时翅上有一窄的白色翼带,腰和尾上覆羽两侧白色,中央黑色。觅食时用嘴在水中或烂泥中像扫帚一样左右来回扫。据此特征和它那呈铲形的黑色嘴,在野外很容易地就能与其他鹬类区别开来。

黑头白鹮

黑头白鹮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近危物种。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今颚总目,体型较大的一种涉禽,体长约70cm。体大(76厘米)的白色鹮。头黑色,嘴长而下弯,尾为灰色的蓬松丝状三级覆羽所覆盖。虹膜-红褐色;嘴及脚-黑色。叫声通常无声,但繁殖季节发出奇怪的咕哝声。分布于非洲、亚洲西部和太平洋西南部等地,是分布最广的种类,在我国南方为旅鸟或冬候鸟,东北地区为繁殖鸟。

乌雕

乌雕,别名花雕、小花皂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乌雕体长61~74厘米,体重1.310~2.100千克,通体为暗褐色,背部略微缀有紫色光泽,颏部、喉部和胸部为黑褐色,其余下体稍淡。栖息于草原及湿地附近的林地,多在飞翔中或伏于地面捕食,取食鱼、蛙、鼠等动物,也食金龟子、蝗虫。产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新疆。

黄胸鹀

黄胸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长14-15厘米,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7000只。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

卷羽鹈鹕

卷羽鹈鹕,是一种大型的白色水鸟,体羽灰白,眼浅黄,喉囊桔黄或黄色,颈背具卷曲的冠羽。是生活在沼泽及浅水湖的一种鹈鹕,主要为内陆淡水湿地的鸟,但也出现在海岸潟湖及河口,在小岛的大片芦苇或空旷处营巢繁殖。觅食时张嘴,以囊袋捞入大量水,滤去水后吞食其中的鱼。飞行时颈部回收,双翅缓慢振动,常在水面做长距离滑行。以鱼类为食。分布于欧洲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亚洲东部一带。中国见于北方,冬季迁至南方,少量个体定期在香港越冬。产于新疆、青海及山东以南沿海等地。

(原标题《看!野生动植物在深圳》)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