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44788
践行嘱托 | 打造学术高地 迸发思想动力 深圳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市
文章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2021-10-14 11:43

践行嘱托 | 打造学术高地 迸发思想动力 深圳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市

收录于专题: 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本届社科普及周开展“深圳红色文化 东纵足迹”走读活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改革创新研究特辑书影

近期,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为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制定了路线图与时间表。在规划中,深圳郑重树起了新的学术理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与城市定位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强市”。

“哲学社会科学强市”的高远目标,正来自于深圳社科工作近年来卓有成效的探索。伴随着“文化强市”建设的加快推进,近年来,深圳社科事业蓬勃发展,学术氛围日渐浓厚。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一年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着力推动深圳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在学术平台建设、人才培育引进、社科普及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深圳的学术园地栽下一片郁郁葱葱的迷人风景。

●固根基 筑阵地 强化学术平台效应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深圳,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是学术创新的沃土。而深圳社科工作也以奋进之姿,为城市的改革发展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与思想动力。    深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市委书记王伟中在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强要求市社科院努力成为与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相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以及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在科研经费、科研编制、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得以在近年来快速发展、行稳致远。近期,社科院持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奋力推动深圳社会科学事业迈上新台阶。社科院党组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成立了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党史教育动员大会。班子成员带头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当好表率,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党课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维度全面铺开党史学习教育,在全院上下掀起学习热潮。

近期,正在征求意见的《新时代深圳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纲要(2021-2025年)》提出,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强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平台和新型智库建设,深化社科普及品牌打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刚刚出台的《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为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动深圳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制定了路线图与时间表。

在这一规划中,深圳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让深圳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学术机构建设更为合理,学科体系布局更为完善,优长学科更加突出,学术平台更加丰富多样;新型智库建设特色鲜明,资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涌现一大批具有理论引领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力作;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研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聚集一大批学术功底扎实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社科普及工作取得新突破;具有全球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立场、深圳表达的“深圳学派”影响进一步扩大。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与城市定位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强市。

围绕这一目标,文件中对社科研究平台的五年规划也做出了具体要求——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要建立国内与国际相接轨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学术机制,建成3至5个占领国内学术前沿地位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扶持发展20-30家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点智库,形成5至10家在全国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核心智库;建设50个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强基础,补短板,这正是深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近年来所不断着力的方向。2018年,深圳为首批7个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授牌后,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快速推进,目前已建成25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同时,聚焦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结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宣传基地、调研基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深圳智库联盟等平台作用,推动深圳社科理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聚人才 强队伍 优秀社科成果涌现

今年初,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新书《制内市场:中国国家主导型政治经济学》中文版首次在国内出版。作为郑永年“解释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曲,该书是作者数十年观察、研究中国的精深之作,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海内外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去年8月被深圳引进,加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讲席教授,并组建“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迅速成为深圳人文社科的一大阵地。

长期以来,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家大师,一直是制约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大瓶颈。为此,深圳转变人才观念,优化人才机制,一方面积极培养、引进,同时以“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气度,形成柔性人才机制。

近年来,深圳启动了“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计划”,建立“社科人才库”,广纳国内外优秀学者为深圳发展贡献智慧。作为深圳请来的“高参”,专家们在深圳深入调研,以深圳为案例总结中国城市的发展经验,并为深圳的各项事业咨政建言。

如今,深圳形成了“小核心大外围”的研究格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了一批功底扎实、锐意进取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也在鹏城大地迅速涌现。去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之际,深圳市社科院组织市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深圳经济特区4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改革创新研究特辑》共十部著作出版,该特辑还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评为当年的“特别贡献奖”。“这套特辑对于讲好改革开放的‘深圳故事’,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深圳密码’,全方位宣传深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了科学指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了‘深圳智慧’与‘深圳方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王茵表示。

这系列作品也是《深圳改革创新丛书》的特辑。《深圳改革创新丛书》作为深圳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此前已经出版了六部专辑。深圳近年来还每年出版《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深圳蓝皮书》,品牌效应逐步形成,为深圳学派留下了铿锵足印。

近年来,深圳社科院组织专家学者围绕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新时代深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等方向开展了一批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今年以来,市社科院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直面现实热点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开展了“深圳民生‘七有’研究”、“深圳住房调控机制与对策研究”、“深圳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测评研究”、“儿童参与视角下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研究”、“深圳市足球爱好者使用足球场地情况调查”等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调查研究,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报告。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全市高等院校、党校、综合研究机构等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70余项、教育部项目立项120余项、中央和国家其他部委项目立项190余项、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30余项。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立项416项。出版中外著作约600本,发表CSSCI论文1400余篇、SSCI论文1200余篇。

今年是建党百年,市社科院在课题研究中加大了党史研究阐释的内容,在2021年市社科规划课题中列入《从“红船精神”到“深圳精神”研究》等10个党史研究课题,引导专家学者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理论研究;在《深圳社会科学》期刊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推出一批有思想、有见地的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

第十一届深圳学术年会

●办实事 开新局 以奋进之笔续写新征程

近日,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认定了新一批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深圳有55家单位获评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其中深圳坪山图书馆等37家被认定为标准基地、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等6家被认定为提升型基地、罗湖区图书馆等12家被认定为孵化型基地。

此前,深圳博物馆已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深圳图书馆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这些基地是市民身边触手可及的科普阵地,也是深圳社科普及的基石。在深圳,俯下身、接地气的社科普及,是社科工作的一大亮色。

“周末怎么过?当然是到图书馆听市民文化大讲堂。”对于许多市民文化大讲堂“忠粉”而言,这已经成为了周末的例牌菜。从2005年开办以来,大讲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深圳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

今年4月以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组委会共邀请了王晓明、杜文龙、南翔、许化迟、赵宇鴳等34位专家学者,举办了《“十四五”规划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趋势》《问势中国“十四五”及2035宏观经济》《齐白石与我父亲许麟庐的故事》等34场讲座,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大讲堂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反响。

而今年的社科普及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持续到年底,通过邀请社会组织和市民代表开展“深圳红色文化·东纵足迹”走读活动而启幕,并举办了“读红色文献,讲深圳故事”主题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理论征文活动、“红色电影免费预约观看”、“党史知识网络有奖竞赛”、“兴起党史学习热潮,弘扬健康文明礼仪”、第六届深圳青少年文明礼仪大赛等精彩项目,深入推进党史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全市营造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浓厚氛围。

“我们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和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注重引导学风建设,加快建设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定海表示。

创刊3周年平台效应初步显现

《深圳社会科学》成果丰硕引人瞩目

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成果发布会,发布了2016-2020年最受欢迎期刊、最受欢迎新刊及2020年度最受欢迎期刊。当时创刊仅两年半的《深圳社会科学》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2016-2020年最受欢迎新刊”及“2020年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

无疑,《深圳社会科学》已是近年来社科界令人瞩目的一本新刊。2018年9月,双月刊《深圳社会科学》在第五届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上正式面世,至今已出版19期。《深圳社会科学》是深圳市人民政府主管,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期刊。创办《深圳社会科学》,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重点工程。

刊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恪守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全力打造成为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气派、深圳特色、时代精神的人文社会科学高端学术平台。刊物常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一带一路’研究”“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研究”“深圳研究”等特色栏目,受到全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广泛支持。

在《深圳社会科学》的平台上,诞生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成果。仅以2020年度为例,当年,《深圳社会科学》刊出6期共90篇学术论文,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总下载量、阅览量共23166次,知网篇均下载量超过200次。其中基金资助文献48篇,占比53.33%,包涵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部级多项重点研究课题,覆盖全国多个省区市和重要城市。

创办三年来,《深圳社会科学》已赢得了社科界的认可。去年《深圳社会科学》首次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用户关注度报告(2019)》“关注度指数”总排行榜第18,在全国578种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综合关注度指数位列第3,仅次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与《中国社会科学》。《深圳社会科学》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策划建设品牌专栏,突显深圳学术特色,通过办“名栏”创“名刊”,推动《深圳社会科学》迈上新台阶,不断努力提升刊物影响力。

《深圳社会科学》

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单(25家)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世界政党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深圳社会科学院现代化与全球城市研究中心


南方科技大学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开放型经济与大湾区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城市文明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


南方科技大学智能管理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数据会计与决策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民生幸福标杆研究中心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情调查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荷兰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原标题《打造学术高地 迸发思想动力 深圳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市》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