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8369
晶报社论 | 这部由深圳中学生拍摄的抗疫纪录片,为什么很特别
文章
1
晶报
2022-01-26 14:29

晶报社论 | 这部由深圳中学生拍摄的抗疫纪录片,为什么很特别

疫情发生两年多来,出现了不少感人的抗疫纪录片,人们纷纷以影像、声音与文字来还原现场,来致敬疫情中的逆行者,致敬生命。

有的抗疫纪录片还获得了相应的影响力,比如,去年初媒体报道,中国导演吴皓拍摄的《76天》入选第9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名单。

不过,这形形色色的抗疫纪录片中,有一部注定显得非常特别。

尤其是如果我们尝试将时间拉长一点来看的话。

这部纪录片,就是刚刚进行正片发布的、由一群深圳中学生拍摄的《冬去春归》。

据悉,该纪录片的发起人是深圳学府中学初三的曾奕同学,团队成员分别是同班的李思诚、龙城初级中学的帅宇翔和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的石珂。他们在假期伊始走上街头,用镜头捕捉记录了深圳市民抗疫的点滴。整个影片拍摄历时4天,拍摄了南山、福田、罗湖等地一线防疫人员的详细工作场景。

说它特别,不仅仅是因为拍摄者的身份,更因为,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深圳中学生身上的两大特质。

其一,蓬勃的文化创新能力。

事实上,用考试分数、学业成绩这一把单一的尺子,已无法衡量深圳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深圳的孩子不仅热衷于各种科技小制作,还很有文艺范儿,写小说、编剧本、演节目,当然还包括拍电影、拍纪录片等,玩得风生水起。

早在2011年,一段由十多位深圳高中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短片《selflove》就在网络上蹿红。短片表现的是一个身患精神分裂症的高中男生(男主角),因缺乏关爱而臆想出一段爱情故事。演员、编剧、美术指导、后期剪辑等,均由深圳高中生DV爱好者担纲。

2019年,深圳高中生导演了一部倡议人类应该保护环境、敬畏生命的科幻短片,名为《阴影之下》。该片已入选第十届短片节国际短片交流展映官方展映单元深圳短片单元,入围“第十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金鹏奖短片导演扶持计划”。

深圳提出要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着力打造美育之城。无论是写小说还是拍短片等,都可视为某种意义上的“美育”。更重要的是,由此而展现的文化创造能力,让人看到了城市文化创新的后劲之所在。

其二,值得点赞的观照社会现实的能力。

以《冬去春归》为例。

主创者曾奕同学说:“我经历过多次核酸检测,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无私的奉献让我十分感动……1月7日新一轮疫情时,我有了利用假期拍摄一部记录一线防疫工作人员工作点滴影片的想法……能用镜头表示我对无私奉献的防疫人员表示感谢,我觉得十分开心……”

用纪录片表现抗疫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体现的正是他们的成熟的公共担当。

他们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没有只关心自己的小世界,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现实社会,更多的远方与人群。

说起来,公共担当是深圳中学生的一种“传统”。除了纪录片,他们还通过社会调研、调查报告乃至撰写学生提案等,来表达、强化他们与城市、与世界的关系。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由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6名学生调研并反复修改完善而成的一份提案,在全国模拟“两会”活动中脱颖而出,并被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带到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

既有蓬勃的文化创新能力,又有强烈的现实关切与社会责任感,可视为深圳中学生画像之一种。这一部名为《冬去春归》的纪录片,记录的不只是抗疫的细节,也是深圳中学生自身的一种成长方式。

编辑 陈晓玲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