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0043
“一分钟影像国际大赛”首设少儿类奖项,创作者越来越年轻了
文章
1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2021-11-16 01:02

“一分钟影像国际大赛”首设少儿类奖项,创作者越来越年轻了

11月15日 ,2021年度“一分钟影像国际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来自世界各地526部短片角逐最佳“一分钟影像”大奖,最终《伞》《回家》《无题》《血管》《热情》五部短片获得各类别大奖;首次设立的少儿类大奖授予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作者创作的《圈内》和《亲爱的孩子》两部短片。

全体评委、二百位参赛作者及众多艺术界人士出席,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该大赛第13年这一荣耀时刻。 随着各奖项的揭晓和获奖作品展映,为期八个月的本届“一分钟影像国际大赛”圆满落幕。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和荷兰一分钟影像基金会联合主办、上海吉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2021年“一分钟影像国际大赛”,旨在从一分钟出发去发现和探索影像艺术以及人生和世界无限的可能性。

《伞》剧照

自4月开启征片以来,大赛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寄送来的526部参赛作品,经过八个多月的电视、网络展播和评委会评选,来自伊朗艺术家雷扎·戈尔钦的作品《伞》获得“纪事类”最佳一分钟大奖。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先生评语是:作品以简单的画面、诗意的记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与事物、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故事在雨中发生,让人意味悠远。 

《回家》剧照

中国的青年作者冯健的作品《回家》获得“动画类”最佳一分钟大奖。著名画家、艺术家陈逸鸣先生评价是:作品以中国水墨卷轴式的方式展开,通过画面和声效的结合展开一段疫情之下从钢筋水泥都市到自然辽阔家乡的归乡之旅,如同梦境般的旅程在家人熟悉而亲切的对话中醒来,作品传达的意义与温度远胜于动画的本身。 

《无题》剧照

获得“装置类”大奖的是荷兰艺术家李·麦克唐纳的作品《无题》。当代艺术家丁乙先生表示:作品串联起了一系列旋转的装置试验,将独具趣味的对话置入装置实验的情境之中,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荒诞和崭新的叙事形式;作品虽然取名为“无题”,其实他要表达的是更多的“题”。

《血管》剧照

“自然与生命类”最佳一分钟大奖获奖短片是英国艺术家安东尼·巴克沃思·奈特的作品《血管》。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教授评论说:本片作者非常擅长用微距的视觉语言,并通过声音的听觉构建,带领着观众潜入深海、又好似来到遥远的宇宙空间与生命对话,熟悉又陌生的“生命”影像和空灵且陌生的音效表现力是本片最动人之处。

《热情》剧照

“主题类”最佳一分钟大奖获奖短片是荷兰艺术家贾米拉·范德·赫斯特的作品《热情》。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评论家林路教授的感言是:在这个信息化、工业化,一切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能饱有对一件事物的热情是多么难能可贵,作品朴实的记录了手工制作的片段,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包含着那份执着和坚定的匠人精神。

《圈内》剧照

《亲爱的孩子》剧照

《圈内》和《亲爱的孩子》并列获得首次设立的少儿类大奖,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助理王俊先生评价:这两部作品的作者平均年龄12岁,本次的获奖意味着一分钟影像创作者更加年轻化。《圈内》以当代影像的表现语言,《亲爱的孩子》却以皮影戏表现的形式,作品都展现孩子们的故事,反映了当下青少年某一个领域的现状,让观者深思和意犹未尽。

大赛总导演顾吉明表示:近十余年来,影像在当代艺术系统中已经成为主导性媒介。纵观本届作品,风格迥异表现形式多样,以及新媒体语境下令人惊喜的创意形式;十三年来大赛为更多有艺术梦想的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自由创作的平台;同时,也期待有更多的青少年参与此项大赛。

在当今微信时代影像不仅是分享、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种对于社会、人文的思考以及记录。“一分钟影像国际大赛”,作为一个艺术品牌项目,十多年来坚持对影像艺术的探索,每一部参赛作品无论从画面、空间、声音到叙事都显现出作者的用心和能力。

“一分钟影像国际大赛”组委会迄今已收藏约7500多部来自世界各地影像艺术家的作品,并每年举办颁奖盛典。2012年该项目正式进入上海国际电视节特别竞赛单元,同时得到法国、荷兰、英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俄罗斯、阿根廷、智利、希腊、印度尼西亚等驻沪领事馆文化处的支持;十几年来该项大赛已成为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像赛事。

据悉,本届大赛的颁奖典礼将于11月28日21点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首播,纪实人文频道“视频号”“快手号”同步直播,今日头条、B站同步上线。

(原标题《“一分钟影像国际大赛”首设少儿类奖项,创作者越来越年轻了》)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