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8786
如何推动深圳国际化街区建设 中外居民与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宁若鸿 文/图
2021-12-15 11:16

如何推动深圳国际化街区建设 中外居民与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

12月14日,由深圳市政府外办与罗湖区政府主办的深圳国际化街区建设“大家谈”暨罗湖区国际化街区多元交流活动月启动仪式在京基100党群服务中心举行。

活动现场,市委外办和深圳技术大学课题组介绍了深圳外事工作及《深圳市国际化街区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编制情况,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及罗湖区中外、港澳籍居民代表结合工作生活体会各抒己见,为深圳国际化街区建设及《评价指南》建言献策,多位代表委员谈到国际化“软环境”建设,如居民国际素养、深圳形象对外推广、文化多样性等内容。

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共享、发现、友爱、人文4大篇章15项活动及罗湖区外籍人士便民手册,并为罗湖区国际志愿者授旗。来自巴基斯坦的贾夫身穿国际志愿者“红马甲”接过了罗湖区国际志愿者外籍志愿者队伍的旗帜。“穿着‘红马甲’的感觉很棒,因为我喜欢帮助别人。”贾夫告诉记者,他是一名软件工程师,所做的志愿工作是帮助外籍人士了解并适应在深圳的生活。

据了解,面对新时期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更高要求,市委外办着手研究制定既可复制可推广、又能充分体现深圳特色和区域特质的《评价指南》,明确国际化街区建设中长期发展路线图,为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提供有力支撑。此前,市委外办已联合专家团队开展了6次国际化街区建设调研座谈会,与10个区、20个街区及20个市直机关共同商讨《评价指南》。

【记者手记】

再一次为国际化街区建设召开座谈会,这次在位于京基100大厦44楼的党群服务中心。

相较于以往在书吧座谈的温馨氛围,这次座谈会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仿佛让人们多了份向世界介绍深圳的豪气。但不变的是,这次座谈会依然采用“圆桌会”的形式,市委外办、罗湖区和桂园街道相关负责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外、港澳籍居民代表围坐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观点。而他们的思考,也让记者对“国际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国际化“宜居宜业宜游”的内涵背后是为谁?是为人,为人才。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化城市研究所所长袁义才认为国际化街区建设、引进国际人才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提升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他还以硅谷为例强调了国际人才对科技创新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吸引人才,或许还离不开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背后的文化包容性。袁义才认为,硅谷很大的特色就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市人大代表、深圳华侨医院董事长廖志仁也建议到,“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不仅要对全国人民讲,更要对全世界的人讲。而这句话也在现场从外国人口中说出,“深圳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我嫁给了这里的人,所以‘来了就是深圳人’我是深有体会的。”华南理工大学的留学生安娜说。

与此同时,国际化也是深圳的内生需求,随着外籍居民的增多,城市的气质、品质不仅需要让中国人有亲近感,也要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感到舒适。而城市气质的培养离不开每一位居民,如同很多代表委员提及的居民素养和国际化意识,如何让一线服务人员有礼有节地应对一些涉外公共事件、让居民平等自然地与外籍人士相处、让双语服务的底层逻辑更为外语使用者着想……依然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方向。

座谈会结束已接近下午6时,参加完座谈的澳大利亚籍香港卫视主持人麦子离开京基100乘着夕阳走入地铁站,毫不违和地加入了汹涌的下班人流,身材高大、有着金色头发的他在人流中显眼但并不引人注目,这何尝不意味着一种城市的品质。

(原题《深圳国际化街区建设“大家谈”活动举行,听中外居民与专家学者谈国际化街区》)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