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5720
备用的“我”
文章
1
叶匡政
2022-02-22 11:25

备用的“我”

如果从基因、血液到大脑,人可以无限制地修正自己,那么人类就进入了一个旷古未有的领域,在这个新世界中,人的存在将重新被定义。

技术也在自我演进之中,它每天都可能有新发现,从基因、克隆、人工智能到各类三维影像,这些新技术都在促使人类重新认知自己。

赛博朋克之父威廉·吉布森命名的“赛博空间”,指的就是一种交感幻觉,在其中现实和网络融为一体,人们可感知这个并不存在的虚拟空间的存在,这个充满情感的虚拟空间,又在影响着现实世界。随着网络对日常生活的覆盖,我们不能不追问自己:在我们今天认为的真实生活中,已有多少成分是这种交感幻觉?我们的思维边界在何处?

科幻大师菲利普·迪克思考的两大问题,人是什么?非人或现实的本质是什么?也是我们在未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技术所拥有的那些能力,会慢慢与人类发生融合,有一部分力量最终会演变为人类的一部分。人类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在技术对未来的图谱中早已成形,只是我们并不知道。技术也有它隐秘的愿望。总有一些人,会试图借技术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更强大,或生存得更长久,这些人是否会成为人类之中的超人,我们同样不得而知。

事物的真实,在于它的有限性,在于它有稳定的边界,人类的真实也同样如此。如果人类在未来,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重新塑造自己,那么何谓真实的人类,就会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切造物的身份,都会经受质疑,人与物的边界,会变得模糊。

生命是一个自适应系统,它会不断对可能的空间进行探索,包括让技术因素融入生命本身。科技时代,人类只有把自己归于科技和机器的阵营,才会心安理得。在很多领域,人类已不放心把一些需要精密操作的机器,交给不可信任的人来掌控,因为人类永远不会如计算机那般精确,不犯任何错误。在速度、力量与精准方面,人确实比不上机器,人总是存在着一些缺陷。计算机如果具有意识,它通过对人的观察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然而表面上,所有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陷的结构,只是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科技的方式,使自己获得机器才有的力量。《摩鲁西亚的工业之歌》再度成为未来人类的心声:“假如我们能够抛弃我们的累赘,我们的原罪……我们的缺陷将消除,我们的羞愧将消失……”天然的、有情感的肉体,在科技时代会被视为原罪。

当下的基因修复、器官移植、意识连通等各种新技术,都是将人视为一种有缺陷的结构进行研究的。其中的脑机接口,目标更是为了发现能够连通人与机器的那个极点究竟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无限增强人的能力。这些可以修改、增强人体的技术越发达,人就越远地离开过去的自我。人将不停地对自己的躯体提出要求,来适应科技和机器对人的各种骄横要求。人的极限不断地被突破,看似为了增强人体,实质上只是让人更适合成为机器的一个配件。

如果从基因、血液到大脑,人可以无限制地修正自己,那么人类就进入了一个旷古未有的领域,在这个新世界中,人的存在将重新被定义。我就是我,那是“未来时代”以前的事了,此后,我可能会有另一个我。在医院的库房里,或许储存着一个备用的“我”。(作者系文化学者)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