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3740
“共建花园”各美其美,“花开龙华”美美与共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方慕冰 通讯员 钟瑞丹 余敏
2022-01-28 08:45

“共建花园”各美其美,“花开龙华”美美与共

校园里,孩子们成为共建花园的小主人,设计、施工、养护全流程亲历亲为,用心浇筑自己的梦想花园;

养护苑里,25位八旬老人化身园丁,一起动手设计小花园,艾草、金银花、鱼腥草、佛手等几十种中草药植物沁香扑鼻,在植被的映衬下展现出悠悠禅意;

警园·家园里,地形起伏的“花瀑布”“鸟语花香”等花景装置点缀在林下草坪间,为警官小憩提供心灵栖息地;

城中村里,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蝶变花香扑鼻的圆梦家园,缤纷绚烂的片片花海,与蓝天绿地相映成趣,居民在家门口赏花识草、亲近自然……

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小学“鱼乐花园”正式开园,花园里一步一创意,蕴藏着孩子们无穷智慧。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好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龙华区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龙华区城管局”)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城区科学绿化工作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街区等闲置边角绿地,统筹全区各街道办开展共建花园建设,打造自然生态的绿化景观,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同时,挖掘生态资源,建成多个自然教育中心,为市民户外活动交流与互动提供亲自然空间,增进民生福祉,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新的助力。

如今,一块块闲置地块和边角地带,变身亲自然、多功能的小微绿色公共空间;一座座精巧别致的共建花园遍布龙华各地,常常刷爆龙华居民的朋友圈;一处处自己动手设计栽种的花园美景,成为大人孩子繁忙工作学习之余找寻的“诗和远方”,充分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前的景观园林工作是做项目,我们做好,市民欣赏。市民没有参与感,就没有归属感,也不会特别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现在我们的景观园林工作,是聚焦于人,大家携手共建,一起讨论设计、一起种植采摘、一起交流体验,增强了市民的家园意识、文明素质和艺术修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之间的和谐统一。”龙华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在摸底调查、广泛征集、科学研判、洽谈资源的基础上,龙华区同步探索全域范围、全类别型、全年龄段“三全”路径,按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建设方式,积极推动共建花园建设,引导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

伴随着各共建花园的设计工作坊陆续开展,一个个灵感迸发而出、一个个雏形跃然纸上、一处处景观各美其美……龙华人既能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又能漫步溪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齐心协力编织出一幅“花开龙华”的美丽图景。

共建共享共乐 城中村荒地蝶变共建花园

去年11月,龙华街道景龙社区不少居民欣喜地发现,景华新村多了一处“榕树下的花园”,虽占地不大,但繁花似锦、蜂蝶飞舞,美景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就在去年,这里还是一处杂草丛生的荒地。

“越来越多的社区花园在家门口拔地而起,我们住在城中村也能享受下楼即入园的高品质生活,生活幸福感飙升。”不少市民纷纷感慨。

2021年10月底,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小学组织学生参与花园建造和花卉种植。

在龙华,热闹的城中村成为绝大多数市民的栖居地,宜居环境优劣直接关乎群众幸福指数高低。

公共空间的欠缺是城中村的通病,如何在城中村开辟出更多绿色开放的公共空间,让居民参与进来,打造共建花园,让居民共享共乐,成为龙华共建花园的焦点。

以景龙社区为例,在花园前期建设中,社区居民积极申报选址,经过沟通协调和实地调研后,发现该城中村儿童游玩休憩场地较匮乏,于是共建花园设计主旨确定为儿童友好型花园。

花园以儿童友好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在场地中设置藤蔓小屋、昆虫屋、秋千、跷跷板、跳房子涂鸦、互动种植园等等空间,并在材质上采用自然元素和材料,因地制宜、变废为宝,让孩子玩乐的同时融入自然教育,更好地亲近自然,理解自然生态内涵。

基于儿童友好理念,龙华区还特别举办了“小小设计师”设计工作坊活动,让孩子们大胆发挥想象力,提出设计思路。来自社区的20名志愿者参与了建造活动,亲手为小花园种上植物,各色开花植物让小花园变得格外美丽,参与建造的小朋友毫不逊色,拿起小锄头将自己的美好想象变为现实。

从城中村杂乱无章的荒地变为漂亮花园的,还有观湖街道的吉坑村共建花园。

在前期策划环节中,社区党委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开展社区宣导,让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一起探讨共建花园的建造方案。在街道城市管理科的统筹下,经过场地选址勘察,社区调研议事会、设计工作坊和建造工作坊等多项共建活动,历时两个多月,花园最终落成。

笔者看到,花园中一草一木都由城中村里的居民自己构思,一米菜园、缤纷果园、彩绘长廊、马赛克长凳、雨水花园、心田剧场等,纷纷打下了居民们共建的烙印。

龙华区观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脏乱差的闲置荒地,变身高质量共建花园,吉坑村共建花园的建成,为促进城中村邻关系起到了不容小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居民在这里认养了植物,使花园的性质不再局限于观赏景观的范畴,更成为居民的户外会客厅、小剧场、绿色休憩室。城中村居民在城市中体验种植的乐趣,在闲暇时多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

校园共建花园 成为自然教育主阵地

当共建花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自然教育也有了落在实处的生动注脚。

300平方米的花园里一步一创意,成长的道路、砾石花园、劳动菜市场、树下游乐场、超级植物家、表情洗手池等蕴藏着孩子们无穷的创意和智慧……两个月前,由观湖学子们历时三个月自主设计、共同建造的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小学“鱼乐花园”正式开园。

“以前我们只是觉得花园漂亮,自己参与设计建造后,才知道建设花园的不容易,也更珍惜学校的一草一木了。”全程参与的三年级学生小孔说。去年6月,通过共建花园选址征集报名,5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参与式设计工作坊,提出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有趣的创意。最终,孩子们的创意被打造成一份完整的花园方案,美好想象变为现实。

小朋友们分享共建花园的设计理念,美好创意变为现实。

目前,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小学《小小设计师共建花园》的项目式学习已经入围广东省优秀教育案例评选共建。未来,学校还将以共建花园为基地,结合学生参与花园管理,开发出更多自然教育、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让孩子们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启发他们逐步学习“三自三服”,从而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95种植物、61种中草药、34种果树香草和花卉……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校园中庭内,有一个以中草药为特色的学习园地,以中草药为媒介,将共建花园和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结合起来。

在设计工作坊中,孩子们提出植物放大镜、写生花园、中草药植物、蝴蝶花园等120个创意,一起动手搬运花箱、种植花草,将创意和共识变为现实。同学们设计的不同高度写生台适合不同年级身高的同学写生使用,透过植物放大镜观察植物的细节,师生一起手工制作设计制作的针灸小人、粘土人偶和昆虫,通过共建花园感悟生命的力量,成为孩子们独特的成长记忆。

“校园为花园赋予了教育意义,使用工具在花园中进行的植物观察是很好的科学课程,用画笔为所见植物写生是与美术课程的结合,种植和采摘的体验则是劳动课程的素材。”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创新实验田是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的探索,花园共建成果也为学校提供了跨学科教育的基地。

在龙华,老师和学生在专业团队指导下,共同打造的青少年儿童自然教育共建花园还有很多。华南实验学校的“鹿鸣花园”、大浪实验学校共建花园的生命花园、民治中学教育集团幸福枫景幼儿园的共建花园幸福花园观景台……

细数龙华学校里的共建花园,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结合资源学科,成为课堂教育的一部分,成为孩子们最生动的自然课堂。

注重人文关怀 同心共建梦想家园

“花园中要多一些好看的花,最好再单独给一块种植区,让我种种菜。”走进龙华区晚晴苑养护苑,101岁的刘奶奶正用客家话,给共建花园提意见,百岁高龄的她精气神十足,参与共建社区花园劲头高涨。

在晚晴苑养护苑,有一个由老人们一起设计并参与建造的共建花园——晚晴花园。25位80岁以上,甚至是百岁老人和护工、社工、设计师们共同设计,以共建花园为载体,在这里营造幸福晚年生活。

走进晚晴花园,道路进行了无障碍和防滑处理,每隔一米画出了一条刻度线,方便老人们散步游憩。花箱里,老人们一起种植了艾草、金银花、鱼腥草、佛手等几十种中草药植物,这些植物的灌溉水源来自花园中央的池塘,通过雨水再利用系统收集雨水,每年可节约500吨自来水。

“好看、好吃又好用!”老人们看到自己参与的花园建成,都非常有成就感。十位老人领取了“共建花园园丁证书”,花园建成后,老人们会继续参与到花园的维护中来,照顾花草、开展活动、自然疗愈。抬高的花箱根据坐轮椅老人的视角来设计,方便老年园丁们的日常维护。

晚晴花园老人们正在种花,以共建花园为载体,营造幸福晚年生活。

“老人们参与共建的晚晴花园生动地诠释了共建花园的意义,共建花园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改造环境、促进交流、创造价值、共享幸福的平台”。养护苑相关负责人介绍。

居住的社区、小区是家园,工作、学习的地方也同样需要人文关怀。

深圳市公安局龙华分局牛湖派出所内的警园·家园,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是观澜街道办、牛湖派出所、深圳市城市宝藏文化艺术中心等,共同为警员及其家属们创建的花园式、家园式的休憩之处。

在充分保留场地的原貌特色上,共建花园利用现有地形起伏设计的“花瀑布”“鸟语花香”等花景装置,点缀在林下草坪中。大王椰树下的“独立空间”,让辛苦工作的警官得到一隅心灵的港湾之所,林下的秋千藤椅,为小朋友提供玩耍娱乐的空间。

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更是一个共同建造、共同维护的美好家园。

爱心共建农场 带动基层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当时,有几位社区居民提出,希望能在深圳这座一线城市里,拥有一小块菜园供大家耕耘和亲近大自然。于是我们就在城中村附近,找到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废弃菜园,开始打造属于社区群众的‘爱心农场’。”福城街道章阁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经过细心筹建耕耘,如今章阁爱心农场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

据悉,2021年,以共建花园为契机,爱心农场迎来了党群共建的2.0版蜕变。爱心种植户们一起设计、一起建造,经过海绵化改造,解决农场的排水和蓄水问题。志愿者还创新打造海绵垂直农耕,全面升级爱心农场硬件设施,开创“一农场四分区”科学规划模式,重塑爱心农场运营模式。

农场的中心被改造成一个田间舞台,用于举办各种活动。在入口水井上新建的“汲水亭”,成为农场中遮阳挡雨的庇护所,同时兼具利用太阳能提水的功能。

如今,农场被划分为“探索基地、帮扶基地、赋能基地、青年地带、长者乐园”几个板块,运营模式也全面换新,在志愿者队伍中“聘请”一名爱心农场园长、一名副园长和三十余名爱心种植户,共同参与“一农场四分区”的管理和运营,用心呵护这一片章阁人的“桃花源”。

田园更似家园,爱心农场里,更多的故事正在发生。爱心农场的蔬菜丰收后的去处也体现了“爱心”二字:有的被捐赠给了当地困难群众,有的销售后统一捐款到了慈善机构,有的还成为福城“共建共治积分”的可兑换物品。对于群众而言,被兑换的每一份蔬菜,都被赋予了温暖的意义。

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舒适的景观环境、更新颖的管理模式以及更惬意的花样生活……如今,共建花园已成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优化景观与生态环境、构建社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自然教育的重要空间,进而促进社区营造与社区共治,让生态文明成为龙华的鲜明底色。

深挖在地特色 在自然教育中心感受生命的奇妙

“我们在自然导师的引导下,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感受蜻蜓、蝴蝶、昆虫、花朵等自然生物的奇妙!”刚刚参加完《与绿道生命面对面》自然教育亲子课程,12岁的曾晴和妈妈意犹未尽。

让更多市民享受自然教育绿色福利,自2020年以来,龙华区先后成立了龙华环城绿道云溪谷自然教育中心、白石龙音乐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深圳北站中心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并根据在地资源,分别营造各园区特色的户外自然教育课室,开展郊野动植物主题,生态环境主题和自然体验主题的活动,同时通过专业课程培训一支自然教育志愿教师队伍,为后续自然教育活动开展储备师资。

龙华环城绿道云溪谷自然教育中心深度挖掘在地特色,整合阳台山植物群落、动物栖息地等生态资源,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自然学校学员充分认识和体验自然,先后开展了12次自然教育活动。白石龙音乐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共设有3个室内空间,分为自然课堂(鸟类馆)、展览区(蛙类馆)和休息区(昆虫馆),馆内展示与主题对应的生态摄影作品和自然笔记,陈列了动物标本和动物模型,并设有动物鸣声互动装置。

去年,围绕“昆虫动物墙绘”“昆虫观察和昆虫旅馆”“园艺植物体验”“自然音乐”等主题,中心先后开展了24次户外自然教育课程,并将自然教育中心建设与自然教育课程、社区花园建设紧密结合,让公众在参与中收获自然知识、保护大自然的理念和共建自然教育中心的成就感。

深圳北站中心公园自然教育中心以公园的设计定位、场地特点、物种特点以及未来发展定位出发,设计符合各年龄儿童特点的教学知识点、教学活动和项目体验,帮助小朋友们通过以问题导向式的学习了解自然,了解深圳北站的环境特点、感知海绵城市设计的价值。

龙华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局将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味、有温度、有意义的自然教育课程,与市民朋友共同走进精彩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知生命的奇妙。

(原标题《“共建花园”各美其美 “花开龙华”美美与共》)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